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
波兰共和国(波蘭語:),通称波兰(波蘭語:),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國,北臨波罗的海,西接德国,西南接捷克,南接斯洛伐克,東南接乌克兰,東接白俄罗斯,东北接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4萬人,位居歐洲第九。
波兰共和国 | |
---|---|
![]() 国徽
| |
国歌:《波兰沒有灭亡》 Mazurek Dąbrowskiego | |
![]() | |
首都 及最大城市 | 华沙 52°13′48″N 21°00′39″E |
官方语言 | 波兰语[1] |
地方语言 | 卡舒比语[2] |
少数语言 | 亚美尼亚语、白俄罗斯语、捷克语、德语、希伯来语、卡拉伊姆語、立陶宛语、罗姆语、俄语、斯洛伐克语、塔塔尔语、乌克兰语、意第绪语[2] |
族群(2011年[3]) | |
政府 | 半总统制 立宪共和制 |
• 总统 | 安杰伊·杜达 |
• 总理 | 馬特烏什·莫拉維茨基 |
立法机构 | 波兰国会/国民大会 |
• 上议院 | 参议院 |
• 下议院 | 众议院 |
建立 | |
966年4月14日 | |
• 波兰王国 | 1025年4月18日 |
• 波兰-立陶宛联邦 | 1569年7月1日 |
• 瓜分波兰 | 1795年10月24日 |
• 华沙公国 | 1807年7月22日 |
• 波兰会议王国 | 1815年6月9日 |
• 波兰重建 | 1918年11月11日 |
• 波兰全境沦陷 | 1939年10月6日 |
• 波兰人民共和国 | 1945年4月8日 |
• 第三共和国 | 1989年9月13日 |
• 加入欧洲联盟 | 2004年5月1日 |
面积 | |
• 总计 | 312,696平方公里[a](第69名) |
• 水域率 | 3.07% |
人口 | |
• 2019年1月1日估计 | 38,646,000[4](第37名) |
• 2011年普查 | 38,511,824[5](第34名) |
• 密度 | 123/平方公里(第83名) |
GDP(PPP) | 2019年估计 |
• 总计 | 12,810.18亿美元[6](第22名) |
• 人均 | 33,747美元[6](第43名) |
GDP(国际汇率) | 2019年估计 |
• 总计 | 5,485.11亿美元[6](第23名) |
• 人均 | 15,629美元[6](第54名) |
▼ 0.292[7](2017年) 低 | |
人类发展指数 | ▲ 0.872[8](2018年) 极高 · 第32名 |
货币 | 波兰兹罗提(PLN) |
时区 | UTC+1(CET) |
• 夏令时 | UTC+2(CEST) |
行驶方位 | 靠右 |
电话区号 | +48 |
ISO 3166码 | PL |
互联网顶级域 | .pl 亦使用欧盟 .eu |
波蘭自10世紀建國以來,其歷史漫長而曲折、经历过多次亡国和复国,國土範圍在中欧和东欧之间不断變遷。由於波兰创始之时和现代波兰的國土主要都位居北歐平原,而中世纪的波兰领土又在东欧大平原之上,因此波兰的名称Poland有「平原之地」的意思。在14~18世纪,波兰经过数次擴張和發展而為赫赫有名的歐陸大國——波蘭立陶宛,但之后盛极转衰,被奥地利、俄罗斯、普鲁士瓜分,經歷了一百多年的亡國時期,不过在此期间没有丢失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一战结束后,波兰复国。但在二战时又被纳粹德国和苏联瓜分,二战结束后全境被苏联控制,成为苏联的卫星国,期间多次爆发起义,但每次均遭到苏联当局的血腥镇压。1989年,波兰回归民主体制,建立「第三共和國」,採单一制、雙首長制及议会共和制,自此迈上正轨。目前為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欧盟、北约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历史


概述
起碼在舊石器時代中期( 距今約五十萬年前),波蘭地域已經有先民棲息。不過,今天波蘭民族的最直系祖先是西元前七百年左右這居當地的西斯拉夫人。 波蘭最早的王室可追溯至10世紀建立的皮雅斯特王朝。966年,梅什科一世接受基督宗教(天主教),使波蘭基督教化,這也讓波蘭至今仍和愛爾蘭並列為全世界天主教徒比例最高的國家。由於位處西歐與東歐之間的地理位置、加上境內多數易攻難守的平原地形,导致历史上连年的战火纷争,几个世纪以来的版图也一再變遷。
