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
黑死病(英語:)是人類歷史上極嚴重的瘟疫之一,是第二次鼠疫大流行的开端[1][2]。一般認為,该病起源於亞洲,一說起源於中亞[3], 一说起源於喜馬拉雅山區[4],一说起源于黑海城市卡法,約在14世纪40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而「黑死病」之名是當時歐洲的稱呼。這場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7500萬-2亿人死亡,是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5][6][7][8][9];根據估計,瘟疫爆发期间的中世紀歐洲約有佔人口總数30%-60%的人死於黑死病[10]。
黑死病剛開始被當時的作家稱作「Great Mortality」,瘟疫爆發之後,又有了「黑死病」之名。一般認為這個名稱是取自其中一個顯著的症狀,稱作「acral necrosis」,患者的皮膚會因為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實際上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11]。黑死病對歐洲人口造成嚴重影響,改變歐洲的社會結構,動搖當時支配歐洲的羅馬天主教會的地位,並因此使得一些少數族群受到迫害,例如猶太人、穆斯林、外國人、乞丐以及病患者。生存與否的不確定性,使得人們產生「活在當下」的一種情緒,如同薄伽丘在《十日談》之中所描繪的一般。
对于黑死病是鼠疫之说,在歷史紀錄對於黑死病的特徵紀錄中,有一些關於“淋巴腺腫”的描述,與19世紀起源於清朝云南地区的淋巴腺鼠疫相似(第三次鼠疫大流行)[12][13],這使得科學家與歷史學家相信自14世紀開始的黑死病,與鼠疫相同,皆是由一種稱為鼠疫桿菌的細菌所造成。這些細菌是寄生於跳蚤身上,並藉由黑鼠(Rattus rattus)等動物來傳播。也有研究认为病源可能來自亞洲的小沙鼠[14]。第二次鼠疫大流行時,9座城市中有7座透過人類身上衣物的跳蚤與頭蝨傳播[15]。不過由於其他疾病也有可能產生淋巴腺腫,因此也有人提出其他不同的觀點[16][17]。
第二次鼠疫大流行期间,黑死病之后,同樣的疾病多次侵襲歐洲等地,造成的死亡情形與嚴重程度各不相同,主要疫情包括1629-1631年的意大利鼠疫、1647-1652年的塞维利亚大鼠疫、1656-1658年的那不勒斯鼠疫、1665-1666年的倫敦大瘟疫、1720-1722年的馬賽大瘟疫、1772-1773年的波斯鼠疫等等。關於這些疾病的異同仍有爭議,但是其致命型態似乎於18世紀消失於歐洲。与此同时,中国明朝末期1633年-1644年也发生了“明末大鼠疫”,而19世纪中期云南地区则爆发了第三次鼠疫大流行,世界范围内有超过1000万人死亡[12][13]。目前普遍認為黑死病的病原体可能已经灭绝[18]。
原因
鼠疫病理
目前解释黑死病成因的主要理论是鼠疫论。鼠疫杆菌是1894年由巴斯德研究所(Pasteur Institute)的法國醫生和細菌學家亞歷山大·耶爾辛在香港鼠疫大流行時發現的,當時传染至印度的瘟疫病因。腺鼠疫(Bubonic plague)與敗血性鼠疫(septicaemic plague)會經由與跳蚤的直接接觸而傳染,其中最主要的一類跳蚤是鼠類身上的印度鼠蚤。許多細菌生活在這些跳蚤的身體中,阻塞跳蚤的胃部並使其變得飢餓。由於無法得到飽足導致跳蚤不斷地叮咬宿主。在叮咬與進食的期間,跳蚤胃裡的細菌便經由血液流動到開放的傷口中,使得細菌散佈到新的宿主身上。此外被感染的跳蚤最後會死於飢餓。然而中世紀時代的黑死病真實菌種與成因已經不可考。[20]
人類的肺炎性鼠疫(pneumonic plague)有不同的傳染方式。這類鼠疫是經由血液或肺部受到感染者所咳出的唾液來散佈,而這些部位的感染,可能是始於淋巴腺類型鼠疫。以空氣為傳播方式的細菌,可能被附近的人吸入,造成肺部與喉嚨的直接感染,而不需經過淋巴腺。
鼠疫桿菌生活在泥土中,以皮外寄生(ectoparasites)的方式生存於齧齒類與人類身上。Michel Drancourt將這些細菌的生態整理出散佈模型[21]。對於草原土撥鼠所做的動物鼠疫(epizootic plague)觀察顯示,被細菌感染的動物屍體,可能比跳蚤更適合用來解釋疾病的傳染方式[22]。
關於歐洲地區鼠疫的出現、散佈與消失有一種假設:帶有跳蚤並受到感染的齧齒類,能夠將疾病傳給不同物種。最早因貿易活動而經由黑鼠(Rattus rattus)自亞洲傳入歐洲;但是到了歐洲之後,又經由褐鼠(Rattus norvegicus)進行更進一步的擴散。棕色的老鼠似乎沒有傳染性的功能,也沒有能力將跳蚤病傳染至人類身上而將其致死。老鼠的生態學中有很多錯綜複雜的事物,例如:老鼠的儲液囊竟能和人類的互相影響。所以說起間接性的傳染,或者非跳蚤的傳染病,儲液囊就能分析出病毒的暴發與散播,而導致幾個世紀的鼠疫。
其他理論
根據历史学家巴尼·斯隆(Barney Sloane)的说法,黑死病的致病源頭並非一般所認為的鼠疫耶尔森氏菌(Yersinia pestis),他舉出幾個例子以支持他的說法[23][24]:
- 老鼠也会感染淋巴腺鼠疫而亡,但他表示从14世纪的历史资料上看,并未发现有大量的鼠类骸骨存在。
- 據流行病學統計,腺鼠疫的感染個案應隨著冬季來臨逐漸減少,這是由於老鼠及跳蚤对寒冷的气候较为敏感,數量呈现季节性减少。不過研究表明在公元1348年的英國,黑死病传播速度在冬天大幅加快,顯示黑死病的致病源並非一般所認為的鼠疫桿菌,而是一種未知的致病源。(註:冬天傳播更快、可能是人的接觸增加所致。無需再由鼠傳播。所以上述立論難成立)
命名
中世纪的人们称14世纪的灾难为“大瘟疫”。[25]丹麦的年鉴第一次用“黑色的”来描述这一事件,不只是因为患者晚期的皮肤会因皮下出血变黑,更确切的是指此事件给人带来灰暗可怕的黑色恐怖阴霾。[26]
鳥嘴医生
“鳥嘴医生”是黑死病肆虐時期,歐洲各地專門醫治患者的醫師。他們會戴著具有防傳染功能的鳥喙狀面具來治療病患,因此被稱為“鳥嘴医生”。這些瘟疫醫師往往沒受過多少醫學訓練,也缺乏臨床診斷能力;然而由於當時歐洲人手奇缺,因此這些醫生是各個城鎮相當珍貴的資產。
“鳥嘴醫生”身穿長袍,會使用一種木製的拐杖碰觸病人治病。也用於鞭打病人以赦免他們的罪,因為當時的人們相信罹患黑死病是不受上帝庇祐的惡人,而唯有透過鞭笞,病人才能從上天的懲罰中獲得救贖。[27][28]
图片资源
- 肢端壞疽瘟疫者右手。黑壞疽是瘟疫的表現之一故科學家推斷黑死病是鼠疫。
- 1348年佛羅倫斯的瘟疫繪圖。
- 黑死病受害者,法國馬提格斯的萬人塚。
- 圖爾奈市民埋葬瘟疫受害者。
- 死亡之舞或骷髏之舞,受到黑死病的啟發,普遍出現在中世紀晚期的繪畫主題。
參考文獻
- Spyrou, Maria A.; Keller, Marcel; Tukhbatova, Rezeda I.; Scheib, Christiana L.; Nelson, Elizabeth A.; Andrades Valtueña, Aida; Neumann, Gunnar U.; Walker, Don; Alterauge, Amelie. .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10-02, 10 (1): 4470. ISSN 2041-1723. doi:10.1038/s41467-019-12154-0 (英语).
