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少偉

施少偉(1959年5月3日-2008年11月24日)菲律賓華人台東聖母醫院外科醫師,在該醫院最艱辛時留下來、癌症末期死前幾天依然堅持問診。

施少偉
性别
出生(1959-05-03)1959年5月3日
 菲律賓
逝世2008年11月24日(2008歲-11歲-24)(49歲)
臺灣臺東縣台東市台東聖母醫院
职业外科醫師
配偶林茜莉

生平

施少偉於1959年5月3日生於菲律賓[1],母親張美琪[2],父親是經商華僑[1]

弟弟施嘉年說,每年寒暑假他與兄長施少偉到舅舅家玩,看到身為醫生的舅舅照顧窮苦村民,哥哥就立定當醫生,到偏遠地區行醫[2]。施少偉在菲律賓接受醫學教育,取得醫師執照後,由於出身華僑家庭,父親希望他能到臺灣來,於是他先到花蓮門諾醫院擔任外科醫生,並通過台灣醫師國考,之後在台大醫院接受骨科專科醫師訓練[1]。他曾在知名大醫院服務,卻認為那不是他要的醫師生活,立志當鄉下醫師[3]。他再回到門諾醫院服務十年,三十九歲時到台東聖母醫院服務[1]

由於台東聖母醫院經營艱困,醫院人力非常缺乏,施少偉白天必須看診、訪視居家病人,晚上還有夜診和值班,常常連續幾天睡不到幾小時。他卻從不喊苦,對病人很有耐心[1]。為了拯救醫院,菲律賓籍修女蕭玉鳴還曾向總統陳水扁要錢、及自己作蛋糕來賣[4]

對台東聖母醫院來說,他們照護的對象分為「病人」和「窮人」,若病人沒錢就免費,因此醫院持續地虧損。2003年,醫院面臨倒閉危機,全院只剩施少偉與另一位醫師,面對挖角時的施少偉說:「別的醫院『要』我,但是聖母醫院『需要』我。」[1]

後來,施少偉發現同時得到肝癌肺癌直腸癌,都是末期,須定期到北臺灣化療,回來後總顧不得休息,馬上看診[3]。每次領薪都退回一半,說自己虧欠醫院、做得太少。還主動加班看夜診[1][3]。2007年,他籌畫了「好醫師先修營隊」,指導醫學系學生如何成為好醫師[5]。聖母醫院執行長陳世賢說,施醫師是員工眼中的典範,以他對病患的付出,早就可以獲得醫療奉獻獎,只是他拒絕[3]

妻子林茜莉表示丈夫半夜病發,強忍痛苦,也不許她帶上急診,說這樣會太讓別的醫師辛苦[3]。在病逝前四天,施少偉仍堅持為病人看診,直到怕自己的病貌會嚇到病人,才做出停診決定[1][3][6]。斷氣前,醫院想為他辦理院內募款作後事,他勉強同意,但遺言交代剩餘錢要捐回給醫院[3]。2008年11月24日凌晨3時50分,病逝於服務十年的台東聖母醫院[6]

身後

身後喪禮,蕭玉鳴夜夜陪伴唸誦《玫瑰經》。許多民眾主動前來幫喪禮,如台東市民代表余梅香及在市場工作的黃阿姨送來三餐、宵夜。全國醫師公會來電願成立基金會,協助施醫師三名兒女長大,但被林茜莉婉拒。[6]

臺灣醫學界喻為台灣「糖尿病衛教始祖」的醫生林瑞祥得知後大為感動,決定到台東盡力[5]。後來他更直接定居台東,接下風雨飄搖的聖母醫院院長職務[7]

2008年歲末,《聯合報》記者梁玉芳寫這年有王永慶吳舜文趙耀東老瓊趙寧黃大城、施少偉過世,並寫:「有人離座後,就被遺忘,有人下車後,仍受到同車者的懷想追念。」[8]

次年,同樣為華僑、在臺東奉獻的醫生丘昭蓉也死於肝癌[9]

參考資料

  1. 張肇烜. . 《民報》. 2016-07-16 [2019-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6) (中文(台灣)‎).
  2. 羅紹平. . 《聯合報》. 2008-12-04 (中文(台灣)‎).
  3. 施鴻基、羅紹平. . 《聯合報》. 2008-11-27 (中文(台灣)‎).
  4. 邵惠琴. . 《中國時報》. 2007-12-07 (中文(台灣)‎).
  5. 羅紹平. . 《聯合報》. 2009-03-18 (中文(台灣)‎).
  6. 王秀亭. . 《自由時報》. 2008-12-07 [2019-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6) (中文(台灣)‎).
  7. 張肇烜. . 《民報》. 2017-07-29 [2019-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2) (中文(台灣)‎).
  8. 梁玉芳. . 《聯合報》. 2008-12-29 (中文(台灣)‎).
  9. 施鴻基. . 《聯合報》. 2009-04-30 (中文(台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