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冰河时期

明朝小冰河時期明朝末期中國出現了極冷的氣候,年平均氣溫較其他時期,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非常寒冷,使糧食大幅度減產,引發社會動蕩,人口銳減。國外有學者認為小冰河時期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竺可楨寫的中國氣象史的資料中,可以知道中國歷史有四次小冰期商朝末年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東漢末年、三國西晉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朝末年、五代北宋初年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寒冷加劇,糧食產量下降。酷寒使降雨區域南移,明朝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旱災變得越來越頻繁,同時鼠疫也開始蔓延,波及數省的大鼠疫在山西爆發。珠江三角洲等地頻繁遭遇降,並出現牲畜凍死的現象。順治康熙年間,江西橘子常常被凍死。談遷北游錄》提到1653年(順治十年)11月7日,他到達天津,11月18日運河封凍。1654(順治十一年),吳江運河冰厚三尺多,而且從吳江一直凍到嘉興,要靠壯士鑿冰。談遷在北京住了三年,1656年(順治十三年)3月7日,運河開凍,他坐船南返。《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災異志》,明末清初《閱世編》、《庸閒齋筆記》等都提到了這種氣候。在中國古代氣候異常常歸咎君主失德,在西方則以宗教審判作為手段,在歐洲1570年(明隆慶四年)至1580年(明萬曆八年),是糧食危機與迫害猶太人及獵巫活動最為猖獗的十年。[1]同期的日本戰國爆發大量民變,上杉謙信更12次於秋冬之際出兵關東搶糧。

參考資料

  •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文》,《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 《自然密码》编辑部;《明朝亡于千年极寒》;《自然密码》 2010年12期
  1. Behringer, Wolfgang (1999). "Climatic change and witch-hunting: the impact of the Little Ice Age on mentalities". Climatic Change.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