昇平戲院

昇平戲院位於臺灣新北市瑞芳區輕便路與豎崎路交叉路口,興建於1931年(昭和6年),供戲劇表演與電影放映使用[1],為當時金九地區最重要的常民娛樂中心。戰後改名昇平戲院,1960年代改建,後因礦業逐漸蕭條,人口外移而逐漸沒落,1986年停業,所有權經過數度輾轉更易,最後由所有權人於2009年捐贈給新北市政府,經整修工程後於2011年8月重新啟用,現由「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負責營運管理[2]

昇平戲院內部

沿革

九份早期的戲台位於現今基山街,推測於1916(大正5年)落成,當時稱做「基山茶園」,是一個中小型的木造內台戲院,占地不大,僅有三四百個座位。[註 1]

1931年(昭和6年),因九份地區原有位於基山街的木造戲台不堪使用,而由礦山場長翁山英、富商高九登為首的10名股東,集資1萬1千日圓,以「昇平劇場公司」名義向臺北州知事提出「劇場建設許可願」。劇場地點座落於臺北州基隆郡瑞芳庄焿仔寮 164 番地,即現今豎崎路與輕便路交叉路口另建「昇平座」戲院,供戲劇表演與電影放映使用[1],約可容納600人,1932年(昭和7年)6月27日正式開業,成為水金九地區最受歡迎之娛樂場所。

戰後改名昇平戲院,經營者為吳樹桑、周天持續擔任與其它民生行業共同帶動基山街、豎崎路及輕便路周圍經濟活絡的角色,周邊還有為數不少的麵攤、食堂、酒樓、撞球間、旅館及風化場所等[3]。但因金礦產量大減,人口持續流失,而於1986年停業,1994年颱風吹毀昇平戲院屋頂。

經年閒置,戲院產權幾經轉手,2009年最後一位所有權人林俊雄捐贈予新北市政府,2010年10月,開始進行整修工程,耗資近新台幣5千萬讓戲院建築重現民國50年代場景,恢復戲院「多功能展演場域」的功能。2011年8月重新啟用,由「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負責相關營運管理事宜,透過電影放映、戲劇表演、展示等活動進行活化[2]

建築空間設計

戲院為兩層樓建築,一樓為石造,二樓為木構造,屋頂鋪設煉瓦。興建完成之昇平座舞台鋪設有先進的旋轉軌道等設備;同時,為方便清掃,設計可掀開式座椅,並於一樓二排走道下方各挖四個洞,設置電風扇往上吹,形成簡易的「冷氣」[4]

1950年代因受風災影響損毀而進行改建,在建材及設備的選用上都極講究,例如屋頂結構採用上等木料、上舖油毛氈並刷柏油;原二樓木造改為具隔音和隔熱效果的空心磚造牆面,座席分為兩層,採馬蹄形,戲院設備已具現代化規格。

影視取景

有多部電影、電視、廣告作品於此拍攝,包括侯孝賢《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1989);嚴浩、徐克《棋王》King of Chess (1991) ;吳念真《多桑》[5]A Borrowed Life(1995)等。

參考資料

  1. 黃心蓉、邱馨儀. . 博物館與文化. 2019, (18): 115-139.
  2. 賴宛琳. . 看雜誌. 2012, (120).
  3. 張瓈文. 初版. 臺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4. ISBN 957-8989-62-8. OCLC 813621592.
  4. . event.moc.gov.tw. [2020-10-31].
  5. 國際化,雙語編排,文化整合,全球華人的雜誌, 台灣光華雜誌 Taiwan Panorama |. . 台灣光華雜誌 Taiwan Panorama | 國際化,雙語編排,文化整合,全球華人的雜誌. [2020-10-31] (中文(台灣)‎).

註腳

  1. 〈女劇好況〉,《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7月24日。

外部連結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昇平戲院 https://www.gep.ntpc.gov.tw/submenu?usein=5&psid=0G31546917651569144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