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军区

晋绥军区,也称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晋绥军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晋绥军区晋西北军区晋绥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军队在华北地区的四大根据地之一[1]

抗日战争

1937年9月23日,八路军第120师奉命从榆次开赴管涔山地区。9月28日一二〇师部率三五八旅进到神池地区集结,在宁武神池朔县一带阻击日军,三五九旅开赴五台山、平山地区。9月29日一二〇师命令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副团长宋时轮,率领该团第二营组成宋支队(宋时轮支队、雁北支队),开赴雁北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1937年10月1日北方局委托一二〇师组建晋西北临时省委(1937年底改为晋西北区党委),对外称一二〇师民运部,机关驻岢岚,书记赵林,副书记罗贵波,组织部长刘俊秀,宣传部长龚逢春,秘书长饶斌,成员有程子华南汉宸赵秉彝等。统一领导晋西北和绥远地区党的工作。至1937年年底,先后设:

  • 晋绥边工委/晋绥边特委(1937年12月在偏关改组为特委):书记赵仲池,组织部长郑林,宣传部长胡一新,军事部长王宝珊(后为姜胜)。辖南山(右玉、山阴、怀仁、朔县)、大怀(大同、怀仁),左右凉(左云、右玉、凉城)、清平云(清水河、平鲁、左云)、和右(和林格尔、右玉)等五个联合县,机关驻偏关。偏关县工委书记李林,县长梁雷。
  • 岢岚地委:前身为河保偏中心县委(书记赵秉彝)和神五岢中心县委(书记白坚)。地委书记赵秉彝黄恩明任组织部长,机关驻岢岚,辖河曲、保德、偏关、神池、五寨、岢岚等县
  • 静乐地委:前身是忻崞中心县委(书记为三五九旅政治部主任袁任远,不久改为慕纯农)。地委书记胡全,慕纯农任组织部长,崔岩任宣传部长,机关驻静乐杜家村。辖静乐、忻县、宁武、崞县、阳曲等县。
  • 临县地委:辖临县、离石、方山、兴县、岚县等县。书记宋英、组织部长魏怀礼、宣传部长胡权,机关驻临县白文镇
  • 兴岚保中心县委:1938年1月设立。马林(赵秉彝)担任中心县委书记。

1937年11月,警备六团东渡黄河到达偏关,派王恩惠营进入平鲁活动。成立:

  • 平鲁工委书记屈健(县牺盟特派员),平鲁六支队,支队长刘华香
  • 右玉工委书记贾丕谟(警备六团派出),右玉七支队,支队长傅生麟
  • 偏关八支队,支队长李林(女);
  • 右平游击大队,队长于加珍
  • 大怀左游击大队,队长蔺于明
  • 朔县独立营,营长张明才(老红军)

1938年4月宋时轮支队应经广灵蔚县到平西地区,与邓华支队会合。晋绥边特委从平鲁右玉抽调柏玉生、王平、龙鸣(冯凯)等到右南接收宋支队留下的工作,成立了右山朔怀县“动委会”,柏玉生任主任。不久中共右山朔怀县委成立,龙鸣任书记。

1938年8月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改变敌后党的领导机关的通知》,决定在敌人后方的省委改称区党委。据此,晋西北临时省委改称晋西北区党委。

1940年1月15日,晋西北军民代表大会在兴县蔡家崖召开,出席大会的有各抗日民主党派、军队、农工青妇各群众团体的代表一百余人。成立晋西北新军总指挥部,续范亭任总指挥,罗贵波任政治委员,统一领导暂一师、工卫旅、决死第二、第四纵队等部队。鉴于晋西事变中赵承绶的第二行署旧政权已经垮台,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主革命新政权,组成新的行署领导,公推续范亭为晋西北行政公署(即山西省第二游击区行署)主任,牛荫冠任行署副主任,仍维持旧的行政区划,辖四个专员公署:

