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廷立

朱伯驥之子。初与徐曰仁邹守益钱德洪同受學于王陽明之門。登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进士,初令诸暨,民健訟,作訟誠,民为感動罷訟。又議作海塘,歲省夫值百金,既去,邑人立祠以祀。嘉靖七年(1528年),擢监察御史[1],辛卯,巡按順天,督修河道,功成。又视蜀,會土夷蠢動,圍長安堡甚急,廷立督衆力戰平之,捷聞,上嘉歎,赐金币[2]。尋以忤時宰閑住。乙未,詔復官,督京畿學政,崇正學,精于衡鉴,學者稱為朱夫子云。丁酉,升南太僕少卿[3],以母老乞終養歸[4]。南北科道交章薦之,起都察院僉都御史[5],遷大理寺卿,陳三事曰:慎刑名、清吏習、正士風,上嘉納之。遷工部右侍郎[6],歷禮部右侍郎[7],適復有忌之者,即謝政歸。闭门習静,日坐炯然亭,惟以著述讲学为事。篤于孝友,撫兄孤如己出。宗黨貧乏者,輒周之。卒年七十有五。所著有《鹽政志》、《馬政志》、《家禮節要》行于世,其《两崖集》及疏草藏家塾[8]。有子朱之楫[9]

朱廷立子禮,號两崖湖廣武昌府興國州通山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参考文献

  1. 嘉靖七年三月,选授推官朱孔阳、知县朱廷立、李宗枢、傅凤翱、敖越、行人傅鹗、杨东为试御史;国子监助教吕景蒙、行人乔英、朱绶、知县佘勉学、方日乾为南京试御史。七年九月乙未,實授試御史理刑行人等官朱廷立、敖鉞、楊東、李宗樞、傅鶚、傅鳳翱、朱孔陽等俱為監察御史。
  2. 嘉靖十二年五月,四川黑虎五寨番贼反攻,围长安堡急,巡按御史朱廷立以闻, 上命松潘副总兵何卿统兵驻威茂讨之,令廷立督三司官协剿。时巡抚宋沧以病予告,命部吏亟推抚臣往代之。
  3. 嘉靖十六年正月,升浙江道监察御史朱廷立为南京太仆寺少卿。
  4. 嘉靖十八年五月,南京太僕寺少卿朱廷立乞餋病,許之。
  5. 嘉靖二十五年五月,起病痊南京太僕寺少卿朱廷立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協管院事。
  6. 嘉靖二十七年十月,升大理寺卿朱廷立为工部右侍郎。
  7. 嘉靖二十八年二月,改南京刑部尚书万镗为南京礼部尚书。升礼部右侍郎王崇庆为本部左侍郎。改工部右侍郎朱廷立为礼部右侍郎。
  8. 《武昌府志》
  9. 萬曆二十九年三月,原任禮部右侍郎朱廷立復原職致仕,以子建平縣知縣之楫考滿乞恩也。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