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顺 (北魏)
李順 (?-442年),字德正,趙郡平棘縣人。北魏官員,出自趙郡李氏東祖,官至安西將軍、散騎常侍、四部尚書。李順曾多次出使北涼,並且一度受太武帝寵信,但因為多次收受賄賂而作出不實行為,太武帝在崔浩推波助瀾下將李順處死。
生平
謀功居右
李順博覽經史典籍,而且有才智和策略,在當時很有名。魏明元帝神瑞年間李順任中書博士,後轉中書侍郎。始光二年(425年)李順隨魏太武帝北征柔然,大敗柔然,就因為期間參與籌劃戰略的功勳而官拜後軍將軍,加奮威將軍,賜爵平棘縣子。始光三年(426年),太武帝西征夏國,事前曾向崔浩稱許李順於隨軍進攻柔然時的表現,並打算命李順總攝進攻夏國的先鋒部隊。崔浩家族雖然李順聯姻,但崔浩卻一直看輕李順,李順也不服氣,二人遂失嫌隙,崔浩此時就說李順不可專委,致使李順失去這次領兵的機會。不過,這次出兵直攻夏都統萬城,強遷萬多戶人回去[1][2],李順謀劃的軍功居首,遂獲拜左軍將軍。始光四年(427年),太武帝再攻夏,這次李順就獲授前將軍並領兵,他更加在夏帝赫連昌出戰迎擊時統領所部軍隊擊敗赫連昌左軍。此戰北魏攻佔了統萬城,太武帝本將城內珍寶及其他物資賞賜給李順等諸將,但李順卻辭讓,最終只拿走了數千卷書籍。班師回平城後,太武帝論功行賞,任命李順為給事黃門侍郎,又賜了十五戶奴婢及一千匹帛布給他。李順又參與了神䴥三年(430年)滅夏的戰役,遂改任散騎常侍,加征虜將軍,進爵為平棘縣侯。後又改任四部尚書,很得太武帝寵任[3]。
出使涼州
及後北涼沮渠蒙遜遣使稱藩,太武帝在挑選使節時崔浩舉了李順擔任,太武帝遂在神䴥四年(431年)以李順兼太常,讓他到北涼授予沮渠蒙遜「假節,侍中,都督涼州西域羌戎諸軍事,太傅,行征西大將軍,涼州牧,涼王」的北魏官爵[4]。李順返魏後改任使持節、都督秦雍梁益四州諸軍事、寧西將軍、開府、長安鎮都大將,並進爵高平公。不久又受召入朝復任四部尚書,加散騎常侍[3]。
料算河西
延和元年(432年),李順再出使北涼,到後蒙遜派了中兵校郎楊定歸向李順說蒙遜年紀老邁,舊患復發,腰和腳都動不了,無法下拜使節,請待三五日後身體好轉後才和李順見面。但李順即就表示蒙遜雖然年老但仍當行臣禮,不得不見魏使。第二人李順去見蒙遜,見蒙遜箕腿而坐,也根本沒有起來下拜的意圖,李順就板起面說:「想不到這老人無禮到這地步!今天面臨覆亡仍不顧,還敢欺侮天地。魂魄都沒有了,還見來做甚麼。」然後就握節要走。蒙遜立即命楊定歸阻住李順,並辯稱李順既知他年老,且據說魏廷有不拜之詔,所以才敢不拜。李順卻以昔日稱霸的齊桓公獲周王賜祭肉時雖也得到不需下拜的詔命,但仍堅持臣節下拜接受賞賜的故事,斥責蒙遜還未有那時齊桓公的功勳就敢不拜,更恐嚇這樣可能會招來北魏向北涼發動滅國戰爭。蒙遜聞言就屈服下拜,但拜後又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表示北魏近年屢有征伐,國土開擴了不少,應該以德治民,建立治世,一味征伐終會吃敗仗。李順就表示自從太武帝登位後就一直想著平定四方,於是一直對外用兵,滅夏國,破柔然,稱美魏兵是消滅暴虐,存恤百姓,致令名聲和威望遠播四海,更言「自本以來,用兵之美,未有今日之盛」魏軍鎮服荒民如同天兵到來彰顯有德者及懲罰犯惡者,根本不是恃力而為。