  • 第二(岢岚区)专员公署:专员张国声
  • 第四(临县区)专员公署:专员苏谦益
  • 第八(文交区)专员公署:专员顾永田,副专员康世恩
  • 第十一(雁北区后改为五分区)专员公署:1940年2月1日,晋绥边(晋西北十一专署)在右南县尖山村召开各界人士参加的代表会议,成立第十一专员公署,推举屈健为专员,武养民为副专员,李林为专署秘书主任,柏玉生为公安局局长,下设民政、财政、教育、总务等科,并制定了本地区的八项施政纲领。

1940年1月25日,中央发出《在阎锡山继续反共情况下对山西工作的指示》,要求晋西北建立新政权,扩大和整顿军队,解决财政问题;晋西北、晋西南两区合并为晋西区党委,林枫为书记、赵林为副书记,王达成为组织部长,张稼夫为宣传部长,龚逢春为社会部长,杨树义为统战部长,刘俊秀为民运部长,负责晋西北地方工作和晋西南地下党的领导,下辖:

  • 临县(四)地委:辖临县、方山、岚县、离石。书记宋应,组织部长魏怀礼,宣传部长胡权,社会部长黄石山(分管离石、林南工作),武装部长贾怀光。
  • 岢岚(二)地委:辖岢岚、保德、偏关、神池、五寨、河曲
  • 静乐地委:辖静乐、忻县、宁武、崞县
  • 文交(八)地委:辖文水、交城、阳曲、清太徐、汾阳
  • 雁北(十一)地委:1940年8月下旬晋绥边特委改为雁北地委,归绥蒙区党委领导,李登沄任社会部长。
  • 直属兴县委

另组织“晋西北军政委员会”,贺龙为书记,关向应为副书记,委员有甘泗淇、周士第、肖克、王震、林枫、陈士渠赵林、张宗逊、李井泉、彭绍辉、罗贵波等,统一领导党政军各项工作。成立了“晋西北军政民联合委员会”,贺龙为主任委员,常务委员有关向应、甘泗淇、林枫、续范亭、牛荫冠、罗贵波等。1940年5月,一二〇师共有49个县政权情况:

  • 被敌占领县城而我建有政权者:汾阳、文水、交城、清源、徐沟、阳曲、忻州、崞县、代县、朔县、平鲁、左云、右玉、大同、怀仁、护县、武川、固阳、归绥、陶林、和林格尔、托县、凉城、清水河、包头、集宁、丰镇、阳原、阳高、山阴、应县、灵邱、广灵、涞源、蔚县、繁峙、宁武、神池、静乐、偏关、五寨
  • 被敌摧毁后,我收复县城,重新建立政权的有:岚县、保德、河曲、岢岚、方山
  • 被阎军占领又被我占领者:兴县

1940年9月11日,晋西北行署召开第二次行政会议,对行政区划作了调整,晋西北行署(山西省第二游击区行署)共辖八个专署,一个游击区,一个直属县。即:

  • 二专署,辖河曲、保德、岢岚、五寨、偏关、朔县、神池、宁武、静宁、崞县、崞山、忻县等十二县。专员楼化蓬。
  • 三专署,原静乐区办事处改称。辖静乐、岚县、阳曲等三县。专员刘墉如。秘书主任孔庸智。
  • 四专曙,辖临县、临南、方山、离石、离东等五县。
  • 八专署,辖交城、文水、汾阳、交西、太原、清徐、榆太、祁北等八县。
  • 十一专署,辖平鲁、右玉、右南、山朔、怀仁、左云、大同等七县。
  • 直属县:兴县。
  • 绥察行署辖
    • 绥西专署
    • 绥中专署
    • 绥南专署
    • 绥东游击区

1940年10月10日,晋西北“百团大战”结束。一二〇师、晋西北新军地方武装从8月20日以来,曾打到太原、汾阳、静乐、忻县、崞县、朔县、和大同附近,共进行大小战斗三百余次,毙伤日伪军六千八百余人,俘日军四十七人,俘伪军三百五十人,缴获长短枪八百八十五支,大炮六门,破铁路一百七十五公里,破公路九百四十里,破桥梁七十四座。

1940年11月7日,晋西北军区兴县李家湾成立。贺龙担任司令员,政治委员为关向应,副司令员续范亭,副政治委员林枫,参谋长周士第,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军区以下按行政区划设四个军分区

