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背山 (小说)

斷背山[備註 1]英語:)是一部由美國女作家安妮·普露撰寫的同志题材短篇小說,講述兩名牛仔恩尼司·岱瑪傑克·崔斯特的愛情故事,其靈感源於普露的所見所聞以及她的一些想像。《斷背山》於1997年10月13日刊登在《紐約客》雜誌上,後於1999年收錄在普露的故事集《近情情怯:怀俄明故事集》中,並在2005年獨立成書。《斷背山》廣受外界好評,並榮獲歐·亨利獎美國國家雜誌獎

断背山
小說封面(2005年,電影版)
作者安妮·普露
类型短篇小说
语言英语
故事背景地怀俄明州
发行情况
首次刊载处紐約客
收录于紐約客
出版日期1997年10月13日
出版地 美國
页数41

該小說的同名改編電影李安執導,黛安娜·歐莎納賴瑞·麥克莫特瑞編劇,希斯·萊傑傑克·葛倫霍分別飾演恩尼司與傑克。改編電影於2005年12月9日開始在美國院線上映,廣受影評人好評,且囊括多個獎項,如奧斯卡金像獎等。改編電影也使《斷背山》這篇文章更加知名,但因許多粉絲自以為是地將自創故事寄給普露,造成她十分困擾。《斷背山》亦曾改編成同名歌劇,由查爾斯·武奧里寧作曲,普露親自操刀劇本。

創作與出版

1997年初的某夜,女作家安妮·普露在美國懷俄明州北部一間酒吧裡看到一位老牛仔,他頻頻看著正在打撞球的年輕牛仔,讓普露懷疑他是不是一位同性戀[2][3]。數週後,普露耳聞一位酒館老闆說:「前晚店裡來了一對同性戀,若是那些常客當時在場的話,這兩位就倒大楣了」[2]。普露從這些觀察中得到靈感,接著將多年下來的一些觀察融合想像,花了半年的時間完成了約兩萬字的短篇小說《斷背山》[4]。為了激發寫作靈感,普露一邊聽著貝斯樂手查理·海登帕特·麥西尼的歌《》一邊寫作[5]。文中的斷背山是普露虛構的[6],而會取名為「斷背」則是因為她覺得這是個好名字[7]。主角恩尼司·岱瑪傑克·崔斯特也與任何普露認識的人無關[8]。在該文出版前,普露致電出版社,將《斷背山》的最後一句修改成「如果你無法改變,你只得默默承受」()[9]。《斷背山》於1997年10月13日刊登在《紐約客》雜誌上[10][11],後於1999年收錄在普露的故事集《近情情怯:怀俄明故事集》中[12]。2005年12月2日,該小說由斯克里布納之子公司出版成書[13]

劇情

1963年,兩名年輕男牛仔恩尼司·岱瑪傑克·崔斯特一同在美國懷俄明州的斷背山上放羊。一晚,兩人在帳篷裡第一次發生了性行為,並愛上了彼此[14]。下山後,兩人各奔東西、娶妻生子,並有了各自的工作[15]。四年後,恩尼司與傑克重逢,並在接下來每年去斷背山相處一兩次。然而,恩尼司的妻子艾爾瑪()發現了恩尼司與傑克的關係,夫妻倆的關係愈來愈差,終至離婚[16]。1983年,傑克與恩尼司在斷背山上起了爭執。傑克受不了兩人一年就只見一兩次面,但恩尼司礙於工作和當地對同性戀的不友善(幼時目睹一具慘遭凌虐的同性戀的屍體)無法與傑克長相廝守。這一次上山也是傑克與恩尼司最後一次相處[17]

數月後,恩尼司得知傑克身亡的消息,打電話問傑克的妻子露琳(),露琳告訴他傑克在換輪胎時發生爆炸意外,被胎框砸傷,最後淹死在自己的血泊中,但恩尼司知道那一定不是意外[18]。恩尼司從露琳口中得知傑克生前曾說過要把骨灰撒在斷背山上,但因她不清楚斷背山位在何處,便將骨灰寄給傑克的父母。恩尼司去找傑克的父母拿傑克的骨灰,但傑克之父堅持要將骨灰葬在家族墓地。恩尼司在傑克老家發現了傑克的襯衫,裡面套著恩尼司的襯衫,象徵著傑克對他的愛[19]。他將兩件襯衫帶走,掛在自己的貨櫃屋牆上做紀念,一旁釘著斷背山的明信片。恩尼司看著襯衫和明信片,喃喃說道:「傑克,我發誓——」[20]

