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新聞

慢新聞Slow journalism)是一个新闻学理念,强调新闻质量、深度和准确性重于新闻速度,其拥护者认为记者需要时间和空间来完成其工作,需要走出办公室,建立联系,培养信任,阅读资料并进行反思[1]

亨利·魯斯於一九二○年代創辦時代周刊時,就說過「天下新聞有兩種,一是快新聞,另一是慢新聞,《時代》要走的就是慢新聞路線」。慢新聞,就是要顛覆碎片式快新聞。

記者實踐

「快新聞是關於資訊的,而慢新聞是關於意義的。」國家地理雜誌總編輯如此說到。

普立茲新聞獎得主保罗·萨洛佩克(Paul Salopek)

保罗·萨洛佩克正花7年時間,從2013年的東非步行到2020年的南美,以「慢新聞」的方式探索傳媒報導的可能性。 別誤會,「慢新聞」不等同老古董,Salopek雖人在途上,但依然用Blog、twitter、skype去發表這些路上的故事。「慢新聞」的意義是以一種深入細心觀察的方式,去發掘新聞故事。 此次Salopek選擇從東非走到南美的路線,正是要體驗人類大遷移,並在路上發現不同的故事,計劃名叫「走出伊甸園」。這些故事不單只是寫寫人情味的故事,也可以是獨家極具新聞性的, Salopek舉例說,索馬里的海盜令研究船不敢進入阿丁灣,會間接令氣象學家難以預測印度的天氣,長遠甚至影響整個氣象研究及預測全球氣象趨勢。海盜與氣象,兩樣看來毫不相關的事,就透過「慢新聞」方式被發掘出來。

他決定花7年時間繞著地球走,從東非步行到南美,以「慢新聞」來對抗現在的「即時新聞」。他準備用苦行僧的精神,一步一腳印,花7年的時間小火慢燉,用生命熬出一則「慢新聞」。

「這是一段用腳行走,長達7年的旅程,共3千萬個步伐,橫跨2500個世代,是整個人類的歷史。」

他深信,唯有改變才有希望,也才能報導出真正的生命故事。

媒体实践

英國雜誌《延遲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

延迟满足創刊於二○一一年,它的母公司名稱就叫「慢新聞公司」。但為什麼要辦一份舊聞媒體,甚至呼籲全球媒體一起加入這場慢新聞革命?《延遲滿足》的答案很簡單:超快的新聞周期,讓「第一」凌駕了「正確」,也讓「訊息」取代了「意義」,而他們要做的就是「在煙塵落盡後,替重要事件作最後解析」。這本雜誌號稱是「最後一個報導即時新聞」的媒體,這本每一季出刊的雜誌,報導的不是新聞,而是舊聞,三個月以前甚至更久前的舊聞;最近一期的《延遲滿足》,報導的就是去年九月發生的墨西哥四十三名學生失蹤事件,以及去年十一月發生的索尼影視被駭始末。

資料

1. 王健壯/慢新聞第一道曙光

2. Elfa Wong/不要即時:普立茲新聞獎得主要用七年走遍地球,打造一則則「慢新聞」

3. Joseph Li/新慢寫運動

4. 錢怡君/7年磨一劍「慢新聞」對抗「即時新聞」

5. 潘姿吟/提倡慢食慢活,那「慢新聞」呢?

6. 黃愛華/慢媒體運動!新時代的尋真力量

7. 薛興國/慢新聞

8. 英國雜誌《延遲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


參考資料

  1. Harcup,Ton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28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