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紀年

民國紀年,又稱中華民國曆,是中華民國的國家纪年方式,由中華民國政府規範頒布,表記時稱作中華民國×××年,簡稱民國×××年民×××等。這種紀年方式以西元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為元年,與西元紀年相差1911年;置閏則同格里曆。今年(西元2021年)為民國110年。依照民國紀年制定之历法,又稱國曆。目前主要使用於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統治的臺澎金馬。

一幅在民國元年(1912年)發行的「中華民國元年月份牌」月曆

概要

清朝宣統三年八月十九(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旨在推翻清朝帝制。湖北軍政府的文告和各省響應的宣言不使用年號,而使用黃帝紀元;但革命黨人討論成立共和政府時,認爲黃帝紀年也不合民主共和的宗旨。宣統三年十一月初十(1911年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舉行臨時大總統選舉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正式就職,通電各省,頒訂國號為中華民國,不再使用帝制的年號,以黃帝紀元4609年十一月十三(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并改用公曆。民國紀年的起始年份,與北朝鮮主體紀年日本大正天皇在位期間(1912年1926年)的年號「大正」一致,即中華民國的「民國××年」,同時是北朝鮮「主體××年」和日本「大正××年」(日本大正年號於1912年1926年使用)。這是因為中華民國元年、北朝鮮的創建者金日成的出生年份、以及日本大正天皇的登基年份均為1912年的緣故。

現行法律中,並未強制規定使用民國紀年,僅有中華民國內政部民政司的禮制行政科製作國民曆,以方便民眾查詢曆法之用;相關法律中也僅有《公文程式條例》的第六條規定中華民國政府公文必須註記國曆日期。2006年,當時執政的陳水扁政府曾提議廢除民國紀年、全面改採公元紀年,但最後不了了之。

各地使用

中華民國自由地區(臺灣、澎湖、金門、馬祖)

自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至1945年期間,臺灣與澎湖為日本領土,因此不使用民國紀年,而是與日本本土一樣採用天皇年號。1945年中華民國統治臺灣後才開始採用民國紀年。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加,尤其是1990年代以來,民間轉為民國紀年和西元紀年並用。但中華民國政府各機關,各式官方文書和中國國民黨均採用民國紀元來紀年。近年來臺灣有部分人士及團體不使用民國紀年,而只使用公元紀年,例如民主進步黨的黨證、文宣及公文乃至於網站。[1]

目前臺灣民間對民國紀年的使用情況依其認同立場或習慣而不一致。以報紙為例,原自中華民國治臺以來均採用民國紀年來表記日期,但持臺灣主體性立場的《自由時報》於2005年9月6日起轉用公元紀年,立場偏向泛藍的《聯合報》、《中國時報》及軍系報紙《青年日報》維持使用民國紀年[2],《蘋果日報》與《臺灣時報》則在紙本刊頭同時標示公元、民國與農曆3種紀年[3],內頁均採用公元紀年。臺灣媒體文章常見的「○年級」或「○年級生」,則是對民國紀年某年代出生者的統稱,例如民國50年代(約同西元1960年代)出生為「五年級」、民國60年代(約同西元1970年代)出生為「六年級」等。

此外,二戰後,日本投降撤離台灣,中華民國政府為了提升台灣人的中国民族主义意識,對過去凡是用到日本年號的物品或文獻一律修改成民國紀年(如臺中一中建校紀念碑碑文上的大正三年修改為民國三年、碧潭吊橋橋頭的完工日期標記由昭和十二年修改為民國二十五年),2011年宜蘭縣政府教育處長陳登欽批評此舉對歷史教育或研究造成困擾,認為日治期間臺灣與民國並無關聯[4]。目前新出版的歷史書籍或古蹟解說,或有直接使用日本年號,或在日本年號後附上民國及公元紀年,又或僅採公元紀年以迴避意識形態爭議。

香港

香港英治時期起官方一直採用西元紀年。

1997年7月香港主權交接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前,部分反共中文報章(例如《星島日報》、《東方日報》、《快報》)的日期,會印有西元、民國紀年(例如:已停刊的《工商日報》、《華僑日報》、中英1997年香港回归前途问题談判前的《明報》)及華夏曆法並列,而曾由《星島》、《華僑》、《工商》三大報社所主導,已倒閉的佳藝電視,新聞報導時也一度採用民國紀年,但香港主權移交後,除民間使用以外均取消。

中國大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南京市的一幅廣告,其中「民國1947年」,應該是「民國時期的民國36年,公元1947年」。或者改成「(公元)1947年始於民國」
使用民国纪年的人民币

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的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使用民國紀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的决定。[5]

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華民國政府統治絕大部分的中國疆域後,在其有效統治之領土改用公元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對於1912年1月1日1949年9月30日的中華民國時期歷史敘述時,也只提公元紀年。但學術著作仍可使用民國紀年至民國38年(1949年)9月30日,因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認為中華民國已經於該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日)結束。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時,四川西康雲南貴州湖北湖南廣西廣東海南浙江福建等地區仍由中華民國政府控制,因此仍使用民國紀年。

1950年3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西昌5月1日,中國共產黨攻克海南島全境,1951年將西藏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统治。

1955年2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放棄大陳列島,實行大陳島撤退,至此,大陸地區(除金門、馬祖)已經基本停用民國紀年。

于1948年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中,票面正面采用了中华民国纪年方式。由于第二套人民币直到1955年3月才开始发行,在此之前一直沿用带有民国纪年的钞票。[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也有一些地方文书继续沿用民国纪年的。[7][8]

