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舉達人

檢舉達人是提供台灣警察關於其他用路人交通違規的監視器錄影(行車紀錄器)畫面民眾的稱呼[1],或協助政府舉發違規、違法民眾的稱呼[2]

緣起

檢舉達人的檢舉行為彌補了警力不足之處[1],非交通違規類的檢舉(例如檢舉環境污染及車輛排氣)可獲得政府頒發的檢舉獎金[3][4];但檢舉達人部分不合情理的舉報漸漸引起眾多被檢舉人的反彈[1][5][4]。有議員建議政府以專案小組方式參酌檢舉內容以及每地民情,並且用行政命令等手段,讓員警在執法時不會因檢舉達人的檢舉而失去彈性[1]

自2014年,有許多駕駛人會向警方提供諸如:蛇行逼車及「無故突然減速煞車」等警察不易蒐證、動態危險駕駛行為的車記錄器畫面[6]。 2014-2017年,台灣各地檢舉達人的人數及檢舉案件數量均有相當的成長。[7][8][9]。2015年,高雄市博愛路的違規停車取締案成長十倍[10],而其他地區的檢舉案件也有明顯增加。而檢舉案件的增加也影響到警方的作業。 中華民國交通部在2018年2月計劃修法,規定檢舉人需具名,提供證件以供查證,必要時還會通知檢舉人出席說明。若檢舉人不予配合,不受理其檢舉事項[11]

爭議

然而近年因行車紀錄器盛行,許多機車騎士開始會在龍頭或是安全帽上安裝行車紀錄器,以利在發生事故時得以提供影像釐清肇事責任。但有駕駛人因曾被檢舉交通違規而心生困惑,或是不滿騎士安裝行車紀錄器的目的是惡意檢舉其他用路人,因此時常發生駕駛人攔下機車騎士質問,或是試圖搶奪騎士行車紀錄器的事件發生。[12][13]

形成檢舉達人現象的原因,除了,即使違規事實明確,仍會遭到民眾合法申訴[14],使用請願權尋求民意代表[15]陳情;另外,交通違規案件對警員來說,在考核制度上無太大誘因,許多交通壅塞區的違規現象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因此部分民眾會自發性的用手機等攝錄器拍下違規逕行檢舉,但因為檢舉違規需要檢附個人資料,亦發生過員警因業務壓力,而挾怨公開民眾資料[16],甚至利用公權力勒索民眾的事情發生[17]

來源

  1.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5-09-17 [2018-02-15] (中文). 市議員林宜瑾今在議會質詢表示,「公民檢舉」本意是透過公民見義勇為、針對不法情事予以舉報,補足警力未逮之處,但極少數特定人士濫用法律模糊地帶,「奴役」基層員警作為其私人挾怨報復工具,從清晨到深夜、每隔一兩小時就檢舉,讓員警疲於奔命、也讓被騷擾的鄰里苦不堪言。
  2.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7-07-11 [2018-02-15] (中文).
  3.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5-11-09 [2018-02-15] (中文).
  4.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8-01-16 [2018-02-15] (中文).
  5.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5-07-29 [2018-02-15] (中文). 一名婦人說,當地巷弄狹窄、停車位少,只好停在自家們前,卻一口氣挨罰6000元,甚至早、中、晚各被拍一次。有居民說,當地很多人都知道檢舉達人身分,也有人親自到他家拜託「留一條生路」,對方雖口頭答應,仍繼續拍照檢舉。
  6.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4-11-18 [2018-02-15] (中文). 習慣交通違規的駕駛人得注意,你的違規行為可能已被其他看不慣的用路人蒐證。警政署統計,處罰惡意逼車及突然減速煞車新制,從今年四至十月共取締一三五件,其中有超過一半的案件,是民眾提供行車記錄器畫面,交由警方開罰。警政署交通組表示,蛇行、逼車及無故突然減速煞車等屬於動態的危險駕駛行為,警方蒐證不易。然而,近來有一些民眾會主動將車上行車記錄器錄下的影像,向警察檢舉,有助嚇阻民眾危險駕駛行為。
  7.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6-10-19 [2018-02-15] (中文).
  8.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6-12-28 [2018-02-15] (中文).
  9.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6-11-28 [2018-02-15] (中文).
  10.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5-06-23 [2018-02-15] (中文).
  11. . 蘋果日報電子報. 2018-02-13 [2018-02-16] (中文).
  12. . ETtoday新聞雲. 2018-07-15 [2018-07-15] (中文).
  13. . TVBS NEWS. 2018-06-27 [2018-06-27] (中文).
  14.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八條第二項
  15. 《中華民國憲法》第十六條
  16. . ETtoday新聞雲. 2018-08-16 [2018-08-16] (中文).
  17. . TVBS NEWS. 2018-06-06 [2018-06-06] (中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