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雅语

昆雅语()是托尔金创造的精灵语中的一种。托尔金在昆雅語的設計中主要受芬蘭語的影響,仿照芬蘭語黏着语語言類型的特性,单词拥有复杂的詞綴,具有高度精確性;甚至有些單字可以用一個字來表達極為複雜的概念。昆雅語在發音上也參照芬蘭語的形式。單字絕大部分的情況下以元音結尾,也少有连续的輔音

昆雅语
Quenya
创造者托尔金
设定和用法架空世界阿爾達
使用者未知(全世界的魔戒迷及托爾金語言學者 根据 1917–1973)
分類
(目標)
人工语言
分类
(来源)
一种主要基于芬蘭語拉丁语人造语言
管理机构
語言代碼
ISO 639-3qya
昆雅文字
Quenya——以昆雅滕格瓦字母書寫

魔戒》一書中大量运用昆雅語。

歷史

故事内歷史

精靈最初在覺醒之水畔創造了自己的語言——Kwendjâ,即:kwendi的(語言),通常被稱為原始精靈語。昆雅(Quenya)作爲這個詞的後代,主要指精靈的諾多凡雅分支所使用的方言(凡雅方言中為Quendya)。第一紀元,部分諾多流亡中土。隨之帶到中土的Quenya則常被稱爲流亡者Quenya。中土人類所學習到的Quenya正是流亡者Quenya。由於灰精靈之王,辛葛下令禁止使用這種語言,昆雅退出了日常的口頭交流,僅作為書面語言保留下來。昆雅在中土的地位相當于拉丁語在歐洲。因此托爾金也稱之為精靈拉丁語。

外部歷史

托爾金教授開始設計Qenya(發音同Quenya)主要是受到了受到芬蘭語的激發。他設計的另一門語言則是基於他的另一個喜好——威爾士語。在一战后,托爾金整理了他的Qenyaqetsa,中土的早期故事也渐渐成形。他早期的世界设定可以在此时的Qenya中得到很多的体现。比如,在后期的版本中,西方诸君主的名称Valar的含义是“力量”,但是在Qenya中这一词条的含义却是“欢乐者”。此时的Qenya也並非諾多的語言。

魔戒出版后,我們在故事中看到的Quenya和則成爲了諾多流亡精灵带到中土的书面语言。

發音

元音

昆雅有五個基本元音,每個各有長短之別

前元音 央元音 後元音
閉元音 ɪ u
中元音 ɛ ɔ
開元音 ɑːa

托爾金說長音é與ó等,正確地發音時,會變得比它們相對應的短音來得「較緊且較閉合」,因此其發音分別會變得較為接近[i][u]。已知艾爾達通用語缺乏[ɔ],雖然主神語辛達林語的早期階段有此音。

雙元音

半母音相對應於
前母音 後母音
i iu
e eu
a aiau
o oi
u ui

所有的雙元音本皆降雙元音,但在第三紀元時,/iu/變成了一個升雙元音,[i̯u]就像英語yule(發音[juːɫ])一般發音。

子音

  唇音 齒齦音 硬顎音 軟顎音 喉音
普通音 唇化音 普通音 唇化音
鼻音 m n 2 ɲ4 ŋ7 ŋʷ12  
塞音 p  b t  d   c3 k8 g 11  
擦音 f  v1 s   ç6 x9   h
顫音   r          
通音 邊通音   l   ʎ5      
中央音       j10   ʍ13  w  
  1. 在字尾或/n/前面寫作<f>
  2. 寫作<nw>
  3. 寫作<ty>
  4. 寫作<ny>
  5. 寫作<ly>
  6. 寫作<h>或<hy>
  7. 寫作<ng>或<ñ>
  8. 寫作<c>
  9. 寫作 <h>
  10. 寫作<y>
  11. 寫作<qu>
  12. 寫作<ngw> or <ñw>
  13. 寫作<hw>

在字尾或在/n/前面,/f/發作[v]的音。

/h/本來在所有的地方都讀成[x],但後來首位的[x]弱化成了[h]。但若在母音間,以及在後母音/a, o, u/與/t/之間,此字母的發音依舊保持著[x],如aha(憤怒)的發音為[axa]、ohtar(戰士)的發音為[oxtar]等。而在前母音/e, i/與/t/間,/h/顎化成/ç/,如nehta(矛尖)的發音為[neçta]等。

本來/hy/的發音以一個字母書寫,但在第三紀元時它弱化成了[h],因此h後接著y的組合被用來表示[ç]。

在標寫昆雅語的軟顎鼻音的時候,托爾金在ng和ñ兩字母的使用上搖擺不定。但據稱托爾金本人較偏好使用/ñ/。在小說裡,第三紀元時,字首的[ŋ]已弱化成了[n]。

語法

名詞

昆雅語具有相當豐富的格與數的變化,其中,昆雅語的名詞有十個,昆雅語名詞的格變化如下:

