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風

楊英風(1926年1月17日-1997年10月21日)呦呦臺灣宜蘭出生的中华民国雕塑家。他以其創作晚期現代主義抽象組合造型、不銹鋼材質和中國式的藝術思維著稱。

青少年時期跟隨父母在北平經商,所以小學畢業後,楊英風也曾經到過北平讀書。1940年,開始對藝術充滿熱情,經常利用課餘時間到處寫生,師事郭柏川淺井武差川典美二戰後的1946年,輾轉又從日本回到北平,先就讀北平輔仁大學美術系,隔年回到臺灣與李定結婚並在蘭陽女中教授美術,後來到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系擔任繪圖員。1948年,他在戰亂烽火聲中回到臺灣,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此時深受渡海三家張大千黃君璧溥心畬影響,是他接收中國藝術精髓的近距離時期。以致後來我們總觀楊英風作品,才發現他早期的人文主義風格,以及後期中國形而上學兼容現代主義的抽象造型,成就了他作品「東西門」的風行於世。

戰後臺灣美術史上,楊英風延續雕塑先驅黃土水的寫實成就,是一個將近代雕塑與現代雕塑,由古典寫實帶進自然寫實的重要推手。同時,他也是將東方文化中,那種以「虛空間」為主體概念,融入西方造型之現代雕塑的先行者,進而成就了他做為臺灣第一個公共藝術的實踐者。

早在1970年代以前,楊英風率先提出景觀雕塑的概念,強調藝術與個人的關聯、互動,是臺灣文化藝術產業現代化的推動者。例如花蓮石雕產業的藝術化與現代化,正是楊英風對臺灣公共藝術最具體,也是最重大的貢獻之一;特別是在「公共藝術」與「環境藝術」如火如荼推演的當下,如果沒有楊英風開風氣在先,臺灣今天的公共藝術就不會有這麼光纖耀眼的「白鐵閃閃」,因為楊英風投身環境藝術數十載,也在世界各地創建出許多耀眼的公共藝術作品,其「發光發熱」的程度;以及他所倡導「大乘景觀」的思想,是以奠定了臺灣公共藝術創作的先河。

生平

童年與青年時期

楊英風出生於日治臺灣臺北州宜蘭郡,他是台灣宜蘭當地望族之後、父親楊朝木(後改名楊朝華)、母親陳鴛鴦。祖籍福建。他排行老大,小名為「呦呦」。他的父母長期在北平經商,楊英風小學畢業之後,也前往北平讀書,當時是1940年,他對藝術已經充滿熱愛,經常利用課餘時間到處寫生。曾師事郭柏川淺井武差川典美

1943年,轉往東京就讀東京美術學校建築系(今東京藝術大學),並師事朝倉文夫(雕塑大師羅丹在日本的學生),開始對雕塑、景觀等環境藝術產生興趣。1946年他回到北平,就讀北平輔仁大學美術系。隔年回到台灣與表姐李定結婚,並在蘭陽女中教美術、後又到台北擔任台大植物系繪圖員。1948年,他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是他在動蕩不安的局勢中,所唸的第三所大學。他曾是張大千溥心畬的學生。隔年他的長女出生,但父母與弟弟因政局之故留在大陸、三十多年之後才得相見。

創作路程

1951年,楊英風承受經濟壓力,只得從師大美術系輟學,並開始在《豐年雜誌》擔任美術編輯,然而他在創作上仍相當勤勞;在11年的編輯工作中,他留下了大量的鄉土版畫漫畫。1953年他得到了第一個美術獎,也就是臺陽美術協會第16屆台陽美術展覽會的「台陽賞」,作品是雕塑「骤雨」,為一位站在泥土地上的農夫正忙著將簑衣披上肩膀的姿態。1956年他第一次參加國際展覽「聖保羅雙年展」,作品是佛像雕塑「仰之彌高」。1961年他舉辦了第一次個展。

