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權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京兆府华原县(治所在今陕西省耀縣)人,唐朝官员,大書法家。柳公權是顏真卿的後繼者,但惟懸瘦筆法,自成一格;後世以「顏柳」並稱,成為歷代書法楷模,有“顏筋柳骨”之說。他的作品有玄秘塔碑、神策軍碑。


生平
在二十九岁时,柳公权进士狀元。秘书省校书郎为起家官。李听在夏州,征召他为掌书记。唐穆宗即位,柳公权奏事。他的書法受到穆宗青睐,穆宗说:“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封河東郡公,累官至太子少師,人稱「柳諫議」,死於任上。
作品特色

柳公權的書法在其生前即負盛名。当时公卿大臣家碑板,不得柳公权手笔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1],民間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說法。他的書法結體遒勁,而且字字嚴謹,一絲不茍。在字的特色上,初学王羲之,後師顏真卿,以瘦勁著稱,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以行書和楷書最為精妙。也由於他作品獨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權的書法有「柳體」之稱,唐穆宗嘗問柳公權用筆之法,公權答:「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穆宗為之動容。唐文宗曾对柳公权书法,感叹道:“钟王(鍾繇、王羲之)复生,无以加焉![1]”
宋代朱长文《墨池编》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舊唐書》講:“公權初學王書,遍閱近代書法,體勢勁媚,自成一家。當時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權手書者,人以為不孝。外夷入貢,皆別署貨幣,曰此購柳書。”
柳公權的楷書布局務求嚴謹,講究稜角,轉折時筆鋒瘦但線條十分剛硬,大有斬釘截鐵之態勢。此外,柳體楷書在「橫畫」的粗細輕重變化頗為強烈,如長橫畫之中間線條輕細,但尾端收筆則需重按、短橫畫的運筆則採粗短厚實,十分講究線條的變化與筆鋒應用。「平捺」中起筆「一波四過折」的書寫法也是柳體的特色。(含「平捺」的字即「辵部」字,如「道」、「遠」或「逵」等)[2]:31、86-87
注释
-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五》公权,字诚恳……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侍书中禁……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板,不得公权手笔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上都西明寺《金刚经碑》备有钟、王、欧、虞、褚、陆之体,尤为得意。文宗夏日与学士联句……乃令公权题于殿壁,字方圆五寸,帝视之,叹曰:“钟、王复生,无以加焉!”
- 陳, 忠建. . 台北市: 雄獅美術. 2012. ISBN 9789574741298 (中文(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