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奇宏

林奇宏1961年),臺灣細胞生物學研究學者、醫師。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士,美國耶魯大學生物學博士,曾擔任國立陽明大學微生物暨免疫學教授[1]、國立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教授、國立交通大學臺聯大系統副校長[2]、國立交通大學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曾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2010-2014)、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2014-2018)、國立陽明大學國際事務處主任、國立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微生物科所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教研部主任等職務,在中華民國110年(2021年)2月1日上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預計推動「智慧醫療」,培育開創性人才,強調產學共創、公私協力。

生平

1961年出生於台灣省新竹市,1967-69年就讀新竹師範附小,1969-71年就讀高雄新興國小,1971-73年就讀桃園國小。

1973-76年就讀桃園私立振聲高級中學,1976-79年就讀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1979-86年就讀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系。服役於空軍,擔任醫官。1989年考取公費留學,於美國耶魯大學生物系攻讀博士學位。

在學生時代喜歡繪畫、攝影,熱愛電影,曾任建中校刊編輯;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林奇宏參與研發活細胞顯微鏡技術,研究細胞運動機轉,於1994年畢業時獲得耶魯大學傑出論文獎。

2021年1月10日當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首任校長[3]

職業生涯

林奇宏於1995年回國任職國立陽明醫學院(1996年改制國立陽明大學)微生物暨免疫學所[4],在生命科學院院長徐明達老師支持下,設置陽明大學第一台共軛焦顯微鏡。林奇宏參與當年「榮陽團隊」第4號染色體的定序[5],展開其實驗室的基因體學研究,擔任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研究員;其後,以其顯微鏡學專長,將觸角延伸至奈米科學領域,擔任國家實驗研究院奈米元件實驗室研究員。

林奇宏於2003年完成教授升等,除任教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外,亦為解剖所、臨床醫學研究所、傳統醫學研究所、食品安全及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所等所的合聘教授。林奇宏是2002年設立的生醫光電研究所創所教授之一,並於該所合聘迄今[6]

於2005年擔任國立陽明大學研發處儀器中心主任,2010年接任國立陽明大學國際事務處國際長[7]。2006年起兼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教學研究部主任[8],開始推動北市聯醫共同實驗室,設立公共衛生資料庫,以提升該院教學研究的量能。

2010年,林奇宏由郝龍斌市長延攬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擔任局長,在副市長邱文祥督導下,陸續推動多項公衛e化政策,包括在當時食安風暴下,推動全市學校午餐的食材登錄[9];創建智能健康照護模式(台北卡)[10],以推廣自我健康照護,參與「世界設計之都」計畫[11];推動預防醫學,辦理全市新生兒免費聽力篩檢及國小學童第一大臼齒窩溝封填專案[12](兩方案之後為國民健康署採用並推廣為全國方案)及學童高度近視減度專案等。

2014年12月完成台北市衛生局長任期後,立即為朱立倫市長延攬至新北市衛生局擔任局長,推動稽查系統e化與行政管理智能化;與消防局合作,連結全市之醫療救難體系,推動「把握黃金3小時 – 腦中風靜脈溶栓與動脈取栓專案」[13],大幅提升新北市的腦中風溶栓取栓率;啟動「新北動健康」[14],強調透過營養與運動減低肌少症與衰弱的風險;專案積極將復健概念與行動融入長期照護中,以減少及降低失能為政策目標;以新穎醫療資訊系統推動衛生所與醫院連結,落實分級醫療。2015年6月於新北市八里發生的八仙塵暴意外事件,林奇宏負責統籌緊急救護、急性醫療及長達三年的重建復健工作[15]

2018年12月完成新北市衛生局長任期後,歸建國立陽明大學,參與國立交通大學的BioICT 計畫,推動智慧醫療相關工作;2019年11月完成位於國立交通大學交大博愛校區賢齊館的醫療場域模擬設施 (Simulation Facility for Healthcare)[16],協助電子醫材的臨床驗證與法規認證。自2019年4月起,擔任籌設國立交通大學博愛校區「醫療財團法人憶卿醫院」之執行長。