  • 第二军分区:驻保德县。司令员彭绍辉,政委张平化,副司令员张希钦,参谋长李文清,政治部主任刘惠农
  • 第三军分区,驻静乐县。司令员张宗逊、政委李井泉,副司令员贺炳炎,参谋长李夫克,政治部主任朱明
  • 第四军分区,驻临县。司令员王尚荣,政委白坚,副司令员雷任民,参谋长谷志标,政治部主任杨其良
  • 第八军分区,驻交文联合县。司令员韩钧,政委王逢源,副司令员侯俊岩,政治部主任廖井丹。
  • 直属军分区:1941年3月6日,兴县与河西神府区组建。陈漫远任司令员。

1941年7月1日,以一二〇师教导团为基础组成的抗大七分校在兴县成立。校长周士第,政委徐文烈

1941年8月1日,晋西北行署召开第十四次政务会议决定:山西省政府第二游击区行署改称晋西北行政公署。下辖:

  • 兴县为直属县。
  • 第二行政区:辖河曲、保德、岢岚、五寨、偏关、朔县、神池七个县。专员楼化篷。二地委书记黄恩铭。独二旅兼第二军分区,旅长兼分区司令彭绍辉
  • 第三行政区:岚县、阳曲、静乐、岚静等四县。专员刘墉如。三地委书记张雪轩
  • 第四行政区:辖临县、临南、方山、离石、离东五个县。专员梁膺庸。四地委书记宋应
  • 第五行政区:辖平鲁、右玉、左云、山阴、大同、怀仁、右南七个县。专员屈健。五地委书记胡全
  • 第六行政区:宁武、静宁、崞县、忻县、崞山等五县。六地委书记秦仲苏
  • 第七行政区:榆太、太原、清徐、祁北等四县。设立第八专区平原办事处(主任肖静)。七地委书记张永青
  • 第八行政区:文水、交城、交西、汾阳四县。专员康世恩。八地委书记饶斌
  • 第九地委书记郑林。九分区司令员。行政上为第五专区东四县办事处,主任武养民,辖山阴、左云、怀仁、大同。

1944年8月,晋绥边区行政区划进行了新的调整,撤销一分区。

  • 兴县、岚县仍为直辖县,神府为代辖县。
  • 二分区辖保德、河曲、偏关、五寨、神池、岢岚;
  • 三分区辖临县、临南、离石、方山;
  • 六分区辖宁武、静宁、忻县、崞县;
  • 雁北区(五分区)辖朔县、右玉、右南、平鲁、左云、怀仁、大同、山朔;
  • 八分区辖交城、交西、文水、汾阳、太原、静乐、阳曲、离东、清徐、榆太、祁北;
  • 绥蒙行署下设三个分区
    • 绥南分区辖归凉、丰凉、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
    • 绥中分区辖归武、萨县、武固、固阳、包头。

晋绥边区面积约为三十三万二千五百七十多平方华里,人口一百九十八万多人。

1945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在晋绥分局下设三个区党委,在晋绥军区之下设三个二级军区;在晋绥边区行政公署之下设吕梁、雁门两个行署和缓蒙政府,分别领导十一个专署,五十七个县。晋绥军区部队统由贺龙、李井泉指挥,成立南北两线指挥部。

  • 吕梁区党委及军区:张宗逊为区党委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贵波、解学恭为区党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吕梁行署主任王世英,副主任汤平。
    • 三分区辖临县、临南、方山、娄烦四县
    • 四分区辖离东、离西、中阳、石楼、永和、隰县六个县
    • 七分区辖汾阳、平介、孝义、灵石四个县
    • 八分区辖文水、交城、阳曲、清源、徐沟、太原六个县
    • 九分区辖洪洞、赵城、蒲县、汾西四个县。
  • 雁门区党委及军区:以吕正操为司令员,高克林为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许光达为军区副司令员,孙志远为军区副司令员,苏谦益为区党委副书记。主任刘墉如、副主任马林。
    • 二分区辖岢岚、五寨、河曲、保德、神池、偏关六个县
    • 五分区辖平鲁、左云、右玉、朔县、怀仁、大同、山阴七个县
    • 六分区辖忻县、崞县、宁武、静宁四个县
    • 十一分区(绥南专署)辖和林、清水河、托县、凉城四个县
  • 绥蒙区党委及军区:以张达志为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姚喆为军区司令员。苏谦益为区党委副书记。主席乌兰夫、副主席杨植霖。
    • 绥中专署辖陶林、集宁、武川、丰镇四个县
    • 绥西专署辖归绥、包头、固阳、武固、萨县五个县。
  • 晋绥边区行署直属一专署,辖兴县、岚县、神府三县。

