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同性戀文學

男同性戀文學(Gay literature)廣義而言可指表達、描述,又或者展現男子與男子間發生親密友誼戀愛、、性愛等情感關係的書寫,乃至於參與到社會脈絡中,這些主題為社會所接受的方式。狹義而言,則限定在十九世紀晚期,性傾向成為界定自我和社會互動的一種身份认同意識之後。更嚴格的範圍,會限縮至歐美1960年代中期之後,與LGBT權利運動的目標和精神—亦即要求社會制度同志群體達到平等權利和對待—有關的文學作品[1]

加拿大作家Robert Joseph Greene以男同性愛情故事為主題的短篇故事集The Gay Icon Classics of the World II

由於歷史上的迫害壓迫,LGB群體常轉向文學作為認同、瞭解和表達同性親密關係的泉源。LGBT文學也紀錄了同志社群在遭遇偏見、暴力、霸凌、自我埋怨、否認、自殺等挫折時的心理壓力和磨難。以浪漫「同性愛」為主題的作品,亦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的古代和現代文本當中,例如古希臘時代會飲篇對愛的本質所進行的探索。

神話傳說

很多神話傳說和宗教敘事,涉及到同性之間的親密情感與情欲,或談到「性別變換」的神聖性。這些神話敘事可詮釋為一種表達LGBT情感的形式,蘊藏著現代的性傾向和性別概念[2]

美索不达米亚吉爾伽美什史詩記載女神宁松之子吉爾伽美什和其親密夥伴恩奇杜結為至交好友的故事,塔納赫撒母耳記描述了大衛王約拿單的深刻情誼,有些當代學者將他們詮釋為愛和情欲的關係[3][4][5]。在古希臘神話,不少男性神祇或英雄都有一位或多位男性愛人,例如宙斯(和伽倪墨得斯)、阿波羅(和雅辛托斯)、戴奧尼索斯(和安普羅斯)、海克力斯(和伊奧勞斯海拉斯)、阿基里斯(和帕特羅克洛斯)等等,反映了古希臘時代的少年愛傳統[6]

阿芙蘿黛蒂維納斯)及其屬神厄洛特斯邱比特)是守護男同性之愛的古希臘神明[2]:64[2]:133古羅馬皇帝哈德良的男寵安提諾烏斯,死後和戴奧尼索斯巴克斯)等神有所綜攝,在希臘和拉丁地區被奉為一位神祇受到崇拜,有時則只把他當作一位英雄[7][8]

阿茲特克神話護佑男同性之愛的神祇休奇皮里

有些美洲原住民部落,將雙靈第三性)視為平衡世界既有秩序,恢復和諧的象徵[9]。在瑪雅文明阿茲特克神話中,則存在教導人們實行男同性情慾的神祇。齊恩開啟瑪雅貴族為其兒子挑選年輕男子作為伴侶的傳統[2]:110休奇皮里阿茲特克神話中掌管藝術、美、花、舞蹈和歌曲的神祇,也是男妓和男同性之愛的保護者[2]:351

中國筆記小说有不少涉及男風的志怪異聞。《太平廣記》記載潘章和王仲先為同窗,兩人情若夫婦。死後,合葬於羅浮山,其墓冢忽生一樹,柯條枝葉,無不相抱。時人號為「共枕樹」[10]。《獪園》記載吳郡士人召乩仙署名「黃花舍人」,眾人求下壇詩,乩仙王花舍以生前情人黃遇春所贈小曲答之[11]。《子不语》記載胡天保愛福建巡撫美貌,伺而睨之,後巡按斃其命於枯木下。死後,陰官封為「兔兒神」司人間男悅男之事[12]

另一則故事記載桂林有兩少年交好同寢,遭賊人殺之,邑人於其死後立廟,每祀必供杏花一枝,號「雙花廟」[13]。《隨園詩話》提及有首「白生歌」,詩中歌詠化身美男子的蛇精白生,與錢孝廉親狎,偕行不離。後受誅殺,白生求錢孝廉以玉瓶裝骨,言百年後,可還原身[14]。《情史》記載「五郎神」引誘全江漢、張二子兩名男子,與之為歡。另一則故事記載秀才呂子敬聽從亡魂汪度指點,求天師治以符祝,從五通神處,取回其愛人韋國秀之魂,最終三人相好,游江以南,爾後「化去為仙」[15]

古典文學

古希臘羅馬

雖然在特洛伊战争史詩伊利亞德中,荷馬未明確將阿基里斯與帕特羅克洛斯的關係視為同性戀[16],然而後來的作家確實如此認為[17]古希臘悲劇作家埃斯库罗斯失傳作品阿基里斯三部曲,視兩人為一對愛侶。在殘存的劇本中,阿基里斯的台詞包含「我們尋常的親吻」(our frequent kisses)」和「股間的虔誠結合」(devout union of the thighs)[18][19]