2010年2月獲聘國立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講座教授,並擔任交大之台聯大系統副校長與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同時擔任國立陽明大學合聘教授。

研究領域

林奇宏研究領域有顯微鏡學、細胞生物學、癌症生物學、生醫光電學、基因體學等。

獲獎事蹟

  • CELLebration, Video publication by Sinaur Associates, Inc.(1994年)
  • 耶魯大學John R. Nicholas 傑出論文獎 (1995年)
  • 第16屆Biomedical Conference 特邀講座(2000年)
  •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徐千田癌症研究傑出獎(2002年)[17]
  • 行政院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04年)[18][19]
  •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優良教師獎(2007年)[20]
  • 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 (2009年)[21][22]
  • 國立陽明大學第十屆傑出校友(2013年)[23]
  • 行政院功績獎章(2019年)[24]

重要政策

推動新生兒聽力篩檢

2009年,有鑑於文獻實證新生兒聽力缺損需及早診斷,時任北市聯醫教研部主任的林奇宏向郝龍斌市長及時任衛生局長的邱文祥提議,配合聽障奧運,實施台北市全面免費新生兒聽力篩檢政策;獲得台北市政府支持後,林奇宏與蕭廣仁教授聯手規畫推動,這項政策於2012年於全台實施。 [25]。而國民健康署於2012年轉為全面性篩檢[26]

全台首創幼兒免費施打公費13 價肺炎鏈球菌疫苗

自2012年1月2日起推動設籍台北市且領有兒童醫療補助證「滿 1 歲至未滿 5 歲幼兒 13 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接種計畫」[27];自2014年1月1日起配合國家將 1-5 歲幼兒肺炎鏈球菌納入常規疫苗接種政策受惠幼兒[28]

推動食品安全履歷計畫,首創學校營養午餐食材登錄

為有效掌握食品原材料的供應來源及流向,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率先建置食材登錄系統於2013年9月9日正式上線,,建置「臺北市食材登錄平台」,提供查詢臺北市學校之午餐食材資料,追溯食材來源,強化食品源頭管理,2014年4月平台全面升級為市府層級,分為「學校」、「夜市」及「賣場與連鎖店」3 大專區,已完成新增「飲冰品專區」、「伴手禮專區」,提供民眾透明化的食品安全資訊。 [29]。而教育部國教署於2020年建立「校園食材登錄平台」以強化食材來源資訊透明度[30]

積極推動公共場所設置AED,並鼓勵民間捐贈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率先於2013年配合緊急醫療救護法之修訂,推動高密度、高風險之公共場所設置 AED,首推臺北捷運站、纜車站、市議會及溫泉小巴等處設置 AED。林局長除積極爭取預算購置 AED 外,亦持續呼籲社會各界以 AED 做為公益捐贈選項,獲松山慈祐宮、富邦集團、新光集團及熱心市民等響應慨贈。[31]

減度防齲,全台首創提供免費專業視力檢查及窩溝封填服務

2013年由教育局和衛生局共同推動「臺北市學童健康起步計畫」之減度防齲專案,於2013年暑假起首創全面補助國小1 年級升 2 年級學童每半年 1 次專業視力檢查,2014年度服務對象擴大為 2、 3 年級學童。齲齒防治方面,2013年結合台北市牙醫師公會,開放牙醫師入幼兒園,塗氟率上升。另自2013年9月起提供國小 1 年級學童第一大臼齒窩溝封填防齲服務。因臺北市推動窩溝封填專案成效卓越,衛生福利部於2014年9月響應推動至全台國小 1 年級學童。[32]。2014年國民健康署跟進,全面推動小一學童臼齒窩溝封填[33]

臺北悠活村

2012年起衛生局與社會局、文化局、產發局和會展基金會合作,在花博公園設置「台北悠活村」,包含合宜輔具中心、悠活體驗館、悠活資源館和照護管理中心4個館,,為有需要輔具的長者提供輔具諮詢、試用、租借等服務。[34]

