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术

馬基雅維利主義英語:),意為「大眾話語」,在政治哲學中是一個假想的貶義詞,起源於政治哲學中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外交家馬基雅維利。

欧美

歐美的权术观主要以文藝復興時代的思想家馬基雅維利为代表。马基维利的权术观主要在其鉅著《君王論》中,有“实力原则”、“不择手段”、“双重角色”等要點。馬基雅維利提出,君王應該要「獅子般兇猛」與「狐狸般狡猾」,唯有依靠自身的實力,才可解決統治危機。君王如果希望鞏固自己的實力,就不要受任何道德準則的束縛,政治無道德,應不擇手段去實現自己的目的。君王務必把要負責任的事情委諸他人辦理,而把布惠施恩的事情由自己掌管,讓臣下感激不盡,此外,君王對待臣下一方面要使他感恩戴德、分享榮譽之外,另一方面要避開諂媚的奸佞小人。

中國

權術,在中國史上政治界必備,也可以稱之為「為人之道」、「馭下之道」、「迎上之道」。

中國的權術觀主要以法家代表。法家分“法”(商鞅)、“術”(申不害)、“勢”(慎到)三派,三派都有權術成分,而申不害的「術」,即完全是權術。 韓非的《韓非子》一書中,則將三派集大成,尤其韓非的權術觀點,也融合了道家思想。

韓非的權術是一種君王“潛禦群臣”的策略,分為積極之術(如「任能為官」)和消極之術(如老子「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還有故意說反話,「倒言反事」來試探臣下等)。[1]

参考资料

  1. . 2006-02-23 (中文(中国大陆)‎).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