阿基里斯為帕特羅克洛斯的死,哀慟不已。Nikolai Ge油畫

哲學家柏拉圖也如此描繪兩人的關係。在對話錄會飲篇中,講者斐德羅引用了埃斯库罗斯,將阿基里斯視為為愛人勇敢,甚至犧牲奉獻的榜樣[18][20]埃斯基涅斯在他的演說中,主張荷馬「隱藏起他們的愛情,避免將他們的情誼強加稱名」,任何受過教育的讀者都能了解「那遠超普通情誼的強烈情感」[21][22]柏拉圖會飲篇也包含了一段解釋同性和異性之間,愛如何產生的神話,並且慶祝了男人彼此相愛的古希臘傳統[23][20]柏拉圖斐德羅篇也涉及到相似的主題[24]

古希臘少年愛的傳統,和稍後古羅馬同性戀有限的接受,為古代詩歌注入了男同性情感和愛欲的詩人意識。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牧歌集的第二首,牧羊人Corydon宣言他對Alexis的追求和愛[25]。同時代的卡图卢斯創作不少獻給男性的情色詩歌(48、50和99)[26][27][28],他的第十六首詩則明顯帶有男男性交的意味,並被視為最淫蕩的拉丁詩歌之一[29]阿爾比特的小說《蕯迪利空》(Satyricon),為早期涉及同性戀的作品,詳細描繪了Encolpius遭遇到的不幸和他的情人Giton,一名英俊又愛好出軌的十六歲男僕[30]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神父安東尼·羅科匿名出版男學生阿爾西比亞德斯,該書為同性情慾辯護,內容涉及蘇格拉底阿尔西比亚德斯的哲學對話[31]

中國

男子同性間的情慾,自中國很早以來就有所紀錄,稱之為男色或男風[32]。古代中國的史書即傳有「美男破老、美女破舌」的說法,將美男與女色相提並論,用以勸諫君王離美色遠讒言[33]。在春秋戰國時期,彌子瑕與衛君分桃而食[34]龍陽君向魏王泣魚固寵[35],及至漢哀帝不忍驚醒董賢斷袖而起[36],這些事蹟不但是當時士人藉以著書立說的事例,亦成為後世常用於詩詞文章的男風典故。明朝馮夢龍情史·情外類》選錄了歷代的同性愛情故事,記載人物上自帝王將相,下至歌伶市民。

中國最早詩歌總集《詩經》,有些篇章未明確性別,有人將之詮釋為「兩男相悅」之作,例如〈子衿〉〈山有扶蘇〉〈狡童〉〈褰裳〉〈揚之水〉等章的詞句,可能都和男風有關[37][38][39]。中國文學史上最早明確歌頌兩男愛情的詩歌,則當推〈越人歌[40]:29,為越人舟子對楚國公子鄂君子晳以情歌傾訴愛慕之意[41]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多首詠男風讚孌童貌美的詩作,如阮籍〈詠懷〉第十二[42]張翰〈周小史〉[43]吳均〈詠少年〉[44]劉遵〈繁華應令〉[45]梁簡文帝〈孌童〉[46]

唐朝詩歌雖興盛,但由於難以辨識性別,加之詩人有時又喜模擬女性口吻作詩,而難以調查當中的男風情愫。不過唐詩常以朋友的親密友誼作為詩歌讚頌的主題,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等,被視之為浪漫友情的典範[47][48]。明確引用男風典故的韻文作品,則有白行簡所著〈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賦中列分桃龍陽安陵、漢武帝與韓嫣等帝王宮廷的男風現象[49]元朝翰林學士滕斌填詞〈瑞鷓鴣〉詞中引分桃斷袖、齊景公抱背之事,贈以歌童阿珍,也具有男風色彩[50]

明清為男風書寫的盛產期,小說傳奇劇本筆記乃至詩詞歌賦,無不對此有所反映,讚賞歌詠、戲謔調侃,至非難規戒者,態度不一[51][52][53]。當時的士人,如張岱袁枚馮夢龍汤显祖鄭燮等對男風持開放態度,而不以為異[54][55]明朝文人徐學漠作長詩〈頭陀生行〉述藩王朱憲㸅孌童頭陀生故事[56]鄧志謨編《新刻洒洒篇​​》收錄金端行〈夏日同友戲〉、李兀〈喜王生再至〉、劉元〈詰顧生〉等士人間的情詩[40]:68張鳳翼作〈寫恨〉〈题情〉,馮夢龍編《太霞新奏​​》內有董斯張〈贈王小史〉、沈璟〈贈外〉、馮夢龍〈情仙曲〉等抒發對男性之情的散曲[40]:100-103[40]:104-105

