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治

朱國治-1673年),漢軍正黃旗人,清朝官員。

生平

順治四年(1647年)貢生,授固安知縣,擢至大理寺卿。順治十六年(1659年),任江蘇巡撫,搜刮無度,人稱“朱白地”,凡紳衿有欠糧者,無論多寡,皆以抗糧為名絀籍或逮捕,史稱江南奏銷案。順治十八年(1661年)又在哭廟案中,羅織罪名殺害金聖歎等人。後任雲南巡撫,剋扣軍糧。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时,被吳三桂所杀[1]三藩之亂平定後,清廷將朱國治列入“忠義”死難臣子之列,加以褒揚優恤[2]。雍正七年(1729),入祀昭忠祠。《清史稿》中被列入“忠義傳”中。

始祖朱哈拉不哈,系奉天府抚顺人,漢軍正黃旗人,至顺治三年考选。顺治四年,授直隶顺天府固安县知县。历升关州知州、顺德府知府、霸昌道、大理寺少卿、正卿,后任工部右侍郞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至顺治十六年,补授江南苏松巡抚。于康熙十年补授云南巡抚。殉难后,康熙二十二年(1683),敕赠户部右侍郎,赐祭葬。康熙五十六年(1717)八月初一日,儿佐领朱纶,孙壮达朱永镇(任圆明园参领)立朱国治墓碑于今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墓碑现已无存,拓片存国家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清朝无名氏《研堂见闻杂记》:“抚臣朱国治既以钱粮兴大狱,又杀吴郡诸生一二十人,知外人怨之入骨,适以丁忧罢。故事:隶旗下者例不丁忧,守丧二十七日,即出视事。公守丧毕,具疏请进止,朝议许其终制,另推新抚韩公世琦。尚未莅位,朱恐吴人为变,仓猝离位,轻舟遁去,吴中为幸。朝议以大臣擅离汛地,拟降五级,而严旨切责,革职为民。后于康熙十一二年复抚滇中,值吴三桂变,提去开膛枭示。”
  2. 清史稿》(卷488):朱國治,漢軍正黃旗人。順治四年,由貢生授固安知縣,屢擢至大理寺卿。十六年,外簡江寧巡撫。時鄭成功盤踞外洋,出沒江南濱海州縣,國治疏言:「欲破狡謀,先度形勢。賊眾負險,我師遠涉風濤,其勞逸不同。賊眾熟識海道,我師弓馬便捷,其素習不同;水師舟楫,較之賊船大小懸殊,其攻取不同。臣謂宜以守寓戰,凡海邊江口,多設墩臺,待賊勢困援絕,乘間攻之,自能擒渠獻馘。」下所司議行。又以蘇、松、常、鎮四府錢糧抗欠者多,分別造冊,紳士一萬三千五百餘人,衙役二百四十人,請敕部察議。部議現任官降二級調用,衿士褫革,衙役照贓治罪有差。以是頗有刻覈名。康熙十年,補雲南巡撫。時吳三桂謀叛久矣,十二年,詭請移藩錦州,并期以十一月二十四日啟行。國治方請增設驛堡,協撥夫馬待之,三桂遽踞關隘起事。先期三日,邀國治及按察使李興元、雲南知府高顯辰、同知劉崑,脅之從逆,皆不屈。國治罵賊尤烈,即時遇害。先後殉難者,雲貴總督甘文焜,廣西巡撫馬雄鎮、傅弘烈及李興元,均自有傳。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