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仁 (革命家)
生平
早年經歷
杨守仁是湖南省长沙县高桥镇白石园人。15岁上学。1897年,杨守仁中举人,1898年,他中进士,分发广西知县,但未赴任。此后,他入湖南时务学堂,和梁启超、唐才常、谭嗣同等人提倡变法,推动湖南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避居乡里几个月。[1]
中年經歷
1902年,湖南官紳開始選派公費生東渡,並將留日血費生之貧苦者亦悉化為公費。[2]:8是年春,他留学日本,入宏文学院,後考入早稻田大学。黄兴、楊度等既至東京,時與日本師友接觸,問學研討之餘,深感救國之道,必先有理論,而後有事實,有學術而後有政治;尤須破除過去定於一尊之學風,始能盡除保守濡滯之積習;而介紹東西洋自由之學說,尤為開啟新機運之前提[2]:9。1902年10月,因之相與集議创刊《游学译编》[2]:9。
1903年,沙俄向清朝提出7項要求,企圖侵佔中國東北地區,此舉觸及日本,東京《朝日新聞》首先刊載,留日學生遂於神田錦輝館召開學生大會[3]:21。4月29日,留日學生決定組織義勇隊抗俄以為國民倡導[2]:16。據統計,各省留學生到會者500餘人,通過成立拒俄義勇隊,推陸軍士官學校藍天蔚為隊長,成員有黃興、楊守仁、陳天華等,日日操練,意欲隨時開赴前線[3]:21。當中,尤以青年會成員最為積極,他們大都參加「拒俄義勇隊」,130人表示願赴戰場者,50人留東京辦事者,有女留學生願擔任看護[3]:21-22。留學生正欲改名學生軍,在清朝壓力下,日本政府勒令解散[3]:22。5月10日,留日學生惟有在學生軍集會上,議決改名為「军国民教育会」,以便跟進事態發展[4]:257-273[5]。其精神則不變,且公推代表二人回國,請袁世凱主戰[2]:16。北京大學堂及上海教育界均覆電贊成,並紛紛集會,擴大宣傳力量[2]:16。是年6月初,黃興自日本回國,在湖南、湖北醞釀新行動[2]:17。6月21日,清朝命令嚴厲緝拿倡言革命之學生,意圖以高壓手段鎮壓風潮,然而大勢所趨已不可遏阻,留日學生各種刊物均廢光緒年號,直書黃帝紀元[2]:17。其间,楊守仁加入兴中会[1]。
是年夏天,楊守仁復署名“湖南之湖南人”,刊行《新湖南》一小冊,遍告湖南中等社會,以恥舊湖南人之甘為奴者[2]:14。受歐榘甲主張廣東獨立的《新廣東》鼓舞,大力主張湖南獨立。楊守仁慷慨激昂[6]:14,因之大力提倡開闢新局面,組織獨立之機關,規劃獨立之地方自治;而欲達此破壞及建設之目的,則組織黨會,固其大前提[7]:14。黃興至長沙應聘明德學堂主講席,課餘則秘密進行革命活動[8]:1-2。
黃興、楊守仁留日時即主張暗殺清廷大吏,奪取要府以為革命手段,嘗研究爆炸物10餘種[2]:20。1904年夏,黃興回到湖南,楊守仁即偕兩位同志由日本攜帶炸藥至北京,約張繼由湖南、何海樵由上海前來,設機關於天津,圖謀炸死慈禧太后於紫禁城內城宮殿及颐和园以震動天下人耳目,然潛居京城數月,無隙可乘,乃失意南歸。其间,他因为研制炸药而受伤,一只眼睛失明。同年秋,黄兴、刘揆一、宋教仁等人策划在长沙起义。得知華興會在湖南起義計劃,楊乃留在上海,與章行嚴等密設愛國協會,以為接濟,並結合留日各省同,遙為聲援[2]:20。杨和蔡元培、杭辛斋等加以配合。后来起义事泄,他改名“杨守仁”,流亡日本[1]。后来他回到长沙,与黄兴和宋教仁一道。至11月,遂於長沙創立華興會[2]:18。
1906年,他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他到上海,和于右任等人等创办《神州日报》,并任总主笔,任职80天,以“寒灰”为笔名发表了社论和时评。不久,《神州日报》因火灾而暂停出版。此后,他到欧洲,并于1909年入苏格兰爱伯汀大学学习英语。其间,他会见了流亡伦敦的孙中山,并建议孙中山在欧洲设通讯社,获得孙的赞同。此后,他作为中国同盟会驻英国联络员,不断为《民主报》、《中兴日报》投稿,并且秘密购买炸药运回中国,提供给革命党[1]。
身后
其遗体被英国渔民打捞上岸,杨昌济等人闻讯后也迅速赶到了其遇难处。经过同家属商量,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利物浦的安菲尔德公墓。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为杨守仁、陈天华、吴樾、熊成基、郑先声、杨卓林等六位烈士建立了六烈士祠。[1]
參見
参考资料
- . 长沙晚报. [2009-05-22].
- 吳相湘. 新版.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85-09-15日.
- 梁操雅、羅天佑. .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2011-01-20.
- 張玉法. . 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2.
- . 刊〈紀事〉,《蘇報》1903年第二期. 1903.
- 吳相湘. 新版.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85-09-15.
痛論:「湖南之公敵在官場巨紳……未來之湖南,猶樹也,溉之以頑官劣紳劬民瘁士之血而後生長焉。」
- 吳相湘. 新版.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85-09-15.
此篇據日本高材世雄所論,而增其言:「今世立國於地球之上,不能無以黨會為基礎,不能無以黨會為基礎也。且夫以黨人各占其會黨之一部份,則會黨立;以會黨各占湖南之一部份,則湖南立。……吾自為之,他人亦自為之者,可與他人合為之,亦可與他人分而為之……必使各分省自任一部之位置,各分省發見其獨立之親和力……」
- 劉揆一. . 台北. 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