清朝官吏趙翼作〈李郎曲〉詠李桂官畢沅[57]陳維崧作〈惆悵詞二十首·別雲郎〉[58]〈賀新郎·雲郎合巹為賦此詞〉[59],贈歌郎徐紫雲[51]吳偉業作〈王郎曲〉,盛讚昆曲名伶王稼美貌[60]宋琬作〈西江月》,諷林嗣環藏侍史絮鐵不見客[61]袁枚《小倉山房詩集》有〈席上贈楊華官〉、〈贈慶郎〉、〈舟中贈霞裳〉、〈送霞裳之九江〉等諸多致贈孌童詩作[40]:162-176。除了詩詞散曲,書信亦為表達情感纠葛的重要創作,如〈趙風岐謔張彥之小官更互〉〈韓瑞心與契弟郁彬文書〉〈思念契友〉等同性情人對答書信,皆錄於《新刻洒洒篇​​》、《豐韻情書》、《增補如面談新集》等書[40]:70-72[62]:460-466

一對男同性情人正在親狎歡好

戲曲方面,王驥德作雜劇〈男王后〉敘陳子高嚮往女身,作女裝打扮,以王后之身侍奉陳文帝。該劇本事源自《陳書·韓子高列傳》韓子高陳蒨相遇史事,並大量取材李翊〈陳子高傳〉、王世貞《豔異編·男寵部·陳子高》的改寫情節[63][64]鄧志謨短篇小說《童婉爭奇》,敘述長春苑孌童和不夜宮妓女,互爭恩客而大打出手。雙方各寫雜劇〈幽王烽火取笑〉和〈龍陽君泣魚固寵〉互定勝負,嫖客張俊難定優劣,最後與雙方同寢,平息這場紛爭[40]:77

專寫男風的文言小說,首推〈金蘭四友傳〉,該故事寫詩人蘇易道與李嶠的愛情故事,並和崔融、杜審言共結為金蘭四友[40]:73。晚明則有三大男色小說,直白道出男男之間的歡好性事[40]:83。《龍陽逸史》敘寫二十個小官亦即男娼在歡場營生的短篇故事,《宜春香質》譴責見利忘義、朝秦暮楚的小官,並讓他們不得好死以示懲戒,《弁而釵》則推崇男風之情的貞、俠、烈、奇,並為每對情人安排昇仙或善終的結局。

陳森《品花宝鉴》以青年公子梅子玉、田春航和男伶杜琴言、蘇蕙芳等人為中心,以梅、杜、田、蘇等人為情之正者,商賈市井、紈褲子弟之流為情之淫者,以寓勸懲[65]。晚清女作家程蕙英彈詞小說《鳳雙飛》,以「雙鳳」郭凌雲和張雋為主人公,描寫二人強烈的兄弟情,以及張彩和白無雙分別對兩位主人公的迷戀和失敗追求[66]

中國著名古典小說也有安排男風情節的橋段。《紅樓夢》寫賈寶玉秦鐘薛蟠等人與男性的風流情[67][68],《金瓶梅》談西門慶和書僮、陳敬濟和侯林兒、金宗明的性事[69],《儒林外史》言及杜慎卿酷好男風[70]

日本

日本武將豐臣秀吉緊握侍童石田三成的手,喜多川歌麿浮世繪

日本文化指稱男子同性間情慾的詞彙為「男色」(なんしょく、だんしょく)[71]。據傳若衆道(わかしゅどう),也就是男色之道[72],是由唐密八祖、日本佛教真言宗開山祖師空海和尚,從長安帶進日本佛寺。然而有學者指出該傳說可能並非史實,而是用於肯定17世紀江戶時代流行的男色風氣[73]。遠在江戶時代之前,日本的貴族時代,也就是奈良平安时代就盛行男色,貴族大伴家持和藤原久須麻呂、金明軍之間的贈答歌(收錄於《萬葉集》),被認為可能是反映男色之愛的情歌[74]。《伊勢物語》也記載了一則男子之間親密情誼的故事[75][76]

不論空海傳說的真實性,早在貴族時代的寺院公家(貴族)就有供養「稚兒」(服侍僧侶的少年)的習俗,戰國時代大名武士身邊有「小姓」負責生活起居,這些稚兒小姓往往成為男色對象[77][78][79]。到了江戶時代歌舞伎屢屢被禁,當時便出現了接男客的歌舞伎美少年「陰間」(かげま),以及陰間茶屋[80]