又指聖明君王用兵一方自有另一方者怨恨,作為天子者也是無可奈何。蒙遜就乘機表達對北魏威嚇的不滿:「如果你的話是真的,那麼涼州人民都會盼望魏軍遠道而來,為甚麼還要不分晝夜遣使警告呢?你所說的怕是虛言吧。」李順就答:「三苗人民背叛帝舜而親近暴君;有扈氏反對啓而順逆主。自古以來都是在近處加以威懾,對兇人威勢予以牽制,不獨是針對涼州人呀。」李順回國後,太武帝問及他與蒙遜的對話以及北涼國內朝政得失,李順答:「蒙遜已經控制河西地區達三十年,遇過了不少艱難,但他頗識應變,又安撫招集荒遠地區,即使偏遠人民都畏懼和順服他,故此他雖然不能為子孫作籌謀,也能保住其國至壽終。上一年他上表答應十月時送曇無讖來,但當臣去迎接時他就食言了。這就最能看到他不忠不信的行為。禮就像身體的車輿,敬就是行動的根本。沒有人無禮不敬而能夠長久享有福祿。就臣的看法,蒙遜活不過一年了。」太武帝即問蒙遜死而其子繼襲後之事,李順再說:「臣約略觀察過蒙遜諸子,發現都不是能保守一隅的才俊。但也聽聞過敦煌太守沮渠牧犍,略有才器稟性,肯定是他繼承蒙遜的了,但牧犍的能力比起他父親還很遠,這是上天將北涼送給聖明(即太武帝)。」太武帝就表示正想將軍事重心放在東方的北燕,若李順所言屬實那等三五年才滅涼也不遲。延和二年(433年),沮渠蒙遜去世,沮渠牧犍繼位,正如李順預料那樣,太武帝見此就更有信心可以在不久滅涼,並賜了李順一千匹絹布、一乘廐馬,並進號安西將軍[3]。
受賄禍身
李順先後出使涼州達十二次,太武帝一直都稱許其才能。而太武帝在李順成功預測蒙遜去世及牧犍繼位的形勢後也更寵信他,政事事無巨細都會有他的參與,這令崔浩很不滿。而崔浩接到情報說蒙遜在涼州曾多次與李順遊宴,並在期間說過很多悖逆慢的話。蒙遜為免李順將這些事都報告給太武帝知道就用金銀財寶賄賂李順,而李順也因而為蒙遜隱瞞此事。崔浩就將事情密報給太武帝,但太武帝不信。太延三年(437年),太武帝剛在上一年滅了北燕,就和剛剛出使涼州回來的李順商討滅北涼的事,並打算在這一年就出兵滅涼。李順則說人民已因多次征戰而很勞累,勸太武帝另擇他年。太武帝雖然聽從,但在兩年後的太延五年(439年)又再議論出兵北涼,當時奚斤等三十多名官員上表反對,其中爭議點是涼洲缺乏水草資源這一說法,這一點李順以自己多次出使北涼的經驗作擔保,說只有姑臧城南天梯山有積雪在春夏間融化期間會成為能供給灌溉的河流,其餘地方都只有枯石,而北涼只要在魏軍來時破壞水道就會令河道乾涸,魏軍就會缺乏水源及餵馬的草,由此力陳不宜出兵。主戰的崔浩以《漢書》對涼州的記載及漢人不會在缺乏水源的地方建城,進而質疑李順的說法,更直指李順收了人家的錢財才說謊[5]。最終太武帝還是聽從崔浩而出兵,到北涼都城姑臧城外時發現當地水草資源極其豐富,在與皇太子拓跋晃的書信更估計那裹的水草資源可供軍隊吃上數年[6],由而記恨李順說謊[3]。
太武帝滅北涼後,又探聽到之前沮渠蒙遜沒有應命將曇無讖送到平城並擅自將之殺害一事,其實李順是收了蒙遜的賄賂而任由他殺了曇無讖,這樣太武帝就更嫌忌李順了。及後太武帝命李順評定北涼群臣以賞賜爵位,李順又被涼州人徐桀揭發他收受賄款,所作出的評價並不公允。崔浩見此就在太武帝面前抨擊他不忠,太武帝遂大怒,於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將李順在平城城西處死[3]。