中央军委决定:设立南北两线两个指挥部。

  • 南线指择部由张宗迎、罗贵波、解学恭负责,指挥三、四、七、八各分区部队;
  • 北线指挥部由吕正操、高克林、许光达、孙志远负责,指挥二、五、六、十一各分区部队。
  • 晋绥军区司令部直接指挥一分区部队。
  • 六分区部队作机动使用。

国共内战

1945年8月11日与8月21日,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中相继分出晋绥野战军、晋绥军区,归中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与晋察冀军区部队联合发起平绥路战役,收复了丰镇、集宁、卓资山、陶林、和林、凉城、清水河、托克托、萨拉齐、武川、百灵庙、四子王镇、兴和等13座县城。

晋绥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后贺龙),政治委员林枫李井泉代理),副司令员续范亭周士第,参谋长陈漫远,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张平化,政治部副主任张平化/冼恒汉

  • 吕梁军区:1945年8月,中央和晋绥分局决定撤销晋西南工委,成立吕梁区党委,张宗逊任吕梁区委书记(不久罗贵波调任吕梁区书记兼军区司令员、政委),解学恭任副书记。由358旅兼吕梁军区。驻离石县。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宗逊/358旅调走后为彭绍辉,副政治委员罗贵波解学恭(吕梁区党委副书记),参谋长解方,政治部主任罗贵波兼,政治部副主任何辉。1948年撤销吕梁区委,改设晋中区委,归属华北局。一些分区改由晋绥分局直属。
    • 第3军分区:1940年9月,晋西区委、晋西北行署决定组建晋西北三地委、三专署,辖静乐、岚县、阳曲(西)、宁武、崞县(西)、忻县(西)等县,地委专署机关驻娄烦庙湾乡水峪村后沟4眼土窑洞。地委书记先后由慕纯农/张雪轩/王文达,组织部长崔一生,宣传部长李建平/王文达,抗联主任杨新,专员刘墉如。1941年7月21日晋西北行署第14次政务会议决定,三专署分为两个专署:将宁武、忻县(西)、崞县(西)等县新组成六专署,三专署辖岚县、阳曲、静乐3县,仍驻娄烦地区。将晋绥军区第3军分区机关大部和特务团及第17团合编,组建独立第3旅,归晋绥野战军建制。司令员陈刚 政治委员 秦立声 副政治委员 李梦龄 政治部主任 贺翼章 副参谋长 刘子仪
    • 第4军分区:辖临县、临南、离石、离东、方山等5县。1946年4月撤销。地委书记宋应,专员梁膺庸。司令员杨秀山 政治委员刘文珍 副司令员张新华 参谋长谷志标 政治部主任颜龙茂
      • 离石支队 支队长 朱玉庭 政治委员 高诗德 政治处主任 马文东
      • 第5支队 支队长 王文礼 政治委员 李恽和
    • 第7军分区:1941年8月从第八行政区划出第七行政区,辖祁北、榆(次)太(谷)、清(源)徐(沟)、太原4县。设七地委、第八专署平原办事处(七专署),地委书记张永青,办事处主任李晓村。1945年9月恢复第七地委,驻孝义山区,辖汾阳、孝义、平介铁北县。司令员兼政委兼地委书记马佩勋,副书记甘一飞兼宣传部长,政治部主任陈远波。1947年8月并入第8军分区。
      • 洪赵支队 支队长 李述应 政治委员 吴鉴群
    • 第8军分区:辖文水、汾阳、交东、交西四个县。1938年3月,一二〇师民运部副部长王邦秀带工作团(成员有肖静、李文林、陈郁发等),深入到清源。太原、徐沟、交城、文水等县,开展建党工作。1938年3月,文交汾清太徐中心县委成立,刘英任中心县委书记,肖静分管组织宣传,李文林分管武装,陈郁发分管敌工、县委机关驻交城县寨上村。1940年1月八专署党政领导机关成立,地委书记饶斌,组织部长李柏林(后为范敏),宣传部长胡亦仁,武装部长李文林,社会部长陈郁发,专员顾永田(1940年2月11日顾牺牲后副专员康世恩升任),秘书主任郝振乙,公安处长苏坡,抗联主任米建书。1941年8月从第八行政区划出第七行政区。司令员王长江。1946年2月起,地委书记甘一飞兼政委,参谋长杨文安,政治部主任曹光琳。解放战争中“坚持平川游击战争,加强边山对敌斗争,巩固山区根据地”的方针,后方为交城阳曲山区。地委书记饶斌,专员康世恩。1947年主力编入七纵第21师。晋中战役副书兼组织部长梁树棠牺牲。八分区于1948年7月中旬全部解放,接管汾阳、孝义、文水、清源、徐沟城。
