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自動車道

松山自動車道日语: Matsuyama jidōshadō */?)是從愛媛縣四國中央市宇和島市高速公路高速自動車國道)。略稱為松山道(,MATSUYAMA EXPWY)。目前正確的終點仍然尚未確定。

高速自動車國道
一般國道快速道路(A')

E11 / E56 松山自動車道
總長度 182.9km
興建年份 1985年 - 2015年
起點 四國中央市川之江系統交流道
主要連接道路 請參考內文
主要途經城市 新居濱市西條市東溫市
松山市伊予市大洲市
西予市
終點 宇和島市宇和島北交流道

高速公路路線編號在川之江系統交流道 - 松山交流道間與德島自動車道德島系統交流道(建設中) - 鳴門系統交流道間)、高松自動車道共同編為 E11、松山交流道 - 宇和島北交流道間(包含大洲道路)與宇和島道路津島道路中村宿毛道路窪川佐賀道路高知自動車道四萬十町中央交流道 - 高知交流道間,包含須崎道路)共同編為 E56[1]

此外,大洲交流道 - 大洲北只交流道間為大洲道路,屬於松山自動車道之並行一般國道快速道路

法定路線名部分,川之江系統交流道 - 大洲交流道間與德島自動車道合稱為四國縱貫自動車道,大洲北只交流道 - 宇和島北交流道間與高松自動車道高知自動車道合稱為四國橫斷自動車道

交流道

  • 巴士站(BS)欄位中,○表示運用中、◆表示為休止中的設施。無標記者未設置。
交流道編號 設施名 連接路線名 高松西
km
BS 備考 所在地
E11 高松自動車道 高松方向
6 川之江系統交流道 E32 高知自動車道 56.9 四國中央市
- 上分停車區 - 59.0
7 三島川之江交流道 国道11号川之江三島繞道 60.1
8 土居交流道 縣道13号壬生川新居濱野田線
国道11号
71.1
- 入野停車區 - 75.0
9 新居濱交流道 縣道47号新居濱別子山線 84.4 新居濱市
10 伊予西条交流道 国道11号 93.3 西條市
- 石鎚山服務區 - 106.8 併設石鎚山公速公路綠洲
11 伊予小松系統交流道
伊予小松交流道
E76 今治小松自動車道
国道11号
108.7
- 櫻三里停車區 - 126.1 東溫市
12 川内交流道 国道11号
国道494号
130.1
- 東溫智慧型交流道 準備段階調査[2]
13 松山交流道 国道33号松山外環狀道路 142.1 松山市
- 伊予灘服務區 - 145.7 伊予市
14 伊予交流道 国道56号 152.0
- 中山智慧型交流道 市道日尾野引坂線 159.8 預計2019年度啟用[3]
川之江系統交流道方向
- 内子停車區 - 172.0 内子町
15 内子五十崎交流道 国道56号 176.0
- 大洲收費站 - 182.3 大洲市
16 大洲交流道 国道56号 183.8 川之江方向出入口
17 大洲北交流道 184.7 宇和島北方面出入口
18 大洲冨士交流道 国道197号 186.6
19 大洲肱南交流道 縣道44号大洲野村線 188.8
20 大洲南交流道 国道56号
国道197号
189.7 川之江方相出入口
21 大洲北只交流道 国道197号 190.4 宇和島北方向出入口
- 大洲收費站 - 193.1
22 西予宇和交流道 縣道29号宇和野村線 206.1 西予市
23 三間交流道 縣道31号宇和三間線 217.0 宇和島市
宇和島北交流道 国道56号 222.4 岩松方向出入口
E56 宇和島道路 津島方向
  • 交流道編號、里程碑皆從高松自動車道高松西交流道連續計算。
  • 目前有與地域高規格道路 大洲・八幡濱自動車道在大洲北只交流道連接的計畫(但該處為現道強化當面活用区間)。
  • 伊予交流道 - 内子停車區間目前正在進行中山智慧型交流道的建設計畫[4][5]。預計2019年度啟用[3]

