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善寺

樂善寺
基本資訊
所在地 臺灣桃園市龜山區樂善樂善街206巷72號
創建年份 道光十七年(1837年)
主神 觀音菩薩

樂善寺,是位於臺灣桃園市龜山區樂善的觀音寺

建立

此寺前身為大坪頂大眾廟,道光二年(1822年)由先民蔡延源發起整修[1]

道光十七年(1837年),首任廟祝鄧日暖迎請安溪縣的一尊觀音菩薩坐鎮,更名「樂善寺」[1]。為感念先賢張克隆、蔡延源及開山廟祝鄧日暖三人,因此寺方供奉其祿位[1]。寺方也祭祀玉皇大帝[2]

廟地

牌樓

1904年日本所繪的坪頂地圖就在水尾地區表明為墓區,廟稱為「水尾廟」[3]。戰後時期寺址曾為龜山鄉樂善村水尾4號[4],後為樂善街206巷72號[5]。寺方一度繳不出稅金,導致所擁有的墓地遭鄉公所接收代管,代管5年後,該寺支付稅金取回了三分之二的墓區自營,另三分之一的墓地仍由公所代管,稱為「樂善公墓」[6]。但因地界不明,兩方墓地混用,導致蒙受很大損失的寺方曾想收回3公頃的墳地[7][8]。1995年11月15日,龜山鄉長曾忠義宣告,已由住都局報請內政部,將35公頃的樂善公墓變為商業區,納入林口新市鎮開發[6]

過去交通不便,影響樂善、牛角坡地區居民和信眾、香客進香。後廟方出面洽購私有地,再無償撥交鄉公所開路,興建取為「樂善寺路」的聯外道路,2007年10月29日完工通車。鄉公所特別邀請百歲人瑞吳陳桂、陳阿枝步行。[9]

桃園國際機場捷運規劃時,寺方2土地被徵收作為桃園機場捷運A7站[1]。該捷運站後取名為「體育大學站[10]

參考

  1. 曾增勳. . 《聯合報》. 2011-10-24 (中文(台灣)‎).
  2. 曾增勳. . 《聯合報》. 2012-10-16 (中文(台灣)‎).
  3. 薛光輝. . 《中國時報》. 2002-03-29 (中文(台灣)‎).
  4. . 《中國時報》. 2004-03-26 (中文(台灣)‎).
  5. . 《經濟日報》. 2014-07-21 (中文(台灣)‎).
  6. 范清宏. . 《中國時報》. 1995-11-16 (中文(台灣)‎).
  7. 范清宏. . 《中國時報》. 1997-01-04 (中文(台灣)‎).
  8. 范清宏. . 《中國時報》. 1997-04-01 (中文(台灣)‎).
  9. 曾增勳. . 《聯合報》. 2007-10-30 (中文(台灣)‎).
  10. 葉思含. . 《自由時報》. 2018-06-09 [2018-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4) (中文(台灣)‎).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樂善寺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