江戶時代延續了之前的眾道習俗,不但有描寫僧侶和稚兒間愛戀的文學作品《秋夜長物語》和《稚兒物語》[80],也出現了大名之間互相追求的故事(收錄於《》)[81][82]。此外,江戶時代也是武士道與男色結合的時代,在日本武士山本常朝口述的葉隱聞書一書中,探討了武士的戀愛條規,當中就包含了眾道的內容[83][84]

當時以男色為主題的物语,有文人井原西鶴的短篇小說集《男色大鑑》,用半數篇幅敘述武士社會的男色,同時讚美其義節[85]上田秋成的志怪小說《雨月物語》收錄了涉眾道精神的〈菊花之約〉和僧侶稚兒怪談的〈青頭巾〉。博物學者平賀源內著有男色小說《根無草/根南志具佐》、《乱菊穴捜》和「陰間茶屋」指南《江戸男色細見 (菊の園)》[86]

阿拉伯世界

波斯蘇菲詩人Jami七寶座插畫,描繪年輕男子和他的男性追求者

現代文學

歐美

19世紀,男同性戀文學中最著名的作品應該是惠特曼的《草葉集》,被稱作「美國最有影響的同性戀文本」。在《一夜我奇異地守衛在戰場上》一詩中,惠特曼用「戰友」「同志」等詞隱晦地表現詩中的同性情誼。而在他寫於19世紀50年代的《帶苔的活橡樹》中則更表達了孤寂、熾熱等心態。在英國,同時期的在這方面的成就最為偉大的作家則是王爾德。無論是《道林格雷的畫像》還是《自深深處》[88]

到了20世紀,相關的文學書寫更多元地湧現出來。托馬斯·曼的《死於威尼斯》和E·M·福斯特的《墨利斯的情人》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墨利斯的情人》除了對同性之愛進行描寫外,還對同性戀的身份認知、社會輿論及階級身份進行了著筆,這使得小說內容十分豐富。美國方面,詹姆斯·鮑德溫的《喬萬尼的房間》、戈爾·維達爾《城市與柱石》及安妮·普露的《斷背山》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優秀作品。希臘詩人康斯坦丁諾斯·卡瓦菲斯寫有大量關於同性情人之間感官、慾望和掙扎的詩,並寫得高貴典雅,「而在那張普通、簡陋的床上,/我曾擁有愛情的肉體,擁有銷魂的嘴唇」[88]

廉價小說

在1930至60年代尾,有不少美國出版社以便宜的價錢發表同性愛情題材,刊登在雜誌上的廉價小說(Pulp magazine),成品多印製在以紙漿製成的低劣紙張上,內容通常很煽情撩人,參見Lesbian pulp fiction,以及Gay pulp fiction

台灣

在1980年代以前,已有白先勇林懷民、李昂、朱天心馬森等人在進行同志文學方面的創作。從1983至1993年,同志文學呈現百家爭鳴的狀態,比較重要的作家有顧肇森林裕翼黃啟泰李岳華等人。解嚴之後因為社會運動的幫助,使得台灣同志的環境改善,因此同志文學開始受各大文學獎青睞,包括凌煙的《失聲畫眉》、曹麗娟的《童女之舞》、林裕翼的《白雪公主》等。不過對台灣同志文學最具有重大意義的,還是要屬1994年朱天文的《荒人手記》以及邱妙津的《鱷魚手記》。之後出現了強調性別身分認同解放的「酷兒文學」,相關作家以紀大偉洪凌陳雪等人較為知名。另外吳繼文蔣勳陳克華等作家亦有同志文學方面的創作。至二十一世紀以後,同志文學熱潮已逐漸降溫,較知名者為舞鶴的《鬼兒與阿妖》、駱以軍的《遣悲懷》等等。