- . jmvh.org. [2021-01-13].
- Stephanie Haensch. . PLoS Pathog. 2010, 6 (10): 1 [2020-03-19]. doi:10.1371/journal.ppat.10011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6). 已忽略文本“coauth” (帮助);
|pages=
和|page=
只需其一 (帮助) - Brian Ward . . 蔡士瑩/譯. 貓頭鷹出版社. 2005. ISBN 9867415566.
- . 联合国. 2020-04-01 [2020-12-07] (中文).
- . 路透社(Reuters). 2008-01-29 [2020-12-31] (英语).
-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020-12-07] (英语).
- . 科学网. [2020-11-16].
- .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2020-12-06] (英语).
- Lizzie Wade. . 《科学》(Science | AAAS). 2020-05-14 [2020-12-07] (英语).
- Stéphane Barry and Norbert Gualde, "The Biggest Epidemics of History"(La plus grande épidémie de l'histoire, in L'Histoire n°310, June 2006, pp.38 (article from pp.38 to 49, the whole issue is dedicated to the Black Plague, pp.38-60)
- 赵欣.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20-12-15] (中文).
- Josh Sanburn. . 《时代周刊》(Time). 2010-10-26. ISSN 0040-781X (美国英语).
- Boris V. Schmid, Ulf Büntgen, W. Ryan Easterday, Christian Ginzler, Lars Walløe, Barbara Bramanti, and Nils Chr. Stenseth "Climate-driven introduction of the Black Death and successive plague reintroductions into Europe" PNAS 2015 ;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February 23, 2015, doi:10.1073/pnas.14128871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TechNews 科技新報. [2018-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中文(台灣)).
- . [2007-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24).
- Cohn, Samuel K. Jr. . A Hodder Arnold. 2003: 336. ISBN 978-0-340-70646-6.
- Schuenemann, V. J.; Bos, K., DeWitte, S., Schmedes, S., Jamieson, J., Mittnik, A., Forrest, S., Coombes, B. K., Wood, J. W., Earn, D. J. D., White, W., Krause, J., Poinar, H. N.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08-29. doi:10.1073/pnas.1105107108.
- . Avma.org. [3 Nov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6).
- Richard Wunderli (1992). Peasant Fires: The Drummer of Niklashause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52 ISBN 978-0-253-36725-9
- Drancourt,, M.; Houhamdi, L; Raoult, D. .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Lancet.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6).
- Webb,, Colleen T.; Christopher P. Brooks, Kenneth L. Gage, and Michael F. Antolin. apples 请检查
|url=
值 (帮助) (pdf). Infectious Diseas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April 7, 2006 [2006-12-12]. - (英文)Barney Sloane. The Black Death in London. London: The History Press Ltd. ISBN 978-0-7524-2829-1..
- (英文)英國每日郵報(Mail Online):Black Death backtrack: Don't blame the rats, the plague was 'spread by PEOP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By CLAIRE BATES and LUKE SALKELD, ISSUED: 18 August 2011
- a b c d e f J. M. Bennett and C. W. Hollister, Medieval Europe: A Short History(New York: McGraw-Hill, 2006), p. 326.
- S. Barry and N. Gualde, "The Biggest Epidemic of History"(La plus grande épidémie de l'histoire), L'Histoire n°310,(2006), p. 38.
- Pommerville, p. 9
- O'Donnell, p.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