      • 第1支队 支队长 林子元 政治委员 赵均一 参谋长 原金丰 政治处主任 赵信林
      • 第2支队 支队长 林海清 政治委员 孙继铮
      • 第6支队 支队长 张献奎 政治委员 陈玉发
      • 五十团(即文交支队)
      • 第17支队:活动于清太徐地区
      • 第18支队 支队长张久德。活动于阳曲
    • 第9军分区(晋西南):抗战胜利时,晋西南工委领导洪赵支队以太岳区为依托开展晋西南的工作。1945年8月29日工委机关和洪赵支队,从太岳区返回晋西南,在西景、汾西、洪洞、赵城等地活动的游击区设立九地委、九分区。成立洪赵支队,支队长黄忠学,地委书记贾长明兼政委,辖灵石大队、汾西大队、洪赵大队等各县大队。1945年10月,九地委、九专署移驻汾西县勍香镇,辖汾西与隰县、蒲县、石楼、永和、大宁等5个县。1946年1月停战后打开了农村局面。1946年4月十地委并入后副书记杨一木,正式成立第九军分区,司令员黄忠学,贾长明兼政委,副司令员周智高,参谋长于锡武,政治部主任潘振华。1946年8月14日至9月1日,陈赓的四纵队与顿星云、杨秀山的独四旅进行了洪赵战役,横扫了洪洞、赵城、霍县、隰县、汾西、灵石等县城的阎军,九分区成了解放区。9月22日至24日的临浮战役,消灭了胡宗南起家嫡系整编第一旅。1947年组建晋绥第七纵队,第一、第二支队编为七纵第19师的第55、第56团,师长何辉燕,副师长周智高,政委朱少田。九分区又在各县组建了独立营。
      • 第一支队:1946年9月由石楼、永和、大宁、蒲县等县大队组建。
      • 第二支队:1946年9月洪赵支队改称。
    • 第10军分区:1945年12月,将沿河地委(晋西工委、晋西支队)所设的石隰工委、永大工委、中离工委基础上组建第十地委、第十军分区。驻永和县境,后方在延川县的延水关。辖永和县、石楼县、大宁县、隰县。地委书记杨一木,组织部长黄恩铭,宣传部长杨毅,专员阎子祥。吕梁十三团派一个连(团参谋梁树德、指导员芦德义)为分区军事骨干。1946年4月并入第9军分区。后重新成立的第10军分区,辖吉县、乡宁县、河津、新绛、稷山、临汾西、襄汾西等7县。1946年12月地委书记廉怀德/彭德
  • 绥蒙军区:1942年11月组建塞北军分区。1945年9月,晋绥军区报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塞北军分区扩编组建绥蒙军区。司令员姚喆,政治委员张达志/1946年春高克林 副政治委员张达志(1946年春降任) 参谋长邓家泰/樊哲祥 政治部主任饶兴
    • 绥蒙军区骑兵旅:晋绥军区骑兵旅划归绥蒙军区建制。旅长康健民,政治委员李佐玉,参谋长王智,政治部主任王弼臣。 驻平鲁县白堂乡窝窝会村
      • 第1团:团长朱秉才,政治委员张治珍,政治处主任王星昌
      • 第2团:团长黄厚,政治委员赖万生,副团长余有清,政治处主任薛志明。1947年7月调陕北战场
      • 第3团:团长姜文华,副团长汪贤才,政治处主任包盛标
      • 第9团:团长胡定发,政治委员白炳勋,参谋长 罗天泽,政治处主任杨镇高
      • 第27团:团长兴中,政治委员钟生溢,副团长 韩双亭,副参谋长仇太兴,政治处副主任谢特山
    • 偏清支队:支队长罗成章,政治委员王坚,副政治委员陈寿华,副参谋长梁子俊
    • 陶(林)集(宁)支队:政治委员慕湘
  • 雁门军区:1945年9月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成立。司令员吕正操兼/张经武,政治委员高克林/朱明,副司令员许光达/孙超群,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孙志远/王定一,参谋长王兰麟
