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第二战区

抗日战争第二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中國境內劃分;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最初第二戰區所轄範圍為山西察哈爾,後來視戰爭實際情況,第二戰區分別於1938年、1939年與1944年做過三次相當大規模的更動。

1937年

中國戰區首次劃分是在日軍迅速佔領北平天津,且中華民國政府確定與日謀和落空之後。

1937年8月20日,第二戰區劃分是以山西省察哈爾省綏遠省,也經歷中條山爭奪戰等激烈戰役。在兵力部署方面,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為閻錫山,「并由本區司令長官分達該區各集團軍各司令」[1]。兵力包含了第6集團軍(楊愛源率領)、第7集團軍(傅作義)、第18集團軍(朱德)及預備軍。

1938年

1938年,增援日軍迅速於華北取得優勢,並在佔領上海後,切斷中國軍隊之華北運輸線。為此,同年1月發表的1938年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當中,將第二戰區的區域略作更動,變成以山西及陝西北部為主,其戰鬥序列為

  • 司令長官:閻錫山
  • 作戰地區:山西
  • 共轄27個步兵師,3步兵旅,3騎兵師;不含特種部隊。
  • 敵後戰場建制第七游擊縱隊、陝東河防游擊縱隊、河北民軍等[2]:409-410

1939年

兵力:32步兵師、14步兵旅、5騎兵師、3騎兵旅,其他特種部隊或地方部隊在外

1944年

1945年(受降區)

第二戰區:陝西 日軍戰俘集結:曲陽

改組

1945年8月,改組為太原綏靖公署

參考文獻

引用

  1. 大本營頒國軍戰爭指導方案訓令》,1937年8月20日。
  2. 劉鳳翰:〈論抗戰期間國軍游擊隊與敵後戰場〉,《近代中國》第90期,刊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經出版,1998年6月,ISBN 978-957-08-1826-0,

来源

书籍
  • 何應欽:《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1982年,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 張明金、劉立勤 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