角色

  • 恩尼司·岱瑪:老家在美國猶他州邊界的聖吉,幼時父母雙亡,由哥哥姐姐帶大[21]。恩尼司高中中輟,毫無前途,只能做苦工[21]。他娶艾爾瑪為妻(後離婚),兩人育有兩女:艾爾瑪二世()和法蘭芯[22]
  • 傑克·崔斯特:老家在美國蒙大拿州邊界的閃電平原鎮,家境貧困[21]。傑克也是高中中輟生[21]。他曾是牛仔競技選手,經濟困頓,直到娶了有錢人家的女兒露琳為妻才改善。兩人育有一子[23]
  • 艾爾瑪:恩尼司之妻,與恩尼司離婚後改嫁給大河鎮的雜貨店老闆比爾[24]
  • 露琳:傑克之妻[23]
  • 喬·阿吉瑞:曾聘用恩尼司與傑克上斷背山放羊[25]

反響

該小說榮獲歐·亨利獎美國國家雜誌獎[10][26]。《紐約時報》的書評理察·艾德稱讚道「普露的洞悉力在令人讚嘆的《斷背山》中嶄露無遺」[12]。《泰晤士報文學副刊》的露西·亞金斯認為《斷背山》中融合了普露的各項長處,是一部「動人的愛情悲劇故事」[27]。《波士頓週日環球報》的蓋兒·考德威爾將《斷背山》譽為「小說界的傑作之一」[28]。《斷背山》被收錄進故事集《近情情怯:怀俄明故事集》後,《紐約時報》的克里斯多福·里曼-哈普特和《泰晤士報文學副刊》的威爾·伊夫斯()評論道「(《斷背山》)是這本故事集中最棒的一篇」[29]。書評伊蓮·秀沃特也認為《斷背山》是「所有故事中最驚人也最傑出的一篇」[29]改編電影的編劇之一黛安娜·歐莎納稱讚《斷背山》是「《紐約客》刊登過最棒的短篇故事」,而另一位編劇賴瑞·麥克莫特瑞則表示「但願這篇小說是我的作品」[30]

改編

電影

改編電影的導演李安
主條目:斷背山

1997年10月,編劇二人組黛安娜·歐莎納賴瑞·麥克莫特瑞讀到《斷背山》後大為讚賞,決定向普露買下其電影改編權。兩人於1997年年底完成劇本[31]。導演葛斯·范桑喬伊·舒麥雪佩德羅·阿莫多瓦都曾有意執導該片,但因遇到困難而放棄[32]。最後製片人詹姆士·夏慕斯找上了李安[33]。2003年,希斯·萊傑傑克·葛倫霍獲選飾演恩尼司與傑克[34]蜜雪兒·威廉絲安·海瑟薇蘭迪·奎德分飾艾爾瑪、露琳和喬[35][36]。該片的主體拍攝在2004年夏天進行[37]。電影的背景同樣設定在懷俄明州,不過劇組考量到預算問題而選在加拿大亞伯達省洛磯山脈取景[38]。劇情方面,該片的劇情較原著有幾處不同,普露曾寫信給劇組,但徒勞無功。對此她表示:「輪子已開始轉動。我不知道可以期待什麼,也試著不去想」[39]。《斷背山》於2005年12月9日開始在美國院線上映[40],廣受影評人好評,且入圍或榮獲許多獎項[41],如奧斯卡金像獎[42]金球獎[43]國家評論協會[44]英國電影學院獎[45]。該片的同性戀主題也引起了許多爭議[46]

粉絲創作

在改編電影上映後,《斷背山》這篇小說更加知名。許多粉絲編寫了自己版本的故事,寄給普露[47]。普露於2008年表示,她希望自己從未寫出這篇故事:「(改編電影)是我那無止盡煩惱的源頭」[48],「很多人誤解了這篇故事。我認為為一篇故事留下空間是很重要的,讀者可以自行去填滿那空間。但不幸的是,《斷背山》的讀者想像力實在太強了」[49],「甚至去修改他們不滿意的故事」[48]。她說那些寄故事給她的作者們多半自稱「比普露還了解男人」[47],且「不斷寄給我可怕的手稿和色情的改寫故事,期待我報以讚美和掌聲。他們肯定不懂文中那句『如果你無法改變,你只得默默承受』的道理」[48],「讓我快瘋了」[49]

歌劇

主條目:斷背山 (歌劇)