12世紀開始,因為隔壁神聖羅馬帝國的強大,波蘭王國不得不放棄一部分中歐領土、轉而保護東歐弱小的羅斯公國,導致之後將近800年在東歐的恩怨;13世紀中葉蒙古西征波及了波蘭,蒙古帝國滅了大部份中亞國家及羅斯公國後入侵波蘭,但是這也是蒙古在歐洲領土擴張的極限,列格尼卡戰役中波蘭和條頓騎士團聯軍被蒙古軍完全殲滅,1260年代—1280年代又被四大汗國之一的金帳汗國侵略,使波蘭元氣大傷。
14世紀,波蘭和神聖羅馬帝國終於恢復和平,但也導致了波蘭遠離了中歐,正式成為東歐國家;13~14世紀波蘭和鄰國立陶宛大公國組成緊密的聯邦、兩國也經常在皇室上互相聯姻,最終波蘭立陶宛打退了分裂中的金帳汗國,脱離和蒙古人的臣屬關係,並取代蒙古韃靼人成為歐陸大國;16至18世紀,兩國合併成單一的波蘭立陶宛聯邦、並且經歷了200多年的頂峰時期,並和東面崛起的俄羅斯沙皇國多次發生戰爭,以及波蘭-鄂圖曼戰爭和鄂圖曼帝國的戰爭這段時間,波蘭立陶宛成了和西班牙帝國、神聖羅馬帝國、鄂圖曼帝國並駕齊驅的歐洲四強之一。
18世紀末期,波蘭-立陶宛聯邦極速衰弱,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奧地利帝國、普魯士王國(德國的前身)、和波蘭的老對手俄羅斯帝國三國聯手進行三次瓜分之下而亡國,從而開啟了之後200年中波蘭不斷被滅國、又不斷浴火重生的循環。1810—1840年代,由於法國的拿破崙帝國崛起,擊敗了普魯士和奧地利,作為法國盟友的波蘭人得以以傀儡政權華沙大公國的名義復活,並由拿破崙帝國保護,華沙公國作為法國軍隊的跳板入侵俄羅斯,拿破崙戰爭結束後,在1860年代後再次被解體成議會波蘭(俄國一部)和克拉科夫共和國(奧地利控制),但不久之後境內叛亂就被奧地利帝國和俄羅斯帝國鎮壓,而奧地利最終吞併了克拉科夫。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6年俄國軍隊在德國的波蘭口袋戰術下被擊敗,德軍佔領了俄屬波蘭,並成立了一個傀儡政權波蘭攝政王國,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隨著德意志帝國發生革命和民主改革、奧匈帝國解體、俄羅斯帝國發生共產革命、内戰而滅亡,被三國瓜分的波蘭終於在亡國108年後,以沒有消失任何文化、語言、服裝和文字的奇跡狀態下正式復國,波兰第二共和国成立。但此時波蘭領土已經縮小很多、遠不及巔峰狀態,而且和立陶宛不再是同一個國家,在國際上被認定為東歐國家;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二战爆發,波蘭戰役後,波蘭被德國和蘇聯瓜分再次亡國。德國在波蘭佔領區建立了波蘭總督府,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德國將波蘭東南部也吞併了,1944年蘇聯反攻德軍,重新佔領了整個德佔波蘭,直至德國投降。
1945年,二戰後,波蘭再度復國,並在1952年成立社會主義的波蘭人民共和國,此時的波蘭雖然在領土上已經恢復到中歐國家的地位、但是因為在政治上屬於蘇聯控制下的華約共產主義陣營而依舊被視為東歐國家。
1980年代發生民主化浪潮,掀起了東歐劇變的序幕,波蘭人民比其他東歐國家更早推翻了波蘭共產政權,至1990年成立第三共和国直至今天;1999年加入西歐國家為主的北約、2003年正式加入歐盟发展议会民主,也正式擺脫東歐國家的名號、重新成為徹頭徹尾的中歐國家。
早期政权
波兰早在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定居。羅馬帝國時期,波蘭是帝国东部边陲。
公元966年,波兰大公梅什科一世接受天主教为国教,建立皮亚斯特王朝。
1000年,(勇敢者)博莱斯瓦夫一世加冕为波兰国王。其後波蘭成立世界上最早的議會之一。
1138年,王朝分裂。这期间邀请一些条顿骑士团保卫北方。
波兰立陶宛联邦(第一共和國)
波兰的黄金岁月是在16世纪时,当时波兰与立陶宛合并组成波兰立陶宛联邦,成为欧洲的一个大国。
1683年,波兰国王率骑兵击退了进攻奥地利的土耳其军队,保护了欧洲的完整,史称维也纳之战。波兰政权是半联邦半贵族式共和,史称第一共和國,首都也迁往华沙。在之后的一个世纪中,贵族势力的增强与内部动乱削弱了国家的总体实力,导致了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俄罗斯帝國、普鲁士王國以及奥地利对波兰的三次瓜分。1795年,波兰亡国。
第二共和國
19世紀,拿破仑一世战败后,波兰的大部分领土属于俄羅斯帝國沙皇的疆土,但在俄羅斯帝國发生十月革命后,波兰于1918年11月取得独立,成立了共和国,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國。