歷史

  • 1985年3月27日:三島川之江交流道 - 土居交流道間通車(四國第一條高速供路)。
  • 1987年12月16日:川之江系統交流道 - 三島川之江交流道間通車,與高松自動車道連接。
  • 1989年2月27日:大洲交流道以西基本計畫決定
  • 1991年3月28日:土居交流道 - 伊予西條交流道間通車。
  • 1991年3月:国道56号大洲道路 大洲南交流道 - 大洲富士交流道間通車。
  • 1992年1月30日:川之江系統交流道通車,與高知自動車道連接。
  • 1993年3月:国道56号大洲道路 大洲富士交流道 - 大洲北交流道間通車。
  • 1994年11月16日:伊予西條交流道 - 川内交流道間通車。
  • 1996年12月27日:大洲北只交流道 - 宇和島北交流道間整備計畫決定
  • 1997年2月26日:川内交流道 - 伊予交流道間通車。
  • 1999年7月31日:伊予小松交流道改建為系統交流道,與今治小松自動車道連接。
  • 2000年7月28日:伊予交流道 - 大洲交流道間通車,自此四國縱貫自動車道全線通車
  • 2002年3月29日:国道56号大洲道路 大洲北交流道 - 大洲交流道間開通。
  • 2003年3月27日:伊予西條交流道 - 伊予小松交流道間4車道化。
  • 2003年10月10日:伊予小松交流道 - 川内交流道間4車道化。
  • 2004年3月6日:川内交流道 - 松山交流道間4車道化,自此伊予西條交流道 - 松山交流道間全線4車線化。
  • 2004年3月27日:内子停車區啟用。
  • 2004年4月17日:大洲北只交流道 - 西予宇和交流道間通車,同時間国道56号大洲道路(大洲北只交流道 - 大洲南交流道間)通車。
  • 2006年3月27日:国道56号大洲道路 大洲南交流道 - 大洲北交流道間4車道化。
  • 2012年3月10日:西予宇和交流道 - 宇和島北交流道間通車。
  • 2016年11月:国道56号大洲道路 大洲南交流道 - 大洲北交流道間的道路標誌新增交流道編號[6]

路線狀況

道路管理者

  • NEXCO西日本四國支社
    • 香川高速公路事務所:川之江系統交流道 - 三島川之江交流道
    • 愛媛高速公路事務所:川之江系統交流道 - 大洲交流道、大洲北只交流道 - 西予宇和交流道
  • 國土交通省四國地方整備局
    • 大洲河川國道事務所 大洲國道出張所:大洲交流道 - 大洲北只交流道
    • 大洲河川國道事務所 宇和島國道出張所:西予宇和交流道 - 宇和島北交流道

高速公路廣播

  • 入野(入野停車區 - 新居濱交流道)

交通量

区間平成17年(2005年)度平成22年(2010年)度平成27年(2015年)度
川之江系統交流道 - 三島川之江交流道18,78521,11922,078
三島川之江交流道 - 土居交流道18,91420,83721,611
土居交流道 - 新居濱交流道18,15320,29120,940
新居濱交流道 - 伊予西條交流道16,90819,07519,778
伊予西條交流道 - 伊予小松系統交流道17,42819,78420,440
伊予小松系統交流道 - 川内交流道17,72020,97821,738
川内交流道 - 松山交流道13,34516,29816,921
松山交流道 - 伊予交流道07,59014,03909,331
伊予交流道 - 内子五十崎交流道09,65518,33611,730
内子五十崎交流道 - 大洲交流道08,26917,65010,188
大洲交流道 - 大洲北交流道05,65911,32607,907
大洲北交流道 - 大洲冨士交流道15,05723,48710,802
大洲冨士交流道 - 大洲肱南交流道15,05710,40922,660
大洲肱南交流道 - 大洲南交流道15,05721,99520,821
大洲南交流道 - 大洲北只交流道03,31707,82206,405
大洲北只交流道 - 西予宇和交流道04,18509,60906,344
西予宇和交流道 - 三間交流道調査當時尚未通車12,304
三間交流道 - 宇和島北交流道12,587

(出典:「平成22年度道路交通調查」・「平成27年度全国道路・街路交通情勢調査」(自国土交通省網頁摘取資料作成)

  • 平成22年度的調査期間中,松山交流道以西的收費路段全線實施高速公路免費化社會實驗。

地理

通過自治體

連接高速公路

道路位置關係

四國縱貫自動車道
德島自動車道 - 高知自動車道 - 松山自動車道
四國橫斷自動車道
阿南 - 德島 - 德島自動車道 - 高松自動車道 -※高松東道路 - 高松自動車道 - 高知自動車道 - ※須崎道路 - 高知自動車道 - ※窪川佐賀道路 - (基本計畫區間) - ※中村宿毛道路 - (預定區間) - ※津島道路 - ※宇和島道路 - 松山自動車道 - ※大洲道路

※為高速自動車國道並行一般國道快速道路

參考

  1. . 国土交通省. [2017年2月26日].
  2. (PDF). 国土交通省道路局. 2016-05-27 [2017-01-08].
  3. . 西日本高速道路株式会社. [2017-09-18].
  4. (PDF). 伊予市. 2016-02-21 [2017-09-18].
  5. . 愛媛新聞. 2014-07-01 [2017-09-18].
  6. (pdf). 国土交通省四国地方整備局大洲河川国道事務所. 2016-10-26 [2016-11-23].

    相關項目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松山自動車道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