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銘美術館
朱銘美術館(英語:)由藝術家朱銘 ()於1999年9月19日正式成立[1],是台灣最大的戶外美術館[2],座落在新北市金山區西勢湖2號[3]。原址本是朱銘用來放置大型雕塑作品之地,而後作品漸多,朱銘乃萌生創建美術館的念頭。整座美術館的設計、建造共耗費12年[4]。為大台北地區重要的美術館之一。2019年4月9日以金山朱銘美術館指定為紀念建築,2020年6月2日重新公告範圍。
成立日期 | 1999年9月19日 |
---|---|
地址 | 臺灣20842新北市金山區西勢湖2號 |
類型 | 博物館 |
建立者 | 朱銘 |
館長 | 賴素鈴 |
所有者 | 朱銘文教基金會 |
網站 | www |
園區簡介
美術館佔地約11甲[5],目前開放8甲左右[6],大多為戶外展示空間。全館空間可分成服務中心、第一展覽室、運動廣場、藝術表演區、朱雋區、兒童藝術中心、太極廣場、美術館本館、人間廣場、慈母碑、藝術交流區、科學園區、藝術長廊等。園區依山而建,高度約在海拔165-185公尺間,園區內可遠眺金山海景。訪客可徜徉在廣大的戶外園區,享受天空與山海的對話,彷彿成為這件大作品的一部分,在自然和藝術的環抱中親密互動,是放鬆身心,薰陶美學最好的地方,沿著參觀動線上的方格可讓孩童隨意塗鴉、兒童藝術中心內趣味的DIY手作、神奇的水畫牆等,館內多處可見為兒童藝術教育的用心。
典藏作品
美術館完整典藏朱銘逾六十年來所創作的《鄉土系列》、《太極系列》到《人間系列》經典作品,從十五歲拜師雕刻師傅李金川學藝開始,在朱銘的美學觀中,創新一直是其堅持的理念,總是勇於放下已知,邁入未知的挑戰。除主題的轉變外,更不斷嘗試不同的創作材料,如木-「雕」、陶-「塑」、海綿-「捆」、不鏽鋼-「捲」與「光澤感應用」、拼貼-「異材質組合」等,透過美術館戶外常設展、及不同策展主題的室內典藏特展,呈現朱銘作品的豐富與多樣性。館內除了收藏朱銘本人的作品外,亦藏有其師李金川、楊英風,其子朱雋以及許多國內外重要藝術家之作品──國內部分,有郭柏川、廖繼春、李澤藩、楊三郎、張萬傳、洪瑞麟等人的作品。國外部份,有畢卡索、米羅、達利、亨利·摩尔、安迪沃荷等人之作。
獲獎記錄
2018 Tripadvisor 全臺最佳博物館第三名[7]
2017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 教育及文化活動委員會(CECA)最佳案例獎(Best Practice Award)
2016 第四屆教育部藝術教育貢獻獎 績優團體
2016 第四屆新北市藝術教育貢獻獎 績優團體
2013 天下雜誌「金牌服務大賞」
2011 天下雜誌「金牌服務大賞」
2002 教育部 台北縣政府 推動社會教育有功團體獎
美術館理念
朱銘成功帶領東方藝術走向國際,爾後將國際藝術語彙與精神帶回台灣,成立朱銘美術館,建館秉持兩大宗旨:「推廣雕塑藝術」、「推動兒童藝術教育」,期望以更完整角度呈現雕塑藝術發展,並培養兒童對藝術的五感體驗,成立「兒童藝術中心」、「典藏維護部」及「研究部」等專業機構。
發揚藝術:本館擁有豐富的朱銘作品典藏,以及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累積多年的典藏、研究、展覽和教育成果,透過展覽的策劃,讓館內深度的研究更能被了解,豐富的典藏更能被欣賞,並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合作策展,讓朱銘美術館成為發展雕塑藝術的開拓場域,創造朱銘作品及其美學的新價值。
種活藝術:專為兒童設計的藝術課程及教案逾300件,2007年兒童藝術中心,策劃以探索、體驗、創作為主的兒童展覽。2004年起與在地小學合作,培育兒童藝工,落實在地深耕的理想,讓孩子在美術館找到了舞台。2016年啟動「藝術到校」計畫,於偏鄉與藝教資源較缺乏的地區推行,並規劃建置教育資源網站,持續分享藝教資源。
保存藝術:本館在臺灣深耕多年,致力於「藝術作品修復」與「保存技術發展」及相關研究,建構專業設備並延攬國內專業人才;同時積極結合國內外相關資源,發展科學性文物修復技術與預防性保存專業,多年來已累積大量完整且具代表性之修復成果,在國內文物與藝術品的保存修復領域,具有承先啟後之關鍵地位。
研究藝術:以朱銘為研究軸心,橫切國內外藝壇現況,縱貫戰前戰後台灣美術發展脈絡,積累豐厚的研究成果與文獻田野資料,舉辦座談、研討會,出版相關刊物,且積極進行國際交流,逐步地打開臺灣雕塑研究於學界的能見度,發行《雕塑研究》半年刊,是全臺灣唯一的雕塑相關專業性學術期刊,奠定本館雕塑美術館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