愛侶 (電影)

是一部2016年英國美國合拍的時代傳記劇情片,電影的靈感源自2011年由Nancy Buirski執導的紀錄片《漫長回家路:一個愛情故事》(),電影根據發生於1967年美國最高法院沃伦法院)對《洛文夫婦控訴維吉尼亞州案》的裁決[3],當中涉及維吉尼亞州禁止種族間婚姻的法律[4][5][6],並隨著《洛文夫婦控訴維吉尼亞州案》的發展而拍攝[7][8][9]


電影海報
基本资料
导演傑夫·尼可拉斯
监制
  • 蓋德·多爾帝
  • 柯林·佛斯
  • Nancy Buirski
  • 莎拉·葛林
  • Marc Turtletaub
  • 彼得·薩拉夫
编剧傑夫·尼可拉斯
主演
配乐David Wingo
摄影Adam Stone
茱莉·夢露
制片商
  • Random Films
  • Big Beach
  • Augusta Films
  • Tri-State Pictures
片长123分鐘
产地
语言英語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发行商焦點影業
预算$900萬美元
票房$874萬美元[2]
各地片名
中国大陆
香港
臺灣

電影由傑夫·尼可拉斯執導及編劇[10],由喬爾·埃哲頓露絲·奈嘉主演[11]馬頓·索柯斯尼克·克羅爾及麥可·夏儂作為配角[12]。主要攝影於維珍尼亞州列治文取景,國王與王后縣加羅林縣等也有取景,於2015年9月16日開始,並於11月19日結束。

電影於2016年5月16日在第69屆坎城影展上首映並入選競爭金棕櫚獎[13][14],並由焦點影業定於2016年11月4日在美國作有限上映[15],並於2016年11月11日廣泛上映[16][17][18]。電影獲得積極的評價,被幾個媒體稱為2016年最佳電影之一[19]。電影被提名到不同的獎項,包括金球獎最佳男主角,以及金球獎奧斯卡獎的最佳女主角[20][21]

劇情

故事敘述一名白人男性和黑人女性因相愛而結婚,兩人為此違反了反異族通婚法而遭到了拘捕,並於1958年在維吉尼亞州被判获罪,缓刑驱逐出州并流放至華盛頓。兩人提起了一連串的訴訟,以申訴法律禁止異族通婚是一種違憲的不公行為,并受到美国公民自由协会(ACLU)的帮助和支持。

演員

  • 喬爾·埃哲頓 飾 李察·洛文(Richard Loving),砌砖工人
  • 露絲·奈嘉 飾 蜜德莉·洛文(Mildred Loving),李察妻子
  • 麥可·夏儂 飾 格雷·威萊(Grey Villet)
  • 尼克·克羅爾伯尼·柯恩(Bernie Cohen)
  • 馬頓·索柯斯 飾 布魯克斯警長(Sheriff Brooks)

發行

2016年2月,焦點影業獲得了其在美國的發行權[22]。電影最先於2016年5月16日在第69屆坎城影展上入選競爭金棕櫚獎[13][14]。本片定於2016年11月4日在美國上映[16]

反響

影片獲得了正面好評。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3%,平均得分7.3/10[23]。電影在坎城影展上映後,獲得了全場起立鼓掌認同[24]。《好萊塢報導[25]、《人物[26]和《Essence[27]等多家媒體都給予了肯定的評價,並認定電影有資格競爭奧斯卡金像獎。多數影評人稱讚其敘事和不灑狗血的作風,以及喬爾·埃哲頓與露絲·奈嘉的精采演出。

參考文獻

  1. . [201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3).
  2. Loving (2016) The Numb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 . Oyez. [2019-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1) (英语).
  4. McCarthy, Todd.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6-05-23 [2017-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2).
  5. Coggan, Devan. .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6-09-13 [2017-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6).
  6. D'Alessandro, Anthony. . Deadline.com. 2016-03-20 [2017-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6).
  7. McGovern, Joe. .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6-05-08 [2016-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6).
  8. Chitwood, Adam. . Collider.com. 2016-05-08 [2016-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6).
  9. Toppman, Lawrence. . The Charlotte Observer. 2016-11-21 [2016-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6).
  10. McGovern, Joe. .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5-05-08 [2017-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6).
  11. A. Obenson, Tambay. . Indiewire. 2015-05-08 [2017-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6).
  12. Jagernauth, Kevin. . Indiewire. 2015-09-22 [2017-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6).
  13. . IndieWire. [2016-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5).
  14. . Variety. [2016-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3).
  15. Baron, Zac. . GQ. 2016-03-25 [2016-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8).
  16. Alessandro, Anthony D'. . 2016-03-15 [2016-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1).
  17. Robinson, Will. .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6-03-15 [2016-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8).
  18. Santos, Nix. . Indiewire. 2016-03-15 [2016-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3).
  19. Dietz, Jason. . Metacritic. 2016-12-05 [2016-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6).
  20. Sims, David. . The Atlantic. 2016-12-12 [2016-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3).
  21. Vanity Fair Editors. . Vanity Fair. 2016-12-12 [2016-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5).
  22. Fleming Jr., Mike; Jafaar, Ali. . 2016-02-13 [2016-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6).
  23. . Rotten Tomatoes. [2016-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0).
  24. . USA TODAY. 2016-05-16 [2016-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1).
  25. Kilday, Gregg.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6-05-16 [2016-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7).
  26. . People. [2016-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8).
  27. Akindele, Toni. . Essence. 2016-05-17 [2016-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0).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