从1918年到二战前的1938年,波兰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农业产品占60%以上,工业生产的产值只占营业生产总值的32%,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1938年,工业总产值仅及1913年的98%,若按人口平均计算,工业产量仅为英,法,德,意的五分之一;而农业几乎没有什么发展,以波兰的主要粮食作物为例,1938年产量仅略微超过1909年到1913年的生产水平;交通业也很落后,每万人平均拥有铁路里程仅为5.25公里。[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期間
1934年1月,波蘭和德國簽訂互不侵略的十年協定,兩國關係的穩定符合共同利益,波蘭獲得西部邊界的安全;1938年,波兰曾在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期間保持中立,而從中吞併西里西亞東南部的切申,然而該年秋季德國要求波蘭把但澤歸還,並建立一條走廊連結德國本土,直到1939年波蘭都將這些要求拒絕。[12]直到1939年9月1日,象徵第二次世界大战爆發的波蘭戰役开始,波兰的领土被纳粹德国从西面入侵,苏联亦於同月17日从东方入侵;德苏两军於同月25日在布列斯特举行联合阅兵式,部分波蘭軍隊向國外撤退,剩餘的則於10月6日向德軍投降,标志两国对波兰的瓜分占领。同年,因戰禍亡命海外的波蘭人在倫敦建立了波蘭流亡政府,留存波蘭國內的反抗勢力則組成了波蘭地下國,持續抵抗二戰軸心國及蘇聯的入侵。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納粹德國占领了波兰全境,將部分波蘭原有領土直接併入德國,剩餘的則設置波蘭總督府施行恐怖統治,同時對波蘭境內的猶太人進行迫害。1944年夏,苏联军队攻入波兰。7月22日,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PKWN)。年底,改组为临时政府,立即得到苏联承认。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协议,波兰于1945年6月28日组成以卢布林政府为基础的新政府。相對的,獲得西方盟國支持的波蘭流亡政府與波蘭地下國則被打壓,前者被迫繼續流亡海外,後者則為避免與蘇聯扶持的新政府正面衝突而解散。
人民共和国


1948年,波兰统一工人党成立,1952年,改国名为波兰人民共和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波兰在冷战期间,波兰一直在内外政策上追随苏联。实行一党专政,对内消灭异己,对外成为苏联的工具,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缺乏民主。波兰人民在团结工会的领导下,不断反对共产党的独裁统治,波兰成为东欧追求民主自由的希望。
1956年,发生波兹南事件,1970年和1980年也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罢工事件。
第三共和國
1980年代波兰的工人在动荡中形成了东欧第一个独立的工会——团结工会。工会逐渐取代波兰统一工人党,成为一股强大的反對派政治势力。
1989年6月4日,波蘭四十年來舉行部分議席的民主選舉,在選舉的議席中,團結工會取得99%議席。8月24日,团结工会顾问马佐维耶茨基出任总理,成為四十年來首位非工人黨出身的總理。
1989年12月29日,波兰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取消了宪法中关于波兰统一工人党在国家中居領導地位的条款,成为前华沙条约成员国中第一批摆脱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同时也成为欧洲脱離苏聯獨立、結束共產黨專政風潮的先驅。
1990年1月16日,波兰政府通过政党法草案,为多党制奠定了基础。至此,执政45年的波兰统一工人党失去了议会的絕對控制权和政府的领导权,波蘭人民共和國改名為波蘭共和國,史称第三共和國。同年底,華里沙成為首位民選的波蘭總統。
政治
波蘭政府的結構是雙首長制,總統享有國防和外交的權力,並由總統任命的總理及內閣掌握行政權。總理從兩院制國會的眾議院多數黨成員中產生,由他向總統提名閣員名單,由總統任命。波蘭總統為國家元首,直選產生,任期5年,可以連任一次,擁有解散國會的權力。
波蘭議會由下院眾議院(,460名成員)和上院參議院(,100名成員)組成,皆由民主選舉直接產生。國會成員根據省劃直選產生,任期4年。根據1997年生效的現行波蘭憲法,除了下議院兩個預留給少數民族政黨的席位(一席予德國裔,另一席予立陶宛裔)外,選舉奉行混合比例代表制,只有獲得總投票率5%的政黨才能進入國會。
最高法院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波蘭最高司法機構為波蘭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的法官由國會任命的独立的國家司法會議提名,经國會通過和总统任命後,法官正式上任,任期至65歲退休為止。而憲法法院法官()則由議會選出,任期9年。
