憍赏弥 (东南亚)

憍赏弥原是印度古国,在缅甸境内傣掸诸邦的编年史以及缅甸史籍中,同样记载有憍赏弥这个名称,孟卯木邦等傣邦都将“憍赏弥”一名作为自己的梵名[1]:37[2]:67。中国云南德宏傣族称呼憍赏弥为果占璧傣那文:ᥐᥨᥝᥰ ᥓᥛᥱ ᥙᥤᥱ)[3]:1

传说故事

在木邦版本的故事中,“勐憍赏弥”的王后已怀孕,晒太阳时被“楞戛鸟”叼走,飞到一片森林中,王后生下一个小男孩,受到隐士阿腊嘎巴(Alakapa)的帮助,在森林中生活了许多年。天神给了小男孩一把神琴,小男孩名叫“混森武定”(Khun Hseng U Ting),“定”意为。后来小男孩长大,弹响神琴、驱使森林中的所有大象,回到勐憍赏弥,当上了国王[1]:37-41。在今云南省瑞丽市的傣族中,也有同样的故事,主人公名为“混武定”,后来做了国王,改名“召武定[4]:287-295

含义与异写

憍赏弥的英文写作Kawsampi、Kosambi或Koshanpyi[1]:37。对于“Kawsampi”的释义,缅甸掸族学者召·赛蒙·芒莱认为指的是“每三年”(kaw为“每”,sam为“三”,pi为“年”),因木邦早期的统治者每三年一换[1]:41-42。中国德宏傣族则认为“果占璧”意为“出产香软米的地方”[3]:1

关于“憍赏弥/果占璧”所指,中国史学界曾有过一番争议。德宏傣族学者认为果占璧就是孟卯,果占璧是尊号,称为“勐卯果占璧”[5]:49黄惠焜认为憍赏弥是孟卯的前身[6]法国东方学家马司帛洛在《宋初越南半岛诸国考》中提出,蒲甘国以北的傣族在十至十一世纪形成了由孟兴色孟兴威孟卯孟兴古四大部落组成的联合体,名为憍赏弥,后来发展为元明时期的孟卯[7]:165-167宋蜀华[8]江应樑[9]:174-176等中国学者赞同此说。何平认为历史上没有叫做憍赏弥或果占璧的国家,只是后人追称的名号[10][11]

九掸卑

1824年《爱丁堡哲学杂志》中的九掸卑地图

“憍赏弥”一名,常与“九掸卑”(Koshanpyi,缅文:ကိုးရှမ်းပြည်)相混淆,九掸卑一名来自缅甸典籍[1]:42,九掸卑又名“九卑当”(Kopyidoung,缅文:ကိုးပြည်ငထ၁င်),意为“九个掸族邦国”。九掸卑之名最早被介绍到西方[12]:189,是1824年弗朗西斯·布坎南-汉密尔顿在《爱丁堡哲学杂志》(Edinburgh Philosophical Journal)第十卷发表的《九掸卑地图及说明》(Account of a Map of Koshanpri),汉密尔顿称他在阿瓦国王[註 1]的仆从那里得到了这张地图,他将地图内容校注发表,至于“九掸卑”的含义,他对字面意思“九个掸族省”表示疑惑,因为强大的掸族土邦远不止九个,但他没有深入考察[13]。随后,有多位学者给出了不同版本的九个掸族邦国列表,试图解答这一地名的含义[12]:189亨利·玉尔整理前人结论,梳理出以下傣族土司曾被考证为“九掸卑”之一:耿马(Kaingma)、孟卯(Maing-mau)、陇川(Mowun)[註 2]腊撒(Latha)、户撒(Hotha)、盏达(Santa)、木镇(Mona,不知何地)、孟连(Mainglyin)、昔温(Sigwin,不知何地)、蛮莫(Maingmo)、干崖(Moong-la)、南甸(Moong-tye)……[14]:292戈弗雷·埃里克·哈威看到了玉尔的研究,并将上述的前九个[註 3]作为“九掸卑”写入其《缅甸史》中[15]:323,中国学者姚梓良又将《缅甸史》译为中文版,因此哈威版的“九掸卑”被中国学者所熟知[16]:135

此外,也有部分学者不认可“九掸卑”的字面含义“九个掸族邦国”。詹姆斯·乔治·斯科特认为,九掸卑一名是由憍赏弥演变而来,憍赏弥是来自印度的梵名,缅甸统治者不允许掸族拥有与佛教经典相关的名称,于是将之转写为九掸卑[12]:190。缅甸掸族学者召·赛蒙·芒莱则反对斯科特的观点,因为缅甸各大掸族土司都有自己的梵名,中央朝廷尊重土司的梵名,另外缅文中是不会把憍赏弥写作九掸卑的,芒莱认为九掸卑指的是中国的傣族诸土司[1]:42泰国华人学者黎道纲认为,九掸卑是历史上缅族对傣掸民族联合体的称呼,公元16世纪傣掸地区佛教盛行后,改称憍赏弥[17]。此外,还有学者认为九掸卑就是憍赏弥(果占璧),没有区别[6][5]:49

引用

  1. 汉密尔顿前往缅甸考察时,缅甸贡榜王朝的首都在阿瓦
  2. 姚梓良翻译哈威《缅甸史》,将Mowun译为芒市。经查玉尔原文,玉尔将Mowun考订为Moong-woon的异写,并括注(Long-chuen)。由是,Mowun当为陇川的傣语“勐宛”(ᥛᥫᥒᥰ ᥝᥢᥰ)之音译,姚梓良译法疑误。
  3. 即Kaingma、Maing-mau、Mowun、Latha、Hotha、Santa、Mona、Mainglyin、Sigwin。玉尔的原文并非按以上顺序罗列所有被认为是九掸卑的掸族邦国,哈威也没有解释为何选取这九个组成“九掸卑”。

参考资料

  1. Sao Saimong Mangrai. .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1965. ISBN 978-0877270577.
  2. W. W. Cochrane. . Rangoon: Superintendent, Government Printing, Burma. 1915.
  3. 佚名 著; 龚肃政 译; 杨永生 注. . .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88: 1–51. ISBN 7-5367-0352-X.
  4. 蔡小晃,岳小保 译.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4. ISBN 978-7-222-12244-4.
  5. 刀保尧 主编; 德宏州傣学学会 编. .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5. ISBN 7-5367-3158-2.
  6. 黄惠焜. . 东南亚. 1985, (3): 2-12.
  7. 马司帛洛 撰; 冯承钧 译. .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2: 137-170.
  8. 宋蜀华. . 思想战线. 1987, (6): 58-65.
  9. 江应. . 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3. CSBN 11140·24.
  10. 何平. . 东南亚. 1995, (1): 30-37+57.
  11. 何平. . 思想战线. 2005, 31 (6): 54-57.
  12. James George Scott. . Rangoon: Government Printing, Burma. 1900.
  13. Francis Hamilton. . Edinburgh Philosophical Journal. 1824, 10: 246–250.
  14. Henry Yule. . London: Smith, Elder and Co. 1858.
  15. Godfrey Eric Harvey. . London: Frank Cass & Co. Ltd. 1925.
  16. 戈·埃·哈威 著; 姚梓良 译.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3. CSBN 11017·3.
  17. 黎道纲. . 东南亚. 2002, (1): 57-6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