童書


參見

參考資料

  1. Gregory Woods. . Fedwa Malti-Douglas (编). . Macmillan Reference: 896–899. 2007 [2017-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2).
  2. Randy P. Conner; Mariya Sparks; David Hatfield Sparks. . Cassell. 1997 [2015-11-14]. ISBN 9780304337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3).
  3. Susan Ackerman.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165–231. ISBN 9780231507257.
  4. Jean-Fabrice Nardelli. . Hakkert. 2007: 28–63 [2015-11-14]. ISBN 978902560638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5. Bruce L. Gerig. . [2015-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6.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5).
  7. Lambert, Royston. . George Weidenfeld & Nicolson. 1984.
  8. . [2017-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4).
  9. . 王增勇個人部落格. [2015-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8).
  10. 太平廣記·塚墓一》:「潘章少有美容儀,時人競慕之。楚國王仲先,聞其美名,故來求為友,章許之。因願同學,一見相愛,情若夫婦,便同衾共枕,交好無已。後同死,而家人哀之,因合葬於羅浮山。冢上忽生一樹,柯條枝葉,無不相抱。時人異之,號為共枕樹」
  11. 錢希言《獪園·黃花舍人》:「吳郡士人召乩仙,仙至,署曰黃花舍人。問其坊曲氏族,曰金閶王氏子,因與里中黃生遇春歡好,又一生愛插黃花,人呼為黃花舍人也。問:鄉是夭死耶?曰:年十五而夭。問:生安在? 相繼亡矣,今某與同寢處若人間伉儷也。眾乞下壇詩。曰:憶黃郎嘗贈小曲,每句以想煞恁起,余亦有答。請誦之。 遂題曰:『忘不了對攏雙袖,忘不了佳期月下偷。忘不了柳遮花映黃昏後,忘不了羅帳綢繆。忘不了紗窗風雨清明候,忘不了多病心情懶下樓…』,情語繁多茲不備錄。詞迄,遽求去。問何忙迫如此?曰:黃郎候門外久也。 問:何不與俱入?曰:某吳兒已作半天游戲,阿郎未離鬼錄,哪得來此。寂然無聲, 竟不知何風流鬼也。孫胤伽喜述其事。」
    馮夢龍《太霞新奏·情僊曲》:「某夜視友人召仙,而有王花舍者至。吳之金閶里人,與黃生遇春善,年十五夭死,因寫黃生所贈詞四語,今曲中四想煞您句是也,已便求去。曰:吾兄俟吾於門,恐失約。叩之,則遇春亦死,死復相從。……他道,想煞您鴛鴦錦被寒同宿,想煞您孔雀春屏晝共憑。說到情深境,任千官萬壽都化作春水。[解羅歌]又道,想煞您楚水巫山青眼斷,想煞您拜佛祈神白首盟。一樁樁一句句都是真光景,誰個是假惺惺。想是前生夫婦,做了今生弟兄。似此今生恩愛,未審來生可能。不愁命短,只願雙魂並。春難久,花易零。但能同死勝同生。分明是花重放,春再更。黃泉相見笑相迎。[感亭秋]免卻了人間口舌譏共評,又沒個尊長苦相繩。便是鐵臉閻羅,也把情魂矜。任我驂鸞馭鶴同馳騁,形雖化,神自清,喜到仙壇淨……。」
  12. 袁枚子不语·兔兒神》:「國初,御史某年少科第,巡按福建。有胡天保者愛其貌美,每升輿坐堂,必伺而睨之。巡按心以為疑,卒不解其故,胥吏亦不敢言。居無何,巡按巡他邑,胡竟偕往,陰伏廁所窺其臀。巡按愈疑,召問之。初猶不言,加以三木,乃:『實見大人美貌,心不能忘,明知天上桂,豈為凡鳥所集,然神魂飄蕩,不覺無禮至此。』巡按大怒,斃其命於枯木之下。逾月,胡托夢於其里人曰:『我以非禮之心干犯貴人,死固當,然畢竟是一片愛心,一時癡想,與尋常害人者不同。冥間官吏俱笑我、揶揄我,無怒我者。今陰官封我為兔兒神,專司人間男悅男之事,可為我立廟招香火。』閩俗原為聘男子為契弟之說,聞里人述夢中語,爭醵錢立廟。果靈驗如響。凡偷期密約,有所求而不得者,咸往禱焉。」
  13. 袁枚子不语·雙花廟》:「雍正間,桂林蔡秀才,年少美風姿。春日戲場觀戲,覺旁有摩其臀者,大怒,將罵而毆之。回面,則其人亦少年,貌更美於己,意乃釋然,轉以手摸其陰。其人喜出望外,重整衣冠向前揖道姓名,亦桂林富家子,讀書而未入泮者也。兩人遂攜手行赴杏花村館,燕飲盟誓。此後出必同車,坐必同席,彼此熏香剃面,小袖窄襟,不知烏之雌雄也。城中惡棍王禿兒伺於無人之處,將強姦焉。二人不可,遂殺之,橫屍城角之陰。兩家父母報官相驗。捕役見禿兒衣上有血,擒而訊之,吐情伏法。兩少年者平時恂恂,文理通順,邑人憐之,為立廟,每祀必供杏花一枝,號「雙花廟」。偶有祈禱,無不立應,因之香火頗盛。」
  14. 袁枚隨園詩話·五一》:「海鹽馬世榮,字煥如,墨林觀察之祖,與陸稼書先生交好。所著詩集,有《白生歌》:『白生者,蛇精也,化美男子,為錢千秋孝廉所狎。孝廉謫戍出塞,白與偕行,情好綢繆。後遇赦歸。錢官司李,白以手帕托錢求張真人用印,事破受誅。乃乞錢以玉瓶裝其骨,道百年後,可仍還原身。』事甚詭誕。而馬乃理學人,非誑語者;惜詩有百韻,不能備錄。」
  15. 馮夢龍情史·全氏子張氏子》:「《獪園》載:蘇州山塘全大用,為象山尉。有贅婿江漢,年弱冠,風儀不下,遂與五郎神遇。綢繆嬿婉,情茵伉儷,其室人竟不敢與夫同宿。江郎病瘠日甚。全氏設茶筵嬿之,終不能絕。後遇異人飛篆禳除,乃已。萬曆丙午年事。又,蘇城家查橋店人張二子,年十六,白皙,美風儀。一日遇五郎見形其家,誘與為歡。大設珍肴,多諸異味,白晝命手力置燒鰻數器,酣飲歡呼,倏忽往來,略無嫌忌。後忽欲召為小胥,限甚促,父母乞哀不許,尋而其子死焉。」
    馮夢龍情史·吕子敬秀才》:「吉安呂子敬秀才,嬖一美男韋國秀。國秀死,呂哭之慟,遂至迷。因浪游棄業。先是寧藩廢宮有百花台。呂游其地,見一人美益甚,非韋可及。因泣下沾襟。是人問故。曰:「對傾國傷我故人耳。」是人曰:「君倘不棄陋劣,以故情親新,人新郎故耳。」呂喜過望,遂與相狎。問其里族,久之始曰:「君無訝,我非人也。我即世所稱『善歌汪度』。始家北門。不意為寧殿下(朱宸濠)所嬖,專席傾宮。亡何,為婁妃以妒鴆殺我,埋屍百花台下,幽靈不昧,得遊人間。見子多情,故不嫌自薦。君之所思韋郎,我亦知之。今在浦城縣南仙霞嶺五通神廟中。五通所畏者天師。倘得符搆之,便可相見。」呂以求天師,治以符祝,三日韋果來,曰:「五通以我有貌,強奪我去。我想君未忘,但無由得脫耳。今幸重歡,又得汪郎與偕,皆天緣所假。」呂遂買舟,挾二男,棄家游江以南,數載不歸。後人常見之,或見或隱,猶是三人,疑其化去。然其里人至今請仙問疑,有呂子敬秀才。見《耳談》。」
  16. Fox, Robin.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223. ISBN 9780674060944. There is certainly no evidence in the text of the Iliad that Achilles and Patroclus were lovers.
