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士丁尼大瘟疫

查士丁尼大瘟疫(英语:Plague of Justinian)是公元541至542年發生在拜占庭帝国的一場大瘟疫,是第一次鼠疫大流行的开端,也是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1][2][3][4]。當時包括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內多地受到影響。关于是次瘟疫的具體疾病,最广为接受的說法是鼠疫[2]

描绘查士丁尼大瘟疫的绘画

大瘟疫分為五次爆发:公元541-544、557-558、572-574、590及599。其中第一次爆发导致了帝國1/3總人口病死,人口數由约4000万下降到2600万,單是首都君士坦丁堡就已病死了40%居民。547-548年輪到牲畜爆發瘟疫,畜牧业受到致命打击。

查士丁尼大瘟疫中,据估計使全世界有2500万-1亿人病死[3][5],於541年至700年间的欧洲人口因此减少约50%,同時亦可能為阿拉伯人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於地中海南岸征服大片土地的原因之一。

参见

参考资料

  1. . 科学网. [2020-12-07].
  2. . 凤凰网. [2020-12-07].
  3. Ishaan Tharoor. . 《时代杂志》(Time). 2010-10-26. ISSN 0040-781X (美国英语).
  4. .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2020-12-06] (英语).
  5.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2020-12-0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