用以標明動詞的主語,在口語上亦用作賓語,另外,主格亦用於某些前置詞當中。
    • 屬格
主要用以標明事物的属,用法和漢語的「的」接近。在昆雅語,它的使用法有時和離格相互重疊,亦用以標明形容詞性名詞或所有格(物的擁有者的標明)。
用以標明動詞的賓語,在口語中已和主格混合,因而不再使用,但「古典」或「書面」的昆雅語中,賓格和主格依舊有區別。
用以標明做為動作手段或工具的名詞。
  • 三個副詞性的格:
用以標明動作所趨向的名詞。
    • 與格(與格是向格的縮略形)
用以標明動詞的間接受詞。
    • 方位格(也有一個縮略形式,用以表示不確定的重要性的事物)
用以標明表示所在的地方的那個名詞。
用以標明動作所遠離的那個名詞。
  • 另外再外加一個形容詞性格,形容詞性格用以表明一個東西的性質,亦用以標明一個東西的所有者和所有權等,此格的用法有時和屬格重疊

除此之外,昆雅語名詞有四個數:單數、雙數、一般眾數、部份眾數(用以標明一個整體數量的部份)。

名詞變化表

晚期昆雅語的名詞變化可在一封在1967年寫給迪克·普羅茲(Dick Plotz)的信件中發見。在這封信裡(僅只)以cirya(意即「船」)和lassë(意即「葉子」)這兩個字對單數、第一眾數、第二眾數(第一眾數即一般眾數;第二眾數即部份眾數)和雙數這四個數,以及主格、賓格、屬格、工具格、離格、方位格、向格和形容詞性格等八個被托爾金劃入abc三個群體(其中托爾金只命名了a類,另外,c類僅見於單數和部份眾數,a類相當於主要的格,b類相當於副詞性格,c類相當於形容詞性格)的格(方位格和向格各自有未命名的縮略形,縮略的向格和晚昆雅語的與格相對應,短方位格在該信件當中不見於雙數),所做的變化,做為昆雅語名詞變化的例子。

下表將說明口語昆雅語的變化(下表內容為根據與托爾金對古典昆雅語和口語昆雅語間差異的敘述,對寫給迪克·普羅茲的信中古典昆雅語的變化,所進行的整理和修改,進行此目的以呈現口語昆雅語的變化),另外,除在該信件中所舉的兩個例子之外,以下亦加上meldo(意即「朋友」)、elen(意即「星星」)和nat(意即「事物」)這幾個字,以做為各類型詞幹相對應於各數和格的變化的例子。

單數ciryalassëmeldoelennat
主格ciryalassëmeldoelennat
賓格ciryalassëmeldoelennat
屬格ciryolassëomeldoelenonato
工具格ciryanenlassenenmeldonenelennennatenen
向格ciryannalassennameldonnaelenennanatenna
與格ciryanlassenmeldonelenennaten
方位格ciryassëlassessëmeldossëelenessënatessë
短方位格ciryaslassesmeldoselenesnates
離格ciryallolassellomeldolloelenellonatello
形容詞性格ciryavalassevameldovaelenwanateva
眾數ciryalassëmeldoelennat
主格ciryarlassimeldoreleninati
賓格ciryarlassimeldoreleninati
屬格ciryaronlassionmeldoronelenionnation
工具格ciryainenlassínenmeldoineneleninennatinen
向格ciryannarlassennarmeldonnareleninnarnatinnar
與格ciryainlassinmeldoineleninnatin
方位格ciryassenlassessenmeldossenelenissennatissen
短方位格ciryaislassismeldoiselenisnatis
離格ciryallonlassellonmeldollonelenillonnatillon
部份眾數ciryalassëmeldoelennat
主格ciryalilasselimeldolielenelinateli
賓格ciryalilasselimeldolielenelinateli
屬格ciryalionlasselionmeldolionelenelionnatelion
工具格ciryalínenlasselínenmeldolínenelenelínennatelínen
向格ciryalinna(r)lasselinna(r)meldolinna(r)elenelinna(r)natelinna(r)
與格ciryalinlasselinmeldolinelenelinnatelin
方位格ciryalisse(n)lasselisse(n)meldolisse(n)elenelisse(n)natelisse(n)
短方位格ciryalislasselismeldoliselenelisnatelis
離格ciryalillo(n)lasselillo(n)meldolilloelenelillonatelillo
形容詞性格ciryalívalasselívameldolívaelenelívanatelíva
雙數ciryalassëmeldoelennat
主格ciryatlassetmelduelenetnatu
賓格ciryatlassetmelduelenetnatu
屬格ciryatolassetomelduoelenetonatuo
工具格ciryantenlassentenmeldunenelenentennatunen
向格ciryantalassentameldunnaelenentanatunna
與格ciryantlassentmeldunelenentnatun
方位格ciryatsëlassetsëmeldussëelenetsënatussë
離格ciryaltolasseltomeldulloeleneltonatullo

