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島弧
地理位置
東亞島弧在地理上是地球上綿延最長的一串火山島嶼,自北而南包括下列島嶼:[1]
形成原因是因為歐亞板塊及太平洋板塊的碰撞所致。[1]由於位處兩塊板塊之間,因此東亞島弧也是全球主要的地震帶之一,分佈了許多火山與火山群。[2]
戰略意義
二戰結束以後,冷戰初期東、西對抗形成,美國為在西太平洋圍堵共產主義擴張,以大量的軍援、美援建立起強大的反共主義連防,而其中又以台灣島戰略地位最為重要。台灣位於東亞島弧與第一島鏈中樞,且正處於長江口、珠江口的「中央位置」,距福建最近僅130公里,中間穿隔戰略地位同樣重要的台灣海峽,雙方武力對峙數十年,被称為西太平洋上「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反共最前哨」、「亞洲與世界的民主燈塔」。
另外,位於東海東側進入太平洋中心位置的琉球群島也有著相當重要的地理及戰略位置。此地曾為琉球國,其在15、16世紀進入國力的鼎盛期,以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著稱,號稱「萬國津梁」。冷戰結束後至今,美軍在琉球群島的沖繩本島仍擁有普天間飛行場及嘉手納空軍基地等數個航空基地。
20世纪的島弧
1960年代爆發越戰,美軍在越南戰場上傷亡严重,蘇聯的威脅與日俱增。為擺脫曠日費時的越戰泥淖,美國開始改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提出「權力平衡」理論,聯中以制蘇。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展開破冰之旅,目的在於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協助,迅速結束戰爭,並全力防堵蘇聯的勢力,這時美國的思維是打破過去東亞島弧的牽制,將共產主義的防堵線移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與蘇聯之間綿長的領土交界線。中美建交後,「圍堵」政策遂告一段落,而台灣的戰略地位隨之式微,國際地位亦一落千丈。
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與之相比其地位大不如前,象徵冷戰的正式結束。美國贏得了冷戰,又在波斯灣戰爭得到了空前的勝利,美國成為冷戰後世界唯一的霸權。
但19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開始改革開放,1990年代壯大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由大陸逐步走向海洋,中國的海岸線綿長,共12300英里,擁有約7100多個島嶼,潛藏著豐富的海洋資源,海洋戰略亦極為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權論急於邁向太平洋,勢必與美、日兩國發生严重衝突,而台灣的地理位置又被賦予新的戰略價值,美國官員又開始倡導新世紀的「围堵政策」。
參看
- 島弧
- 島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