2007年,曾得過普立茲音樂獎的作曲家查爾斯·武奧里寧觀看了《斷背山》的電影版,發覺該故事有著改編成歌劇的潛能[50]。他為改編歌劇作曲,而普露則自願撰寫劇本[50][51]。2014年1月28日,該劇在西班牙馬德里皇家劇院首演[52][53]。英、美評論家給予該劇的評價褒貶不一,不過西班牙當地媒體對該劇的評價相對較佳[50][52][53][54]

備註

  1. 臺灣前譯《崎嶇山巔[1]

參考資料

除另行註明外,以下資料皆為英文。

  1. 張士達. . 中國時報. 2003-11-22: 第D2版 (中文(台灣)‎).
  2. 李達翰 2007, p. 154-155.
  3. Testa, Matthew. . Salt Lake City Weekly. 2005-12-29 [2006-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03).
  4. 李達翰 2007, p. 152-155.
  5. 李達翰 2007, p. 158-159.
  6. 李達翰 2007, p. 156.
  7. 李達翰 2007, p. 65.
  8. 李達翰 2007, p. 154.
  9. 李達翰 2007, p. 159.
  10. 李達翰 2007, p. 152.
  11. Proulx, Annie. . The New Yorker. 1997-10-13 [2018-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7).
  12. Eder, Richard. . The New York Times. 1999-05-23 [2018-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8).
  13. . Amazon.com. [2018-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9).
  14. 安妮·普露 2005, p. 260-268.
  15. 安妮·普露 2005, p. 268-272.
  16. 安妮·普露 2005, p. 270-279.
  17. 安妮·普露 2005, p. 280-285.
  18. 安妮·普露 2005, p. 286-287.
  19. 安妮·普露 2005, p. 286-292.
  20. 安妮·普露 2005, p. 291-292.
  21. 安妮·普露 2005, p. 260-261.
  22. 安妮·普露 2005, p. 269-271.
  23. 安妮·普露 2005, p. 269-273.
  24. 安妮·普露 2005, p. 269-279.
  25. 安妮·普露 2005, p. 261-262.
  26. Asquith 2009, p. 101.
  27. Atkins, Lucy. . 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1998-10-23 [2018-09-21].
  28. Asquith 2009, p. 102, 103.
  29. Asquith 2009, p. 102.
  30. 李達翰 2007, p. 48.
  31. 李達翰 2007, p. 46-50.
  32. 李達翰 2007, p. 51-55.
  33. 李達翰 2007, p. 56.
  34. Rich, Ruby B. . Film Quarterly. 2007: 44–48. JSTOR 101525/fq.2007.60.3.44. doi:10.1525/fq.2007.60.3.44.
  35. 李達翰 2007, p. 142, 147.
  36. Carra, Mallory. . Bustle. 2015-12-09 [2018-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5).
  37. Dinoff, Dustin. . Playback. 2006-02-20 [2007-01-04].
  38. Bowen, Peter. . Filmmaker. 2005, 14 (1): 34–39.
  39. 李達翰 2007, p. 59-60.
  40. 李達翰 2007, p. 179.
  41. 李達翰 2007, p. 181-234.
  42. .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AMPAS). [2015-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9).
  43. . Hollywood Foreign Press Association. [2015-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8).
  44. Hernandez, Eugene. . Indiewire. 2006-01-09 [2015-08-21].
  45. . 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 (BAFTA).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46. 李達翰 2007, p. 190-199.
  47. Reynolds, Susan Salter. . Los Angeles Times. 2008-10-18 [201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7).
  48. Hughes, Robert J.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08-09-06 [2012-01-21].
  49. Brown, Kat. . The Telegraph. 2014-12-30 [2018-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0).
  50. Kennicott, Philip. . Opera News. 2014-01, 78 (7) [2018-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4).
  51. Kassam, Ashifa. . The Guardian. 2014-01-20 [2018-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4).
  52. Clements, Andrew. . The Guardian. 2014-01-29 [2018-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8).
  53. Tommasini, Anthony. . The New York Times. 2014-01-29 [2018-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3).
  54. William Jeffery. . Limelight (Australia). 2014-01-30 [2018-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5).

參考書目

除另行註明外,以下資料皆為英文。

  • 李達翰. . 臺灣: 如果出版社. 2007-09. ISBN 978-986-83313-8-9 (中文(台灣)‎).
  • 安妮·普露; 宋瑛堂譯. . 臺灣: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5. ISBN 957-13-4381-1 (中文(台灣)‎).
  • Asquith, Mark. . Continuum. 2009. ISBN 978-184706455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