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性失業

科技進步,大量與快速地使用機器人工智慧取代多餘的人力[1],雖然新科技確實也能創造新工作,像過去農業、工業自動化後,釋出的人力可以從事當時新創的服務業工作[2],但隨著機器人深度學習技術的問世與人工智慧的發展,將全面性地影響所有產業,包括服務業、製造業、金融業、農業、礦業以及其他產業等,而現在創造新工作的速度已不足以彌補原有勞動力被取代的速度,也就是說,每創造出1份新工作時,會有2份甚至更多的就業崗位消失。

技術性失業英語:),指因技術進步,達成相同產能的勞動力需求減少,所引發的失業現象。

根據英國牛津大學在2013年,對於美國702種主流工作電腦化影響之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0~20年之間,47%的工作有被取代的風險[3];已開發國家於1980年代電腦化技術增加了8%的就業機會;但到了1990年代只增加4.4%;至於2000年以後,新職務僅增加了0.5%[4],服務業的工作崗位也正快速的被機器取代,包括數位相機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取代傳統相機、底片、照相館、相片沖印[5],以及2014年初上路的台灣高速公路etag電子收費系統,取代人工收費員。製造業部分,也正在逐步以智慧化、自動化等科技來取代工人,甚至進一步出現完全無工人的關燈工廠,商業上,網購搭配無人車無人機配送、加上自助取貨、自動販賣機無人商店等趨勢[6][7][8]無論是原來100個工人減到90人、80人、50人,乃至於20人或全部被取代,都造成人力暫時性或永久的失業狀態,即使有新工作,但所需的技能與條件未必符合被取代的工人。

在現行經濟體制下,失業者將失去參與經濟分配的權利,且要找到新工作越來越困難,而現行社會福利體制也有許多不足之處,但工廠仍能藉著機器人、自動化、互聯網、人工智慧等科技,生產出足夠甚至更多的產品。[9][10]

技術性失業會使得人民消費力下降,讓企業無法取得足夠營收,被迫裁員減薪倒閉,進一步降低消費力,形成惡性循環,經濟循環就會結束。[11]

當然科技進步,也可以創造新的工作機會,這是因為科技發展本身也是要由人類進行,而科技的發展也會位創造新產業,讓產品生產效能提高,成本降低,企業可以將減少的支出用於招聘更多的員工,或是擴張業務或擴大市場,或是降價讓大眾的購買力增加,大眾就會購買更多的商品,或者從事更多的消費,這些都可以創造新的工作機會,來減緩技術性失業的發生。

然而,企業會雇用員工,是為了要購買員工的勞力,員工有錢消費只是附帶效果,當未來由AI或機器人取代時,企業不必再花人事費(包括薪資社會保險退休金提撥、培訓費用等)雇用員工,市場就會變成企業主+股東+能源商+機器人廠商等經濟循環,員工階級就會一無所有,失去價值,被市場經濟驅逐掉。

另外,如極端狀況而言,市場上存在製造AI機器人的廠商A,以及利用AI機器人開發原物料的廠商B,只要廠商A生產機器人提供給廠商B,廠商B將開發出來的原物料當作價金交付廠商A,如此便能形成一經濟循環,在這個循環中,並不需要任何第三者,也就是人類來當作消費者。

而最近數十年的科技發展,加大了貧富差距,也造成年輕世代的低薪現象,終身僱傭制解體,而看似彈性但無法保障生計的工作正快速增加,包括零工經濟

參見

參考文獻

  1. 人類不適任的未來,或YouTube上的十分鐘讓你看懂「科技性失業」-人類不適任的未來
  2. . 报导者. 2016-07-27.
  3. (PDF). [2019-02-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4. McChesney, Robert W.; Nichols, John. . Nation Books. 2016-03-08 Amazon.
  5. 奕之華. . 2014-09-18.
  6. (joyewa), joyewa. .
  7. .
  8. . 2015-09-11 www.bbc.com.
  9. . 台灣時代精神運動. 2013-03-24.
  10. YouTube上的機械的崛起—為何現在的自動化和以前不同了?
  11. 馬丁.福特.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