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

政事堂,習稱都堂政府東府[1]中国歷史上的官署名,在唐朝宋朝中华民国袁世凯掌权时期设立。

唐朝、北宋

唐高祖武德年间,因中书省令、门下省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所以皇帝决定在门下省加设政事堂,令两长官在此先达成共同意见。初始仅三省长官,即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方能与会,后皇帝又加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等。

唐中宗即位后,裴炎自门下侍中迁中书令,政事堂也随之迁往中书省唐玄宗开元年间,张说执掌政权之时,将政事堂改称为中书门下,俗称仍为政事堂。北宋宋神宗之前亦沿袭之。

中华民国

1914年,袁世凯将原中华民国国务院改为政事堂,设国务卿、左右各1人,参议7人,各局局长5人,所长1人。政事堂向中华民国大总统直接负责。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政事堂被废。

參考文獻

  1. 龔書鐸、劉德麟 主編. . 臺北: 鳳凰出版. 2007-06: p.15. ISBN 978-986-7151-55-1 (中文(台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