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份
九份是臺灣新北市瑞芳區的一個地區,早期因金礦而興盛,礦坑挖掘殆盡後一度沒落。1990年代後,因電影《悲情城市》在此取景,其獨特的舊式建築、坡地及風情透過該片吸引國內外的注目,也為此地區重新帶來生機,成為觀光景點。九份亦曾被誤傳為日本動畫電影《神隱少女》的背景地,而吸引許多日本遊客前往。
地理位置
九份位於臺灣東北部,臨山靠海,與基隆山遙望;整個小鎮座落於山坡地上,也因此形成了獨特的山坡和階梯式建築景觀。
歷史發展
地名緣由
九份,當地稱為九份仔(臺灣閩南語:Káu-hūn-á),地名由來與許多台灣舊地名類似,出自於漢人墾拓按股份持分,取名慣以數字加上「股」、「份」、「鬮」、「結」而命名[1]。更精確的說法是:早年九份居民多以採樟樹煮樟腦為業,有90口腦(樟腦)灶,10口灶為一份,共有九份。[2]
台灣日治初期,九份聚落劃歸「焿仔藔庄」管轄,而東側的另一聚落金瓜石劃歸「九份庄」管轄,兩者皆屬隸屬於基隆堡。[3]1920年(大正九年)全台行政區劃改制,日本政府分別將焿仔藔庄、九份庄改制為「焿子寮」、「九份」兩個大字。1933年(昭和八年),臺灣總督府下令「九份」大字改名為「金瓜石」大字[4]。
採金歷史
基隆河產金在清朝即有傳聞,而於1889年間因建築基隆臺北鐵路而發現金脈,築路工人在八堵附近河床砂礫中發現砂金,逐漸溯流而上至大粗坑。九份在1892年發現金礦,1893年金瓜石本山礦體發現金礦,自此開始了此地的淘金人潮及採金歷史[5]。
日治時代後,日本人及基隆顏氏家族相繼擁有九份一帶的礦權,尤其在顏家的經營之下,九份進入出產金礦的鼎盛時期,同時也在附近開挖煤礦。當時繁榮的盛況,曾有俗諺云:「上品送金九,次品輸台北。」[6]
日治時期,瑞芳九份金山礦區約有189萬多坪,當時和金瓜石和武丹坑號稱為臺灣三大金山。在1903年到1904年間,三座台灣金山的黃金年產量可與日本本土的產金量相匹敵[7]。
由於九份與金瓜石都產金,自然將兩個地名聯想在一起,但兩處的管理方式和採金方式不同,礦區文化與生活也截然不同。九份自日治時期至終戰後,交由臺陽礦業管理,有很長期間採承包制度,而金瓜石地區之金礦均採直營開採,從不曾實施過承包制度,大部分時間皆屬官方經營[8]。1945年戰後,九份的黃金產量曾一度恢復,但1957年後開始衰退,最終於1971年正式結束開採,大部分礦工也將目標轉向煤礦。
觀光
2001年,九份商圈店家正式成立九份商圈聯誼會。2008年11月底,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實施「97年度建立創新科技示範應用群聚分項計畫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於九份地區導入群聚網站、免費無線Wi-Fi上網(範圍為基山街與豎崎路熱門地區,約90%區域可收到Wi-Fi訊號)、電子商務市集、即時影像系統(可瀏覽風景、人潮與天氣)、QR Code系統(目前應用於介紹店家與產品)等相關技術,讓古樸的九份山城增添了現代化的數位應用。
沿革
- 清領時期,九份屬於基隆廳雞籠堡焿仔藔庄,道光初年有開發的痕跡。
- 1893年(清光緒19年),九份地區發現砂金,開始了此地的淘金人潮以及採金的歷史。
- 1903年11月1日(日本明治36年),焿仔藔庄屬於基隆廳基隆堡第三區所管理。
- 1920年10月1日(日本大正9年),焿仔藔庄改制為「焿子寮」大字,屬於台北州基隆郡瑞芳庄所管理。
- 1945年(日本昭和20年、民國34年)戰後,九份的黃金產量曾一度恢復。
- 1957年後開始衰退,最後於1971年正式結束開採,大部分礦工也將目標轉向煤礦,或朝向其他產業出外發展。
- 1989年(民國78年),發行電影《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此後九份基山街地區的商業活動開始逐漸轉向為觀光客服務的消費型態(原先是依存在農會、郵局、雜貨店系統)。
- 2001年,九份商圈店家正式成立九份商圈聯誼會。
特色
九份老街