行政區劃


波兰被划分为16个省(单数:województwo,复数:województwa):
地理


波蘭的地勢平坦,此一特色並顯現在國名上。「波兰」一词即源于斯拉夫語「Polanie」,意思是居住在平原上的人。历史上波蘭也因此無险可守,多次被列強瓜分。
波兰绝大部分地区位于波蘭平原,屬於东欧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173米。仅南部地势有起伏,有喀尔巴阡山脉和苏台德山脉等,最高点海拔2,499米。河流多从南向北流入波罗的海,主要有维斯瓦河和奥得河。波兰境内还有冰蚀作用形成的9,300多个湖泊,大部分集中在北部,最大湖泊为希尼亚尔德维湖。
波兰属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阔叶林发育,冬天寒冷、多云、多降雨,夏天潮湿、多雷阵雨。1月平均温度-5-10℃,7月17-20℃,年降水量401-800毫米,有些山区可达1000毫米以上;森林面积约占领土的28%。
主要城市
- 华沙瓦津基公园水上宫殿
- 克拉科夫中央集市广场上的纺织会馆
- 罗兹Piotrkowska大街上的阿图尔·鲁宾斯坦
- 弗罗茨瓦夫歌剧院
- 波兹南密茨凯维奇大学在1611年被国王齐格蒙特三世授予耶稣学院
- 格但斯克海神波塞冬雕像
- 什切青三只鹰纪念性建筑物
- 比得哥什建筑物:过河
- 卢布林市政厅
- 卡托维兹的毕苏斯基纪念雕塑
- 比亚韦斯托克布朗尼茨克宫殿的花园
- 格丁尼亚海港的波兰三桅教练帆船
市徽 | 城市 | 人口(1) | 省份 | ||
---|---|---|---|---|---|
![]() | 华沙 Warszawa | 1,707,983 | 马佐夫舍省 mazowieckie | ||
![]() | 克拉科夫 Kraków | 756,441 | 小波兰省 małopolskie | ||
![]() | 罗兹 Łódź | 750,125 | 罗兹省 łódzkie | ||
![]() | 弗罗茨瓦夫 Wrocław | 632,162 | 下西里西亚省 dolnośląskie | ||
![]() | 波兹南 Poznań | 559,458 | 大波兰省 wielkopolskie | ||
![]() | 格但斯克 Gdańsk | 455,717 | 滨海省 pomorskie | ||
![]() | 什切青 Szczecin | 407,260 | 西滨海省 zachodniopomorskie | ||
![]() | 比得哥什 Bydgoszcz | 360,142 | 库亚维-滨海省 kujawsko-pomorskie | ||
![]() | 卢布林 Lublin | 351,345 | 卢布林省 lubelskie | ||
![]() | 卡托维兹 Katowice | 311,179 | 西里西亚省 śląskie | ||
![]() | 比亚韦斯托克 Białystok | 294,265 | 波德拉谢省 podlaskie | ||
![]() | 格丁尼亚 Gdynia | 249,787 | 滨海省 pomorskie | ||
![]() | 琴斯托霍瓦 Częstochowa | 241,449 | 西里西亚省 śląskie | ||
![]() | 拉多姆 Radom | 224,501 | 马佐夫舍省 mazowieckie | ||
![]() | 索斯诺维茨 Sosnowiec | 221,775 | 西里西亚省 śląskie | ||
![]() | 托伦 Toruń | 206,346 | 库亚维-滨海省 kujawsko-pomorskie | ||
![]() | 凯尔采 Kielce | 205,665 | 圣十字省 świętokrzyskie | ||
![]() | 格利维采 Gliwice | 196,968 | 西里西亚省 śląskie | ||
![]() | 扎布热 Zabrze | 188,717 | 西里西亚省 śląskie | ||
![]() | 比托姆 Bytom | 184,328 | 西里西亚省 śląskie | ||
![]() | 奥尔什丁 Olsztyn | 175,843 | 瓦尔米亚-马祖里省 warmińsko-mazurskie | ||
![]() | 别尔斯科-比亚瓦 Bielsko-Biała | 175,476 | 西里西亚省 śląskie | ||
![]() | 热舒夫 Rzeszów | 173,300 | 喀尔巴阡山省 podkarpackie | ||