  17. W. M. Clarke. . 1992 [2015-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18. Pequigney, Joseph. . glbtq.com: 5. 2002 [February 5,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2月2日).
  19. Aeschylus. The Myrmidons. Fr. 135. Radt, Stefan.
  20. Crompton, Louis. . glbtq.com: 2. [February 5,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2月6日).
  21. Michelakis, Panteli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51. ISBN 0-521-81843-5.
  22. Aeschines. . Perseus Project. [February 5,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0).
  23. . narzissmus.pixnet.net. [2015-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24. Crompton, Louis. . glbtq.com: 3. [February 5,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2月6日).
  25. Virgil. . Project Gutenberg. [February 4,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26. . [February 4,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6).
  27. . [February 4,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6).
  28. . [February 4,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6).
  29. Mount, Harry. . The Daily Telegraph. November 25, 2009 [February 4,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30. Frontain, Raymond-Jean. . glbtq.com. [January 30,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2月18日).
  31. Kennedy, Hubert. . glbtq.com. [January 30,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2月18日).
  32. 班固漢書·佞幸傳》:柔曼之傾意,非獨女德,蓋亦有男色焉。觀籍、閎、鄧、韓之徒非一,而董賢之寵尤盛,父子並為公卿,可謂貴重人臣無二矣。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元來這家男風是福建人的性命,林斷事喜歡他,自不必說。
  33. 逸周書·武稱解》:美男破老,美女破舌,淫圖破國,淫巧破時,淫樂破正,淫言破義,武之毀也。
    戰國策·秦策》:田莘之為陳軫說秦惠王曰:「臣恐王之若郭君。夫晉獻公欲伐郭,而憚舟之僑存。荀息曰:『《周書》有言,美女破舌。』乃遺之女樂,以亂其政。舟之僑諫而不聽,遂去。因而伐郭,遂破之。又欲伐虞,而憚宮之奇存,荀息曰:『《周書》有言,美男破老。』乃遺之美男,教之惡宮之奇。宮之奇以諫而不聽,遂亡。因而伐虞,遂取之。
  34. 韓非韓非子·說難》:昔者彌子瑕有寵於衛君。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彌子瑕母病,人閒往夜告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君聞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忘其刖罪。」異日,與君遊於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啗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啗寡人。」及彌子色衰愛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啗我以餘桃。」
  35. 戰國策·魏策》: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餘魚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無敢不安也。」王曰:「然則何為涕出?」曰:「臣為王之所得魚也。」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魚也。今以臣凶惡,而得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內,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魏王曰:「誤!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於是布令於四境之內曰:「有敢言美人者族。」
  36. 班固漢書·佞幸傳》:董賢字聖卿,雲陽人也。父恭,為御史,任賢為太子舍人。哀帝立,賢隨太子官為郎。二歲餘,賢傳漏在殿下,為人美麗自喜,哀帝望見,說其儀貌,識而問之,曰:「是舍人董賢邪?」因引上與語,拜為黃門郎,繇是始幸。……賢寵愛日甚,為駙馬都尉侍中,出則參乘,入御左右,旬月間賞賜絫鉅萬,貴震朝廷。常與上臥起。嘗晝寢,偏藉上袖,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其恩愛至此。
  37. Fang Fu Ruan. .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3 [2017-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4).
  38. . 中國日報. 2009-03-21 [2017-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9). 清代的程廷祚認為《鄭風·子衿》一章描述的就是兩個男子相互愛戀的詩:「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隔三月,雖不及三秋,但其相悅的程度也是相當的熱烈的了。《山有扶蘇》、《狡童》、《褰裳》、《揚之水》等章,亦有「狡童」、「狂且」、「狂童」、「恣行」、「維予二人」之類的詞句,都是與男風有關聯的。