新加坡

1917年3月8日新加坡的叻報,上頭印有民國紀元。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新加坡的華文報紙上頭的日期為民國紀年。現今只有公元紀年。

標準寫法

根據《中華民國國家標準》中的CNS 7648《資料元及交換格式–資訊交換–日期及時間的表示法》(與ISO 8601類似),紀年可用西元,也可冠以大寫「R.O.C.」字母(簡寫)後用民國紀元。例如,西元2013年(中華民國102年)1月1日可寫作「2013-01-01」或「R.O.C.102-01-01」。

紀年對照

民國後

公元紀年減去1911即為民國紀年。

干支紀年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
民國紀年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
日本紀年明治45年
大正元年
2年3年4年5年6年7年8年9年大正10年
公元紀年1912191319141915191619171918191919201921
干支紀年壬戌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
民國紀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
日本紀年大正11年12年13年14年大正15年
昭和元年
2年3年4年5年昭和6年
公元紀年1922192319241925192619271928192919301931
干支紀年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
民國紀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年
日本紀年昭和7年8年9年10年11年12年13年14年15年昭和16年
公元紀年1932193319341935193619371938193919401941
干支紀年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
民國紀年三十一年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三十四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十七年三十八年三十九年四十年
日本紀年昭和17年18年19年20年21年22年23年24年25年昭和26年
公元紀年1942194319441945194619471948194919501951
干支紀年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
民國紀年四十一年四十二年四十三年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四十六年四十七年四十八年四十九年五十年
日本紀年昭和27年28年29年30年31年32年33年34年35年昭和36年
公元紀年1952195319541955195619571958195919601961
干支紀年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
民國紀年五十一年五十二年五十三年五十四年五十五年五十六年五十七年五十八年五十九年六十年
日本紀年昭和37年38年39年40年41年42年43年44年45年昭和46年
公元紀年1962196319641965196619671968196919701971
干支紀年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
民國紀年六十一年六十二年六十三年六十四年六十五年六十六年六十七年六十八年六十九年七十年
日本紀年昭和47年48年49年50年51年52年53年54年55年昭和56年
公元紀年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9801981
干支紀年壬戌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
民國紀年七十一年七十二年七十三年七十四年七十五年七十六年七十七年七十八年七十九年八十年
日本紀年昭和57年58年59年60年61年62年63年昭和64年
平成元年
2年平成3年
公元紀年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
干支紀年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
民國紀年八十一年八十二年八十三年八十四年八十五年八十六年八十七年八十八年八十九年九十年
日本紀年平成4年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11年12年平成13年
公元紀年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
干支紀年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
民國紀年九十一年九十二年九十三年九十四年九十五年九十六年九十七年九十八年九十九年一百年
日本紀年平成14年15年16年17年18年19年20年21年22年平成23年
公元紀年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干支紀年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
民國紀年一〇一年一〇二年一〇三年一〇四年一〇五年一〇六年一〇七年一〇八年一〇九年一一〇年
日本紀年平成24年25年26年27年28年29年30年平成31年
令和元年
2年令和3年
公元紀年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
干支紀年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
民國紀年一一一年一一二年一一三年一一四年一一五年一一六年一一七年一一八年一一九年一二〇年
日本紀年令和4年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11年12年令和13年
公元紀年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20302031

民國前

民國前的紀年以負數形式加上1912即為公元紀年。

民國紀年前一年前二年前三年前四年前五年前六年前七年前八年前九年前十年
清朝紀年宣統32光緒34333231302928
干支紀年辛亥庚戌己酉戊申丁未丙午乙巳甲辰癸卯壬寅
日本紀年明治44434241403938373635
公元紀年1911191019091908190719061905190419031902
民國紀年前十一年前十二年前十三年前十四年前十五年前十六年前十七年前十八年前十九年前二十年
清朝紀年光緒27262524232221201918
干支紀年辛丑庚子己亥戊戌丁酉丙申乙未甲午癸巳壬辰
日本紀年明治34333231302928272625
公元紀年1901190018991898189718961895189418931892
民國紀年前二十一年前二十二年前二十三年前二十四年前二十五年前二十六年前二十七年前二十八年前二十九年前三十年
清朝紀年光緒171615141312111098
干支紀年辛卯庚寅己丑戊子丁亥丙戌乙酉甲申癸未壬午
日本紀年明治24232221201918171615
公元紀年1891189018891888188718861885188418831882
民國紀年 前三十一年 前三十二年 前三十三年 前三十四年 前三十五年 前三十六年 前三十七年 前三十八年 前三十九年 前四十年
清朝紀年 光緒7 6 5 4 3 2 同治13 12 11
干支紀年 辛巳 庚辰 己卯 戊寅 丁丑 丙子 乙亥 甲戌 癸酉 壬申
日本紀年 明治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公元紀年 1881 1880 1879 1878 1877 1876 1875 1874 1873 1872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之紀年

使用民國紀年所衍生的問題

参考文献

  1. . [2018-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5).
  2. 《青年日報》同時也使用農曆紀年
  3. 每日報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臺灣時報》
  4. . 自由時報. 2011-07-23 [2017-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3) (中文(台灣)‎).
  5.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6. . 青岛新闻网.
  7. . 扬州晚报. 2009-02-10.
  8. . 河南商报. 2007-06-25.

參見

先前的紀年體系
年號紀年
1912年1949年,共38年
中國歷史紀年體系-中國大陸
後繼的紀年體系
公元紀年
先前的紀年體系
年號紀年
1945年-,共75年
台灣歷史紀年體系-台灣
後繼的紀年體系
使用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