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

斯蒂芬·茨威格德語: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犹太裔作家,中短篇小说巨匠,擅长人物的心理分析,也著有多篇名人传记。

斯蒂芬·茨威格
Stefan Zweig
出生(1881-11-28)1881年11月28日
 奥匈帝国维也纳
逝世1942年2月22日(1942歲-02歲-22)(60歲)
 巴西里约热内卢州彼得罗波利斯
职业小说家、剧作家、记者
配偶Friderike Maria von Winternitz(1920–1938;离婚)
Lotte Altmann(1939–1942;逝世)
父母Moritz Zweig(1845–1926)
Ida Brettauer(1854–1938)
亲属Alfred Zweig(1879–1977)
(兄长)
签名

生平

史蒂芬·茨维格(站立者)和他的哥哥阿尔弗雷德,约1900年

早年(1881年-1918年)

斯蒂芬·茨威格生于维也纳,父亲莫里茨·茨威格是一个富裕的纺织商人,母亲来自意大利的犹太人银行世家布雷陶尔家族,其家庭不信教。他后来在面试中描述家庭时称“父母碰巧都是犹太人”。他读大学期间,他就发表了一些诗歌,它们受到了霍夫曼斯塔尔里尔克的影响。1904年他完成关于泰纳的博士论文,从维也纳大学毕业。期间他发表了第一篇中篇小说,这种文学样式后来让他享誉世界。他发展了一种特别的写作方法,把谨慎的心理分析、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和极好的修辞风格融为一体。除了创作短篇小说散文外,茨威格也是波德莱尔魏尔伦维尔哈伦作品的译者。

茨威格保持着富裕市民的生活方式,经常旅行。他1910年踏足印度,兩年後踏足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自愿入伍,被委派从事战时新闻服务。战争的进程和他的朋友,法国作家和平主义者罗曼·罗兰对他的影响使他越来越反对战争。1917年,茨威格第一次在服役期间休假,并写作戏剧《耶利米》来反对战争。后来他退役,搬到了中立国瑞士苏黎世,在那里作为记者为《维也纳新自由报》工作。

萨尔茨堡岁月(1919年-1933年)

战争结束后,茨威格回到了奥地利,住在萨尔茨堡。他在1919年和弗里德里珂·冯·温特妮茨结了婚。作为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茨威格积极参加了反对民族主义、复仇主义的活动,宣传“欧洲要有统一精神”的思想。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作品。1927年他完成历史特写《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在书中作者选择了历史上的十二个时刻进行描写。这些时刻有的改变了整个欧洲(比如滑铁卢战役中未能及时增援拿破仑的法军元帅格鲁希的遗憾),有的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比如亨德尔的中风与感悟)。情节的吸引人加之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使得这部特写集激情洋溢,非常具有感染力。

1928年,茨威格到苏联旅行,在那里他的作品通过高尔基的努力出版了俄语译本。同时他写作传记,他受弗洛伊德的思想影响,偏重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他曾经写了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荷尔德林克莱斯特等人的传记。1929年他完成《旧书商门德尔》。1930年茨威格将他的作品《精神疗法》题献给爱因斯坦

里约热内卢的茨威格路

流亡生涯(1934年-1942年)

1933年,当纳粹党德国掌权的时候,茨威格决定去英格兰伦敦。他的书不准在莱比锡的岛屿出版社出版,而只能在维也纳出版。但他跟德国的联系仍在进行。1935年他为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歌剧《沉默的女子》撰写了剧本。同年,他到南美旅行。

1936年,茨威格的作品在德国被掌权者查禁。他的第一次婚姻结束了。1938年奧地利也陷入了纳粹的掌控,茨威格移民英国。他跟夏洛特·阿尔特曼结了婚。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斯蒂芬·茨威格加入了英国国籍。他离开了伦敦,取道纽约阿根廷巴拉圭到达了巴西

1941年他出版了强烈控诉法西斯对思想的专制统治的经典名作《象棋的故事》和自传《昨日的世界》。

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和第二任妻子夏洛特·阿尔特曼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彼得罗波利斯(Petrópolis)双双服用镇静剂自杀——“出于自愿和理智的思考”,出于对他的“精神家园欧洲”的毁灭的痛心。23日,二人双手紧握的尸体被发现。二人的遗体葬于彼得罗波利斯市的斯蒂芬·茨威格故居(Casa Stefan Zweig)纪念馆。