  39. . [2017-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4).
  40. 施曄 (编).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41. 劉向說苑·善說》:莊辛遷延沓手而稱曰:「君獨不聞夫鄂君子皙之汎舟於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極䓣芘,張翠蓋而㩉犀尾,班麗褂衽,會鍾鼓之音畢,榜枻越人擁楫而歌,歌辭曰:『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𩜱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踰滲惿隨河湖。』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試為我楚說之。』於是乃召越譯,乃楚說之曰:『今夕何夕搴中洲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絕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於是鄂君子皙乃㩉脩袂,行而擁之,舉繡被而覆之。鄂君子皙,親楚王母弟也。官為令尹,爵為執珪,一榜枻越人猶得交歡盡意焉。今君何以踰於鄂君子皙,臣何以獨不若榜枻之人,願把君之手,其不可何也?」
  42. 藝文類聚·寵幸》:〈魏阮籍詩〉曰:昔日繁華子,安陵與龍陽,夭夭桃李華,灼灼有輝光,悅澤若九春,罄折似秋霜,流眄發姿媚,言笑吐芬芳,攜手等歡愛,宿昔同衾裳。
  43. 藝文類聚·寵幸》:〈晉張翰周小史詩〉曰:翩翩周生,婉孌幼童。年十有五,如日在東。香膚柔澤,素質參紅。團輔圓幘,菡萏芙蓉。爾形既淑,爾服亦鮮。輕車隨風,飛霧流煙。轉側綺靡,顧眄便妍。和顏善笑,美口善言
  44. 藝文類聚·寵幸》:〈梁吳筠詠少年詩〉曰:董生唯巧笑,子都信美目,百萬市一言,千金買相逐,不道參差菜,誰論窈窕淑,願君捧繡被,來就越人宿。
  45. 徐陵《玉臺新詠》:〈劉遵繁華應令〉:可憐周小童,微笑摘蘭叢。鮮膚勝粉白,慢臉若桃紅。挾彈雕陵下,垂釣蓮葉東。腕動飄香麝,衣輕任好風。幸承拂枕選,得奉畫堂中。金屏障翠被,藍帊覆薰籠。本欲傷輕薄,含辭羞自通。剪袖恩雖重,殘桃愛未終。蛾眉詎須嫉,新妝遞入宮。
  46. 徐陵《玉臺新詠》:〈孌童〉:孌童嬌麗質,踐董復超瑕。羽帳晨香滿,珠簾夕漏賒。翠被含鴛色,雕牀鏤象牙。妙年同小史,姝貌比朝霞。袖裁連璧錦,牋織細橦花。攬袴輕紅出,迴頭雙鬢斜。嬾眼時含笑,玉手乍攀花。懷猜非後釣,密愛似前車。足使燕姬妒,彌令鄭女嗟。
  47. Bret Hinsch. . : 79-80 [2017-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5).
  48. 余成教《石園詩話》:少陵於太白,或贈或懷,詩凡九見。太白於少陵,惟《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二作,而皆情溢言外……試玩二公詩及「醉眠秋共被,攜於日同行」句,可知其交情也。
    辛文房唐才子傳》:微之與白樂天最密,雖骨肉未至,愛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無逾二公者。
    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落景聞寒杵,屯雲對古城。向來吟橘頌,誰欲討蓴羹。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杜甫〈夢李白二首〉其二: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侷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云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白居易〈夢元九〉:晨起臨風一惆悵,通州湓水斷相聞。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更夢見君。
    元稹〈酬樂天頻夢微之〉:山水萬重書斷絕,念君憐我夢相聞。我今因病魂顛倒,惟夢閒人不夢君!
    元稹〈酬樂天〉:放鶴在深水,置魚在高枝。升沉或異勢,同謂非所宜。君爲邑中吏,皎皎鸞鳳姿。顧我何爲者,翻侍白玉墀。昔作芸香侶,三載不暫離。逮茲忽相失,旦夕夢魂思。崔嵬驪山頂,宮樹遙參差。只得兩相望,不得長相隨。多君歲寒意,裁作秋興詩。上言風塵苦,下言時節移。官家事拘束,安得攜手期。願爲雲與雨,會合天之垂。
  49. 白行簡〈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孌臣斷袖於帝室,〔有缺句〕,然有連璧之貌,暎珠之年,愛其嬌小,異堪憐三交六入之時,或搜獲百脈四肢之內,汝實通室。不然,則何似於陵陽君指花於君側,彌子瑕分桃於主前。漢高祖幸於籍孺,孝武帝寵於韓嫣。故惠帝侍臣冠鵔鸃、載貂蟬,傅脂粉於靈幄,曳羅帶於花筵。豈女體之足厭,是人□之相沿。
  50. 滕斌〈瑞鷓鴣〉:分桃斷袖絕嫌猜,翠被紅褌興不乖。洛浦乍陽新燕爾,巫山行雨左風懷。手攜襄野便娟合,背抱齊宮婉孌諧。玉樹庭前千載曲,隔江唱罷月籠階。(贈歌童阿珍,蓋鄭櫻桃、解紅兒之流也。)
  51. 朱麗霞. . 江淮論壇. 2009, 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4).
  52. 施曄. . 明清小說研究. 2002, 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53. 石豔梅; 吳敢. . 昆明學院學報. 2012, 5 [2015-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54. 吳存存. . 中國文化. 2001, 17/18: 256–269 [2015-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55. .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7).
  56. 陳田 (编). . [2015-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57. 趙翼. .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7).
  58. 陳維崧. . [2015-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59. 纪昀 (编). . [2015-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60. 徐珂. . [2015-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61. 宋琬. . [2015-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62. 張在舟. . 中原農民出版社. 2001.
  63. 施曄. . 網易. [2015-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31).