家庭
父
- 李系,後燕散騎侍郎、東武城令,以治理有能聞名。入魏後任平棘令,因年老而在家去世,獲贈寧朔將軍、趙郡太守、追封平棘男爵位。
妻
- 邢氏,李順獲追諡為高平宣王時也獲諡為孝妃。
兄弟
- 李脩基,李順弟,陳留太守。有子河間太守李洪鸞父秀才李羨策及高平太守李探幽[7]。
- 李惲,李脩基弟,字善祖,小家藥囊,有高名,官至中書侍郎。征涼州時戰死。
子女
參考資料
- 《魏書·李順傳》
- 《北史·卷三十三》
- 《魏書·卷九十五》:「世祖聞屈孑死,諸子相攻,關中大亂,於是西伐,乃以輕騎一萬八千濟河襲昌。時冬至之日,昌方宴饗,王師大中山至到,上下驚擾。車駕次於黑水,去城三十餘里,昌乃出戰。世祖馳往擊之,昌退走入城,未乃閉門,軍士乘勝入其西宮,焚其西門。夜宿城北。明日,分軍四出,略居民,殺獲數萬,生口牛馬十數萬,徙萬餘家而還。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魏主欲以中書博士棘李順總前驅之兵,訪於崔浩,浩曰:「順誠有籌略;然臣與之婚姻,深知其為人果於去就,不可專委。」帝乃止。浩與順由是有隙。⋯⋯魏主行至君子津,會天暴寒,冰合,戊寅,帥輕騎二萬濟河襲統萬。壬午,冬至,夏主方燕群臣,魏師奄至,上下驚擾。魏主軍於黑水,去城三十餘里。夏主出戰而敗,退走入城。門未及閉,內三郎豆代田帥眾乘勝入西宮,焚其西門;宮門閉,代田踰宮垣而出。魏主拜代田勇武將軍。魏軍夜宿城北,癸未,分兵四掠,殺獲數萬,得牛馬十餘萬。魏主謂諸將曰:「統萬未可得也,他年當與卿等取之。」乃徙其民萬餘家而還。
- 《魏書·李順傳》
- 《魏書.世祖紀上》:「(神䴥四年九月)癸亥,詔兼太常李順持節拜河西王沮渠蒙遜為假節、加侍中、都督涼州西域羌戎諸軍事、行征西大將軍、太傅、涼州牧、涼王。」
- 《魏書·崔浩傳》:弘農王奚斤等三十餘人皆曰:「牧犍西垂下國,雖心不純臣,宜可小息,又其地鹵斥,略無水草,大軍既到,不得久停。彼聞軍來,必完聚城守,攻則難拔,野無所掠。」於是尚書古弼、李順之徒皆曰:「自溫圉河以西,至於涼州,地純枯石,了無水草,不見流川。又言姑臧城南,天梯山上冬有積雪,深一丈餘,至春夏消液,下流成川,引以灌溉。彼聞軍至,決此渠口,水不通流,引致渴乏。去城百里之內,赤地無草,又不任久停軍馬。斤等議是也。」世祖乃命浩以其前言與斤共相難抑。諸人不復餘言,唯曰「彼無水草」。浩曰:「《漢書·地理志》稱『涼州之畜,為天下饒。』若無水草,何以畜牧?又漢人為居,終不於無水草之地築城郭、立郡縣也。又雪之消液,纔不斂塵,何得通渠引漕,溉灌數百萬頃乎?此言大詆誣於人矣。」李順等復曰:「耳聞不如目見,吾曹目見,何可共辨!」浩曰:「汝曹受人金錢,欲為之辭,謂我目不見便可欺也!」
- 《魏書·卷四下》:初,世祖之伐河西也,李順等咸言姑臧無水草,不可行師。恭宗有疑色。及車駕至姑臧,乃詔恭宗曰:「姑臧城東西門外涌泉合於城北,其大如河。自餘溝流入澤中,其間乃無燥地。澤草茂盛,可供大軍數年。人之多言,亦可惡也。故有此敕,以釋汝疑。」
-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上》
-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