![]() | 鲁达希隆斯卡 Ruda Śląska | 144,254 | 西里西亚省 śląskie | ||
![]() | 雷布尼克 Rybnik | 141,057 | 西里西亚省 śląskie | ||
![]() | 蒂黑 Tychy | 139,540 | 西里西亚省 śląskie | ||
![]() | 栋布罗瓦古尔尼恰 Dąbrowa Górnicza | 128,560 | 西里西亚省 śląskie | ||
![]() | 普沃茨克 Płock | 126,807 | 马佐夫舍省 mazowieckie | ||
![]() | 奥波莱 Opole | 126,382 | 奥波莱省 opolskie | ||
![]() | 埃尔布隆格 Elbląg | 126,460 | 瓦尔米亚-马祖里省 warmińsko-mazurskie | ||
![]() | 大波兰地区戈茹夫 Gorzów Wielkopolski | 125,360 | 卢布斯卡省 lubuskie | ||
![]() | 瓦乌布日赫 Wałbrzych | 122,927 | 下西里西亚省 dolnośląskie | ||
![]() | 弗沃茨瓦韦克 Włocławek | 118,160 | 库亚维-滨海省 kujawsko-pomorskie | ||
![]() | 绿山城 Zielona Góra | 117,406 | 卢布斯卡省 lubuskie | ||
![]() | 塔尔努夫 Tarnów | 116,584 | 小波兰省 małopolskie | ||
![]() | 霍茹夫 Chorzów | 113,469 | 西里西亚省 śląskie | ||
![]() | 卡利什 Kalisz | 107,910 | 大波兰省 wielkopolskie | ||
![]() | 科沙林 Koszalin | 107,307 | 西滨海省 zachodniopomorskie | ||
![]() | 莱格尼察 Legnica | 104,754 | 下西里西亚省 dolnośląskie | ||
(1) 2008年城市人口数据 |
经济

1989年后,波蘭由苏联模式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转型,GDP在1993至2000年间增长较为迅速,但到2001年由于国內消费投资減少以及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影响,波兰经济的增长也开始放缓。加入欧盟后,经济快速成长。
然而,波蘭的农业依然面临严峻挑战。结构问题、劳动力缺乏以及效率低下的小型农场是问题的关键。「敏感」领域(如煤矿、钢铁、铁路、能源等)的重组与私有化已经开始。
波兰经济迅速的发展涉及了所有的主要领域(包括服务业、工商业以及工程建筑业)。按照波兰人国民银行所预测的,有力的投资及消费增长是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主要因素。出口呈现大量的增长,不过由于国内需求量的增加及其引起的进口加快的现象,自2006年的第三季度起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开始产生负影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情况大为好转,失业率明显下降。2007年第三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了5.8%,明显超过了欧盟平均2.9%的GDP增长率水平。在一年内个人消费增长了5.1%,公共消费增长了1%。固定资产经费总值持续增长(20.8%),不过比第一季度稍有放缓(26.2%)。
GDP增长 | 3.8%(2010年) |
失业率 | 12.1%(2010年) |
平均薪资总额 | 3500兹罗提/月(900欧元/月,2009年5月) |
通货膨胀 | 4.3%(2008年1月) |
劳动年龄人口数 | 1766万 (2010年) |
波兰自恢复独立以来,经过1990年代的发展变迁,特别是在21世纪初的几年里,波兰在欧洲的重要性越来越引人重视,甚至有望成为欧盟五巨头之一。截至2009年7月,波兰成为欧盟27个成员国中唯一一个在金融危机中保持经济增长的国家。
人口
波兰的人口为3843万(2017),名列欧洲第8位、世界第29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波兰曾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是世界上犹太人最大的聚居地之一,人数多达300万。但在二战中以及前后的移民潮使波兰渐渐成为一个单一种族国家。现在人口中的96.5%为波兰人,少数民族包括德意志人(1.3%)、乌克兰人(0.6%)、白俄罗斯人(0.5%)等。61.8%的波兰人居住在城市。国民的50%年龄都在35岁以内。波兰的官方语言是波兰语。