    • 第2军分区:辖河曲、保德、偏关、岢岚、神池、五寨等县。抗战时期独二旅兼二分区,旅长彭绍辉/许光达。在保德县冯家川设有后方基地,有旅医务处、伤员休养所、后勤供应站、后方工厂等。抗战八年,日军五次进保德县烧杀掳掠,都没到过冯家川。司令员李文清,政治委员刘华香/傅子和,政治部主任田麟勋,副参谋长陈阳春。地委书记杜心源。专员张国声/楼化蓬(1940-1943)/梁膺庸/赵希愚/辛兰亭
      • 神府第5支队:支队长李加夫,政治委员王展,副支队长李伐东,政治处主任崔明山
      • 朔平支队:支队长梁子俊,政治委员戴金川
    • 第5军分区(塞北军分区):抗战初期设立八路军120师中共晋绥边特委左(云)右(玉)凉(城)县委、右(玉)山(阴)怀(仁)县委。独立6支队(雁北支队)为其军事骨干。雁北五军分区司令员郭鹏、政治部主任陈仲凯驻偏关县,政委兼雁北工委书记是胡权。1941年秋郑林任雁北工委组织部部长兼第九地委书记。1942年6月雁北的环境更加恶化,九地委书记郑林、组织部长李登沄、副专员武养民等领导先后从右南、山朔地区撤出,向朔平山区转移。1945年9月,中共雁北工委撤销,五地委、五专署重新成立。司令员王赤军、地委书记李登瀛兼政委,副司令员范忠祥,参谋长周智高,政治部副主任沈新发。1946年7-8月的晋北战役,使得五分区成为解放区。1948年8月察绥战役发动前夕,五分区组建晋绥第十四旅,辖46团(怀仁支队、山阴独立营整编)、第45团(平鲁、左云、右玉3县的县大队、独立营整编)、第44团(偏清支队),五分区司令罗斌任旅长兼政委,北上绥蒙地区投入察绥战役。1949年5月,晋绥边区西雁北地委、专署撤销,机关干部调新区工作,并组成山阴中心县,作为东西雁北合并前的过渡机构,管辖山阴、平鲁、朔县、左云、右玉、怀仁、大同各县。1949年6月,地委书记李登瀛带领1000余名干部南下川南新解放区。1949年8月24日,第二批南下干部400多人开赴新区。1949年9月2日,雁北西部地委划归察哈尔省,同雁北东部地委合并成立中共雁北地委和雁北行署,辖阳高、大同、浑源、广灵、灵丘、应县、怀仁、山阴、朔县、平鲁、右玉、左云12个县。繁峙划归忻县地区
      • 骑兵大队:大队长王荣福
      • 清河支队,支队长周子高
    • 第6军分区:1941年7月21日三分区北部独立为六分区,辖宁武、忻县(西)、崞县(西)等县。司令员孙超群,政治委员梁任芥。副政治委员龙福才,参谋长王兰麟,政治部主任王立声。1947年主力编入七纵第20师。
      • 第19团:团长钟志明,政治委员谢才先(谢采贤)
      • 第20团:团长龙福才(兼)
      • 第35团:团长黄新义,政治委员罗斌
    • 第11军分区(绥南):1941年3月设立。司令员黄立清,地委书记李权超/崔岩/张云峰/李云龙/张毅忱,副政治委员袁光,参谋长曾征。专员杨国兴/马南枫/程仲一/高铭卿,郑天翔(1945年6月-1946年)。所属43、44、45团和托(克托)和(林格尔)大队、丰(镇)凉(城)大队、怀仁支队、山(阴) 朔(县)支队等部。1945年8月27日,贺龙部收复凉城县城新堂后,绥南地委、专署机关迁往新堂。1946年9月上旬,傅作义部向绥南解放区大规模进攻,绥南地委、专署、凉城县委、政府机关被迫转移撤到马头山区烧夭贝(今属凉城县曹碾满族乡王三顺行政村所属的一个自然村)至1948年8月21日第二次绥包战役发起后离开烧夭贝。
      • 第3支队:支队长 高学贵
  • 第1军分区:司令员陈漫远兼,政治委员刘长亮。位于兴县后方。晋绥军区直属。
  • 抗大第7分校:校长王长江,政治委员杨尚高
  • 军区教导团:团长李夫克,政治处主任钟师统
  • 军区直属第32团(赴东北) 团长 李化民,政治委员邓东哲
  • 河防司令部:司令员向黑缨
  • 神府支队:支队长刘籍甫,政治委员刘北垣,副支队长贾兰芝,副政治委员郝子标
  • 独立第4旅:1945年11月7日以吕梁军区第11、第13、第14团为基础组建。
  • 晋绥野战军:司令员贺龙兼,政治委员林枫(不久赴东北)/李井泉,副司令员张宗逊,副政委李井泉,参谋长张经武(后许光达代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后孙志远),副参谋长李夫克,政治部副主任冼恒汉。下辖:

