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

《木蘭詩》,又名《木蘭辭》,約作於北魏,也有人說作於唐代,最初錄於南朝陳朝釋智匠 《古今樂錄》,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飾。一說《木蘭詩》是載:“唐人韋元甫擬作木蘭詩一篇。”嚴羽滄浪詩話》認為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之類,“已似太白,必非漢魏人詩”。


創作背景

《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其產生之時代不晚於陳。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皆在北方,則其產生之地域在北朝。詩中有“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語。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去黃河不遠。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國杭愛山。據此,《木蘭詩》中之戰事,當發生於北魏柔然之間。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國,立國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間,與北魏東魏北齊曾發生過多次戰爭。而最主要之戰場,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帶。 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傳》,蠕蠕即柔然。)至唐代已廣為傳誦,可以為證。因此,學者們大都認為,民歌《木蘭詩》產生於北朝後期。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