宗教
波兰87.5%的人口信奉天主教,其余的5%人口大多属于东正教或基督新教。現在已經很少有依然忠實虔诚的遵守天主教的传统习俗。虽然现在的波兰人已不特别重視宗教文化传统,但总体上,波兰是今日欧洲少數对宗教信仰仍然保持相当虔诚的国家,境內大小教堂林立,宗教气氛浓郁,36.7%的波兰人每周去教堂做弥撒。
虽然历史上曾征服波兰的普鲁士(新教路德宗)和俄国(东正教)都企图压制天主教,但反而堅定了波蘭人對天主教的信念。前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78年-2005年在位)也是波兰人。
藝術
波蘭所設計的海報在國際間十分著名,在首都華沙設有世界上第一所海報博物館。而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共產政權的統治下,政府對藝術創作的限制反而相對較小,而海報則因此成為了國民自由發聲的途徑。時至20世紀,波蘭所出產的電影海報仍然備受關注,被譽為「巧用抽象構圖和大膽用色,脫離了西方的藝術軌跡」[15]。
飲食
番茄湯飯:pomidorowa z ryżem 波蘭餃子:pierogi 蘋果烤鴨:kaczka pieczona z jablkami 獵人燉肉:bigos 波蘭披薩:zapiekanka 波蘭炸豬排:kotletschabowy 波蘭酸湯:żurek
名人

旅遊
其他主题
- 羅茲電影攝影藝術國際影展(金蛙獎)
- 肖邦國際鋼琴比賽
- 波蘭球
參見
- 別爾斯科比亞瓦大學
参考文献
- 波兰共和国宪法第27章
- (PDF). Language Rich Europe, British Council. November 2012 [2018年12月11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年12月14日) (英语).
- [Results of the National Census of Population and Housing 2011] (PDF). Central Statistical Office. March 20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1-16) (波兰语).
- Central Statistical Office data http://demografia.stat.gov.pl/bazademografia/Tables.aspx
- National Census 2011 . [2014-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October 2016 [2016-12-03].
- .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5-05-10].
-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 (PDF). Central Statistical Office. 2008-07-28 [2008-08-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10-28).
- . Books.google.com. [2013-09-09].
- 资料参考自京华出版社《闪击波兰》原著:博尔克曼·博佩尔 翻译:方政 第九章 德波战后No1
- Ian Kershew著、林華譯. . 中信出版集團. 2018年12月: 272、359. ISBN 978-7-5086-8300-3.
- 人民出版社《世界通史》六卷本(2009年版),当代卷 第三章 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 Economy - overview,CIA - The World Factbook Poland
- . [2018-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外部链接
![]() |
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波兰 |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波兰 |
- Poland.gov.en – 波兰国家门户网站
- 《世界概况》上有关Poland的条目
- 开放式目录计划中和波兰相关的内容
維基媒體的Poland地圖集
OpenStreetMap上有關波兰的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