1946年6月,发起晋北战役,组建晋北野战军,归晋绥军区建制。

1946年8月2日,晋北野战军发动大同集宁战役。8月29日,中原突围的第359旅返回边区,列入晋绥军区建制。

1946年11月10日,中央军委决定撤销雁门军区,将所辖第五军分区、第十一军分区拨归绥蒙军区建制,所辖第二军分区、第六军分区直属晋绥军区领导;撤销晋绥野战军和晋北野战军,部队统一编成3个纵队归晋绥军区建制:

独立第一旅:旅长王尚荣,政委朱辉照 第三五八旅:旅长黄新庭,政委余秋里

1946年11月成立晋绥军事政治干部学校,校长贺龙兼,副校长周士第、王尚荣。

1947年6月,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绥蒙军区第5、第11军分区和吕梁军区第7军分区机关撤销。

1947年7月31日,晋绥军区划归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晋绥军区下辖:

  • 吕梁军区
    • 第1军分区:1947年12月撤销。1948年5月重建。
    • 第2军分区
    • 第3军分区
    • 第6军分区
    • 第7军分区:1947年1月重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马佩勋。1947年10月并入第8军分区。
    • 第8军分区
    • 第9军分区
    • 第10军分区
  • 绥蒙军区
    • 第5军分区:1947年10月撤销
    • 第11军分区:1947年10月撤销
      • 骑兵第1团:1947年9月调西北战场
    • 绥蒙军区骑兵旅:1947年9月第2团调西北战场
  • 延属警备区
  • 绥德警备区
  • 冀中警备旅
  • 特务团
  • 教导团
  • 晋绥军事政治干部学校:1945年11月10日,抗日军政大学第7分校(欠第2大队)为基础组成。贺龙兼任校长,周士第、王尚荣任副校长,傅传作任教育长,钟师统任政治部主任。
  • 晋绥通信学校:1947年5月西北无线电通信学校、晋绥军区电报训练队和中央军委三局电报训练队合并成立