九份的懷舊景觀吸引許多觀光客的到訪,主要聚集在基山街、豎崎路及輕便路等街道[9]。
- 基山街:有「九份老街」之稱,是九份最熱鬧的街道,由於這裡曾是民眾夜晚常聚之所,所以在過去又稱「暗街」,無論是平日或假日皆有絡繹不絕的擁擠人潮,小吃芋仔番薯、九份第一家開業,擁有百年以上歷史建築的九份茶坊,以及九份文史工作室都設置於此,還有觀景台可遠眺海景。基山街內的九重町客棧是九份一個舊式建築中的佳作,橘黃色燈光也給人懷舊的印象。
- 豎崎路:是特殊的「」字道路,為九份的直向道路,為一條300多階石梯的階梯路,有很多觀景茶館聚集於此街道。舊道口(基山街口)也設有觀景台,可從九份觀賞北海岸的綿延海景。很多舊式建築都聚集在此,觀景茶館聚集,其中在豎崎路與輕便路交會處可看到九份最著名的建築,也是全台灣首家電影院-昇平戲院。
- 輕便路:此路原是條通往五番坑礦坑的台車道(昔稱輕便車),後來台車道於1954年拆除後,便成為九份的重要街道。輕便路前段有城隍廟和教會,是當地的宗教信仰區。不少民宿聚集在此,有九份金礦城懷舊壁畫,還有一些花店也在輕便路上。
- 穿屋巷:指連接主要道路的小巷弄,不但可省下來回折返字路的時間,也可避開壅擠人潮。
上述道路皆為依山勢而闢的步道,汽車不能進入。九份往瑞芳的聯絡道路縣道102號又被稱為汽車路,日治時代叫「自動車路」,顧名思義就是可供汽車通行,以方便貨物運送。此外由於九份的公車站牌設於此處,這裡也成為許多遊客到九份的必經之路[9]。
以九份為背景的作品
出身此地的名人
參考文獻
- 書目
- 余炳盛 :《金生北縣--金瓜石:九份金礦的前世今生》, 北縣文化 81 民93.06
- 劉翠溶院士,《台灣環境史研究:開展一個新研究視野》,日本台灣學會第四回大會(2002年)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劉珮君,《從礦產業到文化產業:濱海山區聚落金瓜石的變遷》,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2011年)
- 《黃金城傳奇:金瓜石》陳斐翡撰文,吳乾正、許育愷、張詠捷等攝影;秋雨文化出版ISBN 978-986-7680-54-9
- 鍾溫清主編,《瑞芳鎮誌》,〈建置開拓史篇〉
- 張藝曦,《孤寂的山城-悠悠百年金瓜石》, 麥田出版,2007)
- 引用
- 蔡培慧、陳怡慧、陳柏州. . 台灣: 遠足文化. 2004-01-10. ISBN 9867630149 (中文(台灣)).
- . [2016-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6).
- 《臺灣堡圖》,臺灣總督府,1904年
- 張雅娟《礦業山城的歷史記憶與生活空間研究-金瓜石紀實》,南華大學(2003年)
- [林朝棨 :《臺灣之金鑛床》、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編《臺灣之金》]
- [林茂賢 :《從九份俗語看九份的採金紋話》、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第53期 1997年》]
- [莊珮柔,《日治時期礦業發展與地方社會: 以瑞芳地區為例 ( 1895- 1945 )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2000]
- (PDF). [2015-07-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12-23).
- 「九份 - 戀戀風塵」,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2012年3月。
- . 捏他共和國. 2012-09-12 [2016-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6) (中文(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