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餅
月光餅於1840年代在香港出現,在台灣被稱為窮人月餅[1],由於當時物質缺乏,窮人買不起廣式月餅等昂貴應節食品,便以月光餅代替。
香港的月光餅的材料是白砂糖與麵粉,形似炒米餅,入口溶化,味道似雲片糕。 台灣的月光餅的材料以地瓜或芋頭為主[2]。作家琦君曾在《煙愁》〈月光餅〉一文中描述過月光餅:「月光餅做得很薄,當中夾一層稀少的紅糖,面上撒著密密的芝麻。供過月亮以後,拿下來在平底鍋裡一烤,扳開來吃,真是又香又脆。」
台灣的客家族群至今保有獨樹一格的月光餅傳統。中秋節當天白天唱喏伯公,入夜祭拜月光,必定供奉月光餅。西點糕餅技術尚未傳進台灣前,古老的作法是以大鑊將番薯粉煎成餅皮,包入番薯泥或芋頭泥當餡料,撒上糖粉,修整成又大又圓如同滿月的形狀,再用食用紅色色素寫上「月光餅」三字。現今幾乎以西點麵包的烘焙方式製作。
参考文献
- 窮人月餅 月光餅吃出幸福滋味,大紀元2002年9月18日
- 月光餅製作過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