1947年9月,绥蒙军区骑兵旅第2团和第11军分区骑兵第1团调赴西北战场,脱离绥蒙军区建制。

1948年3月17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改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晋绥军区改为其下的二级军区。1948年5月,重建第1军分区。

1948年7月,晋绥军区组建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下辖:

  • 第10旅
    • 第37团:第3军分区
    • 第56团:第9军分区
    • 第59团:第10军分区
  • 第12旅:忻县解放后,第6军分区所属的三个团合编为第12旅。
    • 第40团
    • 第41团
    • 第42团

1948年7月撤销吕梁区委与吕梁军区,第8军分区划归晋中军区,其余军分区由晋绥军区直属。成立晋中区委,隶属于华北局。晋中区党委书记罗贵波、副书记解学恭武光,委员9人,甘一飞为区委委员并先后兼任民运部长、宣传部副部长。晋绥八分区改为晋中二分区,甘一飞兼任二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

1948年7月成立晋绥分局临汾工委。1948年11月改为晋南工委。1949年6月,晋南工委撤销,成立晋南中心地委,上属晋绥分局领导,下辖运城、永济、新绛、稷山、隰县五个中心县委和临汾、襄陵、曲沃、赵城五个直属县委。1949年10月,晋绥分局撤销,晋南中心地委归西北局领导。1950年,晋南中心地委撤销,成立运城地委和临汾地委。

    • 第10军分区:1949年2月晋绥十一地委改为新绛地委。
    • 第11军分区: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后,晋豫区党委决定开辟中条山抗日根据地。条西地委成立后,先后组建了康俊仁游击支队、抗日游击第九支队、十支队、中条山抗日挺进纵队第四支队等2000多人的抗日武装,建立了新绛、闻喜、夏县、平陆和安邑5个县级抗日政权。太岳第五军分区和太岳第五专署分别于1943年冬和1944年8月成立。抗战胜利后太岳五地委下辖闻喜、夏县等14个县委和汾南工委。1945年12月太岳五地委改为太岳三地委。1947年12月28日运城全境解放。地委书记柴泽民/刘植岩。地委副书记李志敏,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贾启允,地委常委、农会主席韩洪宾,专员张学纯。1948年1月10日国民党再度占领运城,2月7日撤离。从此,运城获得彻底解放。1948年5月,临汾解放时,太岳第三军分区的47、48、49团及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机关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五纵队为第45旅,后为第62军186师。1948年7月太岳三地委划归晋绥分局吕梁区委领导,改称晋绥十一地委。1949年l月,平陆、安邑、夏县独立营升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60军178师533团。1949年2月晋绥十一地委改为运城地委。

1948年8月,绥蒙军区重建第5、第11军分区。以晋绥军区第2军分区机关为基础重建绥蒙军区第5军分区。


1948年9月,组建西北野战军第八纵队,下辖:

  • 第11旅:以第43、44、45团组建
  • 第14旅:由第2军分区第34团、大(同)左(云)支队、怀仁支队合编
  • 骑兵第1旅:绥蒙军区骑兵旅改称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的通令,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晋绥军区归西北军区建制。1948年12月25日,西北军区决定,以晋绥军区原第9、第10、第11军分区为基础,成立晋南军区,直接受西北军区领导;撤消第1军分区;将原第2、第3、第5、第6军分区依次改称五寨、离石、雁北、雁南军分区。

1949年5月1日,晋绥军区决定,以原五寨军分区为基础,成立晋西北中心军分区(又称晋北军分区);同时,撤销五寨、离石、雁北、雁南军分区。5月26日,中央军委决定,晋南军区并入晋绥军区,并以原晋南军区为基础,成立晋南中心军分区(又称晋南军分区),归晋绥军区建制。1949年6月22日,绥蒙军区与第8军合并,成立绥远军区。8月1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山西军区。9月,晋绥军区所属山西境内的晋西北、晋南军分区移交山西军区建制,机关并入西北军区,晋绥军区番号撤销。

参考文献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