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经济危机

拉丁美洲經濟危機拉丁美洲眾多國家的經濟於1980年代(部分國家則始於1970年代)陷入危機,引發其國內的金融制度接近崩潰,甚至影響到國際的金融體系。

1982年8月,墨西哥政府宣布了一个震惊金融界的声明:「該國無法按期履行偿债义务。」此前,诸如牙买加秘鲁波兰土耳其等國都曾陷入還債困難的危机,而墨西哥政府的此声明被视作是80年代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的開端。

发生债务危机的原因

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细究起来是诸多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些是债务国的外部因素,另一些是债务国内部之经济政策的直接产物。

从外部因素方面來看,1973年至1974年的全球石油价格大涨,使得歐洲各國儲備的美元迅速散播到全球各地。石油输出国将巨额的石油收入存入欧洲的国际银行,而这些银行再将钱贷给发展中国家,石油冲击使得发展中国家可以得到的国际贷款大为增加。且由于贷款利率低,实际利率甚至为负,债务国如巴西墨西哥等国都认为低利率和出口创汇的增长使得偿还贷款不成问题。而在此时,商业银行又将花旗银行主席瑞斯顿的话奉为圭臬:“国家永不会破产。”進而不断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借出贷款。(这方面類似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特点,認為「美国永远不会破产」。)除此以外,其他的借款人,比如各國政府,也增加了他们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透過出口信贷机构贷款给发展中国家,他們一边能购买债权国的廉價出口产品。(此點也類似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中国大量購買美國國債,以便使美国有更多的資金進口中國的商品。)

直到1970年代末期,長期依赖低利率和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高出口增长,还没有人重視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違約问题。但1980年代早期,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在1981年之前,美国是全世界重要的资本来源之一,但是到了1983年,里根革命逆转了这一情勢。从1981年到1986年,仅五年时间就使美国从全球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全球最大的债务国,资本源源不断的从世界各地流往美国,提高了全球范围内的资金使用成本。此外,聯準會主席沃克尔顿所领导的反通膨政策也引起了国际利率迅速上升,而利率的攀升同时还导致原物料价格的下跌,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大多依靠販售國內蘊藏的自然資源以賺取外匯,自然資源的國際價格滑落對其有不利的影響。债务国必須面临双重威胁,即攀升的利率和走低的出口貨物价格,一方面的偿债负担加重,另一方面的偿债能力也在下降。

由于债务国大多数的借款利率為浮动制,利率的上升使他们变得不堪一击。当80年代初期的利率陡然上升时,拉美国家的债务大幅上升,光是償還利息的部分便占了年出口值的30%。

拉美国家的反應政策对危机的影响

国内對應的政策也在债务危机当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像是國家的公共部门赤字便是债务问题的核心。巴西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致力于实施公共投资和能源替代为基础的发展策略;墨西哥的财政扩张则主要用在石化業的巨额投资;阿根廷的赤字則由數个原因所引发,例如1970年代的政治动荡、與英國開打的福克蘭戰爭(中國譯為「馬島戰爭」)所引发的巨大国防开支、国企和地方政府的长期赤字和稅金征收的无力等等。

国内的资本流出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偿债困难,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贵族阶层在高利率的刺激下,开始加快向海外转移资本的速度。世界银行估计,仅墨西哥一个国家,在1979至1982年之间,就由于资本流出而损失了265亿美元的资本。

参考书目

Jacqueline Roddick. . 太原: 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2. ISBN 780577417X.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