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肅 (唐朝)

梁肅752年-793年12月23日),字敬之[1],一字寬中安定郡(今甘肅涇川)人。唐代官员散文家

生平

籍贯为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泾川县东北)。父輩移居函关(今河南新安县东)[2]。九歲時遭逢安史之乱,舉家迁赴江南[3]大历四年己酉(769年)守父丧,師從李華獨孤及崔元翰稱他“立德玩詞以為文”[4]建中元年(780年)赴長安应举,登文辞清丽科,授太子校书郎贞元五年(789年),召为监察御史崔恭認為梁肅的文章是“儒林之綱紀”[5]權德輿謂梁肅為人“篤厚誠明”。與王仲舒杨顼裴枢为忘形之契。[6]

梁肃篤信天台宗廣德二年(764年)定居常州,為湛然弟子[7]。《宋高僧傳》卷六《唐台州國清寺湛然傳》載:“其朝達得其道者唯梁肅學士。”又與皎然[8]元浩[9]靈沼[10]釋去諠[11]釋法禺[12]等高僧交遊。贞元九年(793年),在万年县永康里逝世,享年四十一岁。第二年春正月,葬於京师之南小赵村之原[13]。作品多佚,《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梁肃集》20卷。《全唐文》存其文6卷。

诏赠礼部郎中,赙以布帛。次年正月二十八日,葬於京师之南小赵村之原。其去世时,子梁徽之、梁宏之都未到弱冠之年,都曾学文。幼子未取名,小字振振。梁肃遗孀京兆韦氏。

注釋

  1. 唐诗纪事·卷二五》谓“字钦之”
  2. 梁肅《过旧园赋》序:“新安东南十数里,故居在焉。”
  3. 《过旧园赋》序:“余行年十八岁当上元辛丑,盗入洛阳,三河间大涂炭。因窜身东下,旅于吴越,转徙厄难之中者,垂二十年。”
  4. 崔元翰《右補闕翰林學士梁君墓誌》,《全唐文》卷五二三、《文苑美华·卷九四四》。
  5. 《唐右補闕梁肅文集序》,《全唐文》卷四八○
  6. 《旧唐书》卷190下《王仲舒传》:“王仲舒、杨顼、梁肃、裴枢为忘形之契。”《新唐书》卷161《王仲舒传》:“少客江南,与梁肃、杨凭游。”
  7. 梁肅《維摩經略疏序》(《全唐文》卷五一八)
  8. 《宋高僧傳》卷二十九《唐湖州杼山皎然傳》:“晝生常韋應物盧幼平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肅、崔子向薛逢 … … 與之交結,必高吟樂道。道其同者,則然始定交哉。”
  9. 梁肅《送沙門鑒虛上人歸越序》(《全唐文》卷五一八):“東南高僧有普門、元浩,予甚深之友也。”;陳諫《心印銘序》(《全唐文》卷六八四、《唐文粹·卷六一》):“安定梁肅字敬之,學止觀法門於沙門元浩。”
  10. 梁肅《送靈沼上人遊壽陽序》(《全唐文》卷五一八):“上人形就而心和,行獨而志潔,辱與僕游,殆三十年矣。初用文合,晚以道交。……今年春,予有幽憂之疾,謁長桑氏於東南,上人以無住為樂,將邁乎壽陽。相待形骸之外,相忘江湖之上。比夫世間重事者,不同日矣。”
  11. 梁肅《游雲門寺詩序》(《全唐文》卷五一八):“ … … 先會一日,沙門釋去諠命我友,相與探玉笥,上會稽,然後泝若耶,過鳳林而南,意欲脫人世之羈鞅,窮林泉之遐奧。 … … 遂至於雲門。”
  12. 《常州建安寺止觀院記》(《全唐文》卷五一九)
  13. 《全唐文》卷523 崔元翰《右补阙翰林学士梁君墓志》:“(贞元)九年冬十有一月旬有六日,寝疾于万年之永康里,享年四十有一。”

參考書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