創建智能健康照護模式(台北卡)

2013年台北市衛生局推出二代健康卡,融合多項市政服務功能的臺北卡正式發行,一卡在手就可以把各種社會福利、捷運公車、小額消費通通掌握。[35]

參與「世界設計之都」計畫

2012年起台北市由衛生局及文化局開始啟動世界設計之都系列計畫,以「Adaptive City:Design in Motion」(不斷提昇的城市:設計實現市民生活願景)作為申辦主軸,強調以人為本(Design is People)的精神與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的概念,號召各領域的設計師、專業人士、市民,共同投入設計改善生活、共創宜居城市的集體合作模式。[36]

把握黃金3小時 – 腦中風靜脈溶栓與動脈取栓專案。

2017年新北市政府啟動「腦中風緊急醫療處置照護網2.0版」,由消防局以就近、適當之原則,將發病時間在3小時內,以及3到6小時的病人送到合適的醫院施打血栓溶解劑或取栓,增加復原機會。[37]

參考文獻

  1. . 國立陽明大學. [2020-11-03].
  2. . www.nctu.edu.tw. [2021-02-02].
  3. . 中央通訊社.
  4. Investigator團隊. . INVESTIATOR. [2021-02-02].
  5. JANE. . GENE ONLINE. [2021-01-14].
  6. . 國立陽明大學生醫光電研究所. [2020-11-06].
  7. . NewTalk新聞. [2021-01-14].
  8. 林相美; 胡清暉. . 自由時報. [2021-01-14].
  9. 郭庚儒. . 健康醫療網. [2020-11-09].
  10. Central News Agency. . 臺灣英文新聞. [2021-01-14].
  11. 范詩敏. . 新網新聞網. [2021-01-14].
  12. 黃秀麗. . 自立晚報. [2020-11-09].
  13. 賴筱桐. . 自由時報. [2021-01-14].
  14. 吳貞瑩. . 元氣網. [2021-01-14].
  15. Hsu Ma; Kwang-Yi Tung; Shu-Ling Tsai; David L. Neil; Yun-Yi Lin; Hung-Tsang Yen; Kao-Li Lin; Yi-Ting Cheng; Shu-ChenKao; Mei-Na Lin; Niann-Tzyy Dai; Cherng-Kang Perng; Tyng-Guey Wang; Hao-Chih Tai; Li-Ru Chen; Yung-Chang Tuan; Chi-Hung Lin. . ScienceDirect. September 2020, 46 (6): 1444-1457 [2020-12-10].
  16. . 智慧醫療推動中心. [2020-12-10].
  17. .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 [2020-11-03].
  18. . 科技部. [2020-11-06].
  19. . 國立陽明大學. [2020-11-03].
  20. (PDF). 國立陽明大學. [2020-11-03].
  21. . 行政院. [2020-11-06].
  22. . 國立陽明大學. [2020-11-03].
  23. . 國立陽明大學. [2020-11-03].
  24. . 新北市政府. [2020-12-10].
  25. 黃秀麗. . 奇摩新聞. [2020-11-09].
  26. . 國民健康署. [2020-11-09].
  27. uho新聞部. . uho優活健康網. [2020-12-10].
  28. . 衛生福利部. [2020-12-10].
  29. 郭庚儒. . 健康醫療網. [2020-11-09].
  30. 崔至雲. . ET today新聞雲. [2020-11-09].
  31. 黃秀麗. . Yahoo!新聞. [2020-12-10].
  32. 黃秀麗. . 自立晚報. [2020-11-09].
  33. . 國民健康署. [2020-11-09].
  34. . 台灣英文新聞. [2021-01-26].
  35. 段楚禎. . 卡優新聞網. [2020-12-10].
  36. . 數位時代. [2020-12-10].
  37. 林麒瑋. . 元氣網. [2020-12-10].

相關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