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歐語

標準歐語(Standard Average European,簡稱SAE)是班傑明·李·沃夫(Benjamin Whorf)提出的一個在語言聯盟意義上將一些現代的歐洲印歐語系語言給劃歸成一群的概念。其較為核心的成員有羅曼語族的語言和西日耳曼語支的語言等,也就是那些文学语言在中世紀時受到拉丁語較廣泛影響者;而北日耳曼语支的語言和東歐語言(像斯拉夫語族的語言和波罗的语族的語言等)則較傾向是其外圍的成員。

根據沃夫的看法,語言具有不同文法系統的人,在感知和看待外在世界時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這就是所謂的薩丕爾-沃夫假說[1]儘管這假說很大一部份不為語言學家所接受,但「標準歐語」做為有著許多相關特性的語言群的想法卻保留了下來。

国际语(Interlingua)的開發參與者之一的亞歷山大‧高多(Alexander Gode)將「標準歐語性」列為此語言的特徵之一。 用做國際語的基礎之一的那些羅曼語族語言、日耳曼語族語言和斯拉夫語族的語言是常被包含在標準歐語語言聯盟內的語言之一。比龍(Piron)認為世界語的單詞大多來自羅曼語族的語言,尤其有許多是來自法語的,且世界語亦有日耳曼語族語言和斯拉夫語族語言的成份。 但比龍並未將世界語視為是標準歐語之一。

標準歐語語言聯盟

根據馬汀‧哈斯波爾瑪斯(Martin Haspelmath,2001)的看法,具標準歐語性的語言構成一個語言聯盟,它們有以下的特性,這些特性有時又稱為「歐語通性」(euroversals),其英語稱呼是參照普世語言通則(linguistic universal)英語中的稱呼而來的。[2]該些通性如下所示:

  1. 定冠詞和不定冠詞的使用,如英語的a和the即為其例。
  2. 置於名詞後、並使用具詞形變化且回應頭詞的關係代名詞,如英語的who和whose等即為其例。
  3. 一個迂迴的(periphrastic)、藉用助動詞和動詞被動形分詞來構造完成時的做法,如英語的I have said(意即「我說了」)即為其例。
  4. 在標明事件經驗者(experiencer)方面,使用一般化謂語(generalizing predicates)的傾向存在,也就是說,事件經驗者能以主格等表面上的主語來標明,像英語能夠以I like music取代Music pleases me的做法即為一例。
  5. 藉由動詞被動形分詞和類似繫動詞的不及物動詞來構造被動形的做法,如英語的I am known即為其例。
  6. 在「起始-致使動詞對」(inchoative-causative pairs)中,反致使動詞(anticausative verb)有一定的顯著性,像英語的The snow melts和The flame melts the ice這一對範例中,該動詞的不及物形派生自及物形。
  7. 與格標明所有者的傾向。像德語的Die Mutter wusch dem Kind die Haare(意即「那母親洗那小孩的頭髮」)即為一例,此處的dem Kind為與格。
  8. 動詞否定可以否定性的不定代詞來標明,像英語的Nobody listened(意即「沒有人聽」)中的Nobody即為一例。
  9. 藉由特定質詞來比較不等的事物,像英語的bigger than an elephant(意即「比大象還大」)中的than即為一例。
  10. 基於副詞性─關係句的同等結構,如法語的grand comme un élephant即為一例。
  11. 有必須與代詞一起使用的主詞人稱一致後綴,也就是說,動詞根據主詞的人稱與數做變化,但即使在去掉主詞人稱代詞也不會造成歧義的狀況下,主詞人稱代詞還是有可能不會省略,此僅見於某些語言,像德語、法語和芬蘭語口語等當中,而芬蘭語的mä oon(意即「我是」)和sä oot(意即「你是」)等即為其例。[3][4]
  12. 強調代詞(intensifiers)和返身代詞的區別,像德語的強調代詞selbst對返身代詞sich的關係就是一例。