  64. . [2015-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65. 周陳希. . 時代文學. 2011, 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8).
  66. 鮑震培. . 明清小说研究. 2011, 4 [2015-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8).
  67. 孫忠良. . 百年红楼梦·中国文学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05).
  68. . 不同年代的同文化─古今男色文學解讀. [2015-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69. . [2015-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8).
  70. 陳四益. . 書屋.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71. . 国語辞書. [2015-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9).
  72. . 国語辞書. [2015-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9).
  73. Schalow, Paul Gordon. "Kukai and the Tradition of Male Love in Japanese Buddhism," in Cabezon, Jose Ignacio, Ed., Buddhism, Sexuality & Gender,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 215.
  74. . [2015-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75. . [2015-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8).
  76. . [2015-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0).
  77. . Jillion Publishing. 1999: 139 [2015-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8).
  78. Dharmachari Jñanavira. . Western Buddhist Review. 2000, 3 [2015-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1).
  79. . [2015-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8).
  80. . 2015-09-08 [2019-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4).
  81. 茂呂美耶. . [2015-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8).
  82. 郝祥滿. . [2015-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9).
  83. . [2015-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8).
  84. . [2015-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9).
  85. 劉崇稜. . 五南. 2004: 206 [2015-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8).
  86. . [2015-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9).
  87. . It's a Queer World. [2015-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88. 杨建伟. . 界面新聞. [2018-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4).

延伸閱讀

  • 矛鋒. . 漢忠文化. 1996.
  • 施曄.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紀大偉. . 2012: 國立臺灣文學館.
  • 紀大偉. . 2017: 聯經.
  • 岩田準一. . 原書房. 2002.
  • Byrne R. S. Fone.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8.
  • Rictor Norton. . Leyland Publications. 1998 [2015-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31).
  • Gregory Woods.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9.
  • Scott Herring (编).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2015-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9).
  • Claude J. Summers (编). . Routledge. 2002 [2015-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9).
  • J.W. Wright; Everett K. Rowson.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 Stephen O. Murray; Will Roscoe. . NYU Press. 1997: 107–160 [2015-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 Joseph A. Boone.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 [2015-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 Ruth Vanita; Saleem Kidwai. . Palgrave Macmillan. 2000.
  • Stephen D. Miller. . Gay Sunshine Press. 1996.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