1962年,楊英風辭去了美術編輯,開始專心的經營雕塑創作,當年與修澤蘭共同設計的台中教師會館(今興大附農實習旅館)落成。此時他在五月畫會中也相當活躍,不僅在聯展中擔任重要角色,也帶領組織年輕畫家進入國際舞台,這一年他獲得了香港國際藝術沙龍展銀獎。隔年,他開始大膽的採用不銹鋼材質創作,並旅居義大利三年,在歐洲籌辦了許多引介中國現代藝術的展覽。回國之後,楊英風到花蓮開始了石雕山水系列的創作,並在1970年代開始為許多飯店主題公園、大型建築等設計了許多現代雕塑作品。

壯年

「鳳凰來儀」的複製品
東勢大橋鎮橋獸「龍馬」

1970年3月14日,楊英風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鳳凰來儀」(英語:)在日本萬國博覽會中國(中華民國)館展出,當時設計中國館的建築師是貝聿銘。「鳳凰來儀」高7公尺、寬9公尺、使用抽象的曲線型塑造出鳳凰扭頭的姿態。這件作品今日有一件較小的複製品,放在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上的台北銀行總行(今「台北富邦銀行中山大樓」)前面。

1973年,楊英風的第二件重要作品「東西門」(QE門)被放置在紐約市曼哈頓華爾街上,簡潔的方型挖出一個正圓形,正圓形則有如鏡子一般斜置在方型前端具有東方以空為境的哲學美感。

1975年,以藤竹為材料,為雲門舞集舞作《白蛇傳》塑出充滿現代感與象徵意味的雕塑與道具,成為當代台灣舞台設計的典範。然而雕塑布景「蛇窩」以及許仙、白娘娘房中戲的竹簾原作不幸於2008年雲門八里排練場大火中焚毀。雲門舞集於2010年依舊照片製作現存蛇窩與竹簾[1]

1980年代,是楊英風相當忙碌的時期,除了舉辦現代雕塑聯展,他也大力推動台灣建築設計景觀設計的各種學術研究,並創作了許多商業建築景觀的設計與雕塑。比較特別的是,他同時也替台灣許多獎項設計獎座。如1989年設計「國家品質獎」的獎座,這一年,他另一件呼應「有鳳來儀」的作品「小鳳翔」,獲得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1990年代,他獲得了第二屆「世界和平文化藝術大獎」。並參加了許多國際展覽,如1990年與朱銘新加坡的「海外作品回顧展」、1993年美國邁阿密藝術博覽會和日本橫濱的「國際現代美術展」、法國巴黎的「國際現代藝術展」。然而楊英風的身體健康日漸轉壞。1990年,他曾在北京罹患肺炎。1997年10月21日,他在日本箱根雕刻之森美術館個展辦完後,他因肺水腫腎功能衰竭引發敗血症,晚間七時五十分病逝於於新竹法源寺,享年72歲[2]

楊英風藝術雕刻十三景

以下作品皆楊英風為國立交通大學景觀規劃的13件作品,放置於校園內;若再加上國立交通大學圖書館館內的《鳳凰來儀》,則共有14件作品在交大,但僅《緣慧潤生》為正品。2000年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和國立交通大學一同成立「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後,其他作品才陸陸續續出現在交大光復校區校園內,雖標示為原版,據悉應為複製品。

《正氣》、《明月》及《地球村》三件正版且為得意之作,依照楊英風的遺願捐贈給輔仁大學[3];《精誠》則位於台灣科技大學校園內,《鳳凌霄漢》、《鳳凰來儀》及《有容乃大》則位於亞洲大學校園內。此外,楊英風也參與了臺科大整體景觀設計、設計出台科大校門等[4]

家庭[5]

兄弟

楊英風二弟楊景天(本名楊英欽)、三弟楊英鏢都是畫家,四弟陳英哲是《工藝月刊》的創辦人,致力於工藝創作與教學。

子女

  • 兒子楊奉琛、李奉璋
  • 女兒李明焄、楊美惠、楊漢珩(釋寬謙)、楊珮葦

長子楊奉琛也是台灣知名雕刻家,曾任楊英風美術館館長。三女釋寬謙則致力於推廣佛教藝術。

弟子

著作

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3樓展示的《楊英風全集》全套30卷。

《楊英風全集》共三十卷,國立交通大學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主編,藝術家出版社發行,2011年10月27日面世[6]

参考资料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楊英風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