動詞

昆雅語有兩種主要的動詞,它們分別是基本(或主要)動詞和派生動詞,基本動詞就是那些由基本動詞詞根建構起來的動詞,如tirë(或tiri-,意即「注視地看」)這個字即來自tir-這個詞根;而派生動詞(或A-詞幹動詞),它們的詞幹基本上以-a結尾。派生動詞一般是由在詞根尾端加上特定的動詞詞綴,或由非動詞的詞根轉義,如tulta-(意即「召喚」)即是由*TUL(意即「來」)加後綴派生而來的一個例子,而kúna-(意即「彎曲」)這個字則是由形容詞(這個字的形容詞本義為(「彎曲的」)轉義而來的一個例子。

這些變化並非由托爾金所撰寫,而是用由許多不同時候資料的派生和推理出來的信息,所重構出來的可能形式。以下展現的這些形式對於研究者而言,應當是相對而言較無爭議的形式:

派生動詞基本動詞
單數眾數單數眾數
不定形tultatirë
不定過去/現在簡單形tultatultartirë (tiri-)tirir
現在持續形tultëatultëartíratírar
過去形tultanëtultanertirnëtirner
未來形tultuvatultuvartiruvatiruvar
完成形utultiëutultiëritíriëitíriër

代詞

代詞被同時看作是獨立的字(獨立形)和接在動詞上的附屬成份(附屬形)。雖然有證據顯示,獨立形是較為強調的形式,而附屬形則是一般的形式,但對於代詞的使用規則依舊未完全明瞭。

有著附屬字的假合成動詞和分析動詞(其代詞為獨立形)同時存在於昆雅語的動詞系統當中,此系統和愛爾蘭蓋爾語的動詞系統非常相像。

對於已知的所謂的不及物動詞,其代詞可以是附屬形或獨立形,而其附屬形有著兩個不同的形式,分別是長附屬形和短附屬形。第三人稱代詞的短形式是被用作直接受詞而非主詞的。

就如其他昆雅語的語法規則一樣,托爾金的一生當中都不斷地在修訂昆雅語的代詞系統。下表中的系統主要是由兩個1968-69年[1]的資料而定,並且不代表著那之前的代名詞系統。被證實的形式是省略不談的,不過*-inca*-inqua似乎分別是-ince-inque的所有格形式。

形式長附屬形短附屬形獨立形所有格形
第一人稱單數-nye-n-(i)nya
第二人稱親狎體單數-tye--tyé-tya
第二人稱正式體單數-lye-llyé-lya
第三人稱單數-se (rarely)-ssé/sá (neuter)-rya
無人稱單數-------ya
第一人稱眾數,包含第二人稱-lve/-lwe-- (< )-lva/-lwa
第一人稱眾數,不包含第二人稱-lme---lma
第二人稱眾數-lde---lda
第三人稱眾數-lte/-nte---lta/-ntya
無人稱眾數-r-----rya
第一人稱雙數,包含第二人稱-ngwe/-ince/-inque--wet-ngwa
第一人稱雙數,不包含第二人稱-mme--met-mma
第二人稱雙數-ste--tyet/let-sta
第三人稱雙數-ste/-tte-t (pers. and neuter)-sta
無人稱雙數-t-----twa

新昆雅語

新昆雅語(Neo Quenya或neo-Quenya)是基於托爾金發明的昆雅語的文法字彙等基礎上,為了寫作創作需要,再構造、補充新詞及文法的新精靈語(Neo Eldarin)之一。

由於托爾金發明的昆雅語在字彙或文法上,對於一般日常生活的對話或許多創作均有不足,因此新昆雅語的使用並由此而生。除了許多詩歌小說等創作上,目前也有以新昆雅語編纂的 Wiki 百科。[2]

參考資料

  1. 派翠克‧韋恩的《Eldarin Hands, Fingers & Numerals and Related Writings", 》和卡羅‧侯斯德特爾的《Quenya Pronominal Elements》,兩篇皆出自2007年第49期的《文亞爾談格瓦期刊
  2. Neo-Quenya Wik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引用於2010年6月24日

参见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