除了上述這些在歐洲以外的地區不常見的特點外,哈斯波爾瑪斯氏(2001)尚舉出了以下幾個歐洲語言的特點(這些特點亦可見於歐洲以外的語言):

  1. 以動詞置首的方式來構造是非問句。
  2. 形容詞對比較級的詞形變化,像英語的bigger即為一例。
  3. 連接詞的「A、B和C」的結構
  4. 伴隨格工具格的合一,像英語的with my friends(意即「與我的朋友」)和with a knife(意即「用一把刀」)即為一例。
  5. 「第二」和「二」間的異幹互補,像英語的second(意即「第二」)對two(意即「二」)即為一例。
  6. 不區別可分領屬(alienable possession,像例如車子、房子、金子等各種的財產)和不可分領屬(inalienable possession,像例如身體部位)。
  7. 第一人稱眾數沒有排除形(exclusive)和包含形(inclusive)的區別,即第一人稱眾數沒有「我們但不包括你們」和「我們與你們」這樣的區別。
  8. 沒有具功能的疊詞
  9. 透過語調和語序來表明話題(topic)與焦點(focus)。
  10. 主詞─動詞─受詞(SVO)的基本語序。
  11. 只有一種動名詞(gerund)的形式
  12. 特定的「不X也不Y」的形式,像英語的「neither X nor Y」即其一例。
  13. 片語性副詞(phrasal adverb)的存在,像英語的already、still和not yet等皆為其例。
  14. 完成形取代過去形的傾向。

此外標準歐語尚可能有以下幾個哈斯波爾瑪斯氏未提及的特點:

  • 缺乏軟顎音小舌音的音位對立
  • 清濁音間的區別。
  • 可在詞首出現的、「塞音+響音」形式的複輔音。
  • 只有肺部氣流輔音(pulmonic consonant)
  • 在母音高度方面至少有三個等級,其最小的母音集合大略包含了i、e、a、o、u這五個母音。
  • 缺乏邊(lateral)擦音和邊塞擦音。
  • 詞綴以後綴為主。
  • 在形態學上趨向為中等綜合屈折語。
  • 使用主賓格語言配列。

西歐語言顯現出來的標準歐語特徵,多於北歐和東歐的語言,而德語荷蘭語法語奥克语和北部義大利語是該語言聯盟的核心成員。多數具標準歐語特徵的語言都是印歐語系的語言,但不是所有印歐語系的語言都具有標準歐語的特徵,像海島凱爾特語支的凱爾特語言、亞美尼亞語印度-伊朗语族的語言等皆非標準歐語語言聯盟的一員。

具標準歐語特性語言的語言聯盟可能是自欧洲民族大迁徙開始、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時繼續、至今仍依舊持續的語言接觸的後果。標準歐語的特性,繼承自原始印歐語特性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目前所重構的原始印歐語缺乏多數標準歐語的特徵。

參見

  • 歐洲語言

腳註

  1. Benjamin Lee Whorf, "The relation of habitual thought and behavior to language 存檔,存档日期2012-04-26.", written 1939 and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Leslie Spier, ed., Language,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essays in memory of Edward Sapir, 1941; reprinted in Language, Thought, and Reality, p. 138.
  2. "Workshop on Linguistic Universals and Language Variation(UniVar)" 存檔,存档日期2012-03-22. accessed 2011-07-23
  3. http://kaino.kotus.fi/visk/sisallys.php?p=716
  4. http://www.ruf.rice.edu/~kemmer/Colloq/Colloq0708/helasvuo.html

參考文獻

  • Haspelmath, Martin. 2001. The European linguistic area: Standard Average European. Language Typology and Language Universals (Handbücher zur Sprach- und Kommunikationswissenschaft vol. 20.2). Berlin: De Gruyter, pp. 1492–1510.
  • Heine, Bernd and Kuteva, Tania. 2006. The Changing Languages of Europ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