作品

在纳粹的烈火中幸存的茨威格的作品

茨威格显名于1920年代至1930年代《ref name="secretsuperstar"》"Stefan Zweig: The Secret Superstar" archive.li 错误:存档服务未知存檔,存档日期2012-12-08 by Julie Kavanagh, Intelligent Life, (northern) spring 2009《/ref》。他與亞瑟·史尼茲勒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等人友好。在美國南美洲歐洲(特別是歐洲大陸),茨威格非常受歡迎。然而,他遭到英國民眾極大的忽視,而且他的名聲在美國逐漸變小,直到1990年代眾多出版人的努力,尤其是普希金出版社紐約書評(NYRB),才拯救他免於遭人遺忘的命運。

評論家對於茨威格作品的意見有著極大的分歧,一些英語批評者對他的貧乏、疲弱和表面的文學內容感到失望,而另外一些評論家卻讚賞他作品內的歐洲傳統:歌頌人道、純樸、和有力的風格。

茨威格有许多著名的作品。其中包括中篇小說:《象棋的故事》、《熱帶癲狂症患者》、《一名陌生女子的來信》(此作品在1948年被馬克思·歐弗斯拍成電影);長篇小說:《同情的罪 》、《情感的迷惘 》、《The Post Office Girl》(去世後出版);以及傳記:《鹿特丹的伊拉謨斯的勝利與悲劇》、《麥哲倫》、《瑪麗·安東尼特》(去世後出版)(此作品被好萊塢相中,女演員瑙瑪·希拉飾演瑪麗)。

在美國的反德情緒到達最高點的時候,他一度使用假名「Stephen Branch」(來自他真實姓名的翻譯)。

茨威格與理查·史特勞斯友好,並曾經緊密合作過,並為史特勞斯的《沉默的女子》撰寫劇本。1935年6月24日,《沉默的女子》在德勒斯登進行首演時,史特勞斯拒絕納粹將茨威格的名字從節目單上移除的要求,結果戈培爾以拒絕出席作為回應,而且在三次演出後,此劇便遭禁演。之後,茨威格與Joseph Gregor 合作,為史特勞斯提供另一齣戲劇 Daphne 提供劇本。

大英圖書館紐約州立大學藏有眾多茨威格的收藏品。在茨威格的子嗣捐獻下,大英圖書館1986年五月舉辦了「史蒂芬·茨威格收藏特展」。其中特別展示了許多以親筆書寫的音樂手稿,包括巴哈海頓華格納,和馬勒。這項展覽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親筆原稿展之一」。其中特別珍貴的一項展品是莫札特的「Verzeichnüß aller meiner Werke」,這是莫札特以他自己作品的主題下去編纂的手寫書籍。

传记

象棋的故事》第一版
《Amok》(1922)

中篇小说

  • 《恐惧》
  • 象棋的故事
  • 《Die Frau und die Landschaft》
  • 《女仆勒波雷拉》
  • 《夏日小故事》
  • 《Der Verbummler》
  • 《Vergessene Träume》

短篇小说

  • 《旧书商门德尔》
  • 《Die Wanderung》
  • 《Wondrak》
  • 《Wunder des Lebens》
  • 《Zwei Einsame》
  • 《无形的压力》
  • 《Der Stern über dem Wald》
  • 《偿还旧债》
  • 《一颗心的沦亡》
  • 《巧识新艺》
  • 《灼人的秘密》
  • 《奇妙之夜》
  • 《看不见的收藏》
  • 情感的迷惘
  • 《Amokläufer》
  • 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
  • 《里昂的婚礼》
  • 一个女人生命中的二十四小时
  • 《Praterfrühling》
  • 《日内瓦湖畔的插曲》
  • 《Geschichte eines Untergangs》
  • 《贵妇失宠》
  • 《Geschichte in der Dämmerung》
  • 《既相同又不同的两姐妹》
  • 《Das Kreuz》
  • 《Die Liebe der Erika Ewald》
  • 《Ein Mensch, den man nicht vergisst》

传奇

  • 《Rahel rechtet mit Gott》
  • 《Virata-Das Auge des ewigen Bruders》
  • 《Der begrabene Leuchter》
  • 《Die Legende der dritten Taube》

戏剧

  • 《Das Lamm der Armen》
  • 《Tersites》
  • 《Jeremias》

长篇小说

  • 《Clarissa》
  • 《永不安宁的心》
  • 《变形的陶醉》
  • 《愛與同情 - Ungeduld des Herzens》

其他作品

  • 昨日的世界》(回憶錄)
  •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 《欧洲的遗产》
  • 卡斯特利奧对阵加尔文》(或譯:《良知对阵暴力》、《異端的權利》)
  • 《州,城市,风景》
  • 《艺术创造的秘诀》
  • 《Begegnungen mit Menschen, Büchern, Städten》
  • 《时间与世界》
  • 《巴西:未来之国》
  • 《诗集》
  • 《文章与介绍》
  • 《日记与书信》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斯蒂芬·茨威格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