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語言學

歷史語言學英語:),亦稱越時語言學歷時語言學()、演化語言學,是由弗迪南·德·索绪尔創立的一門研究語言變化的學科,主要研究语言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所经历的种种变化。该方法和共时语言学相对。

语言学
理论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
其他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种发展变化有时会由于时间的积累和地理上的分割而分化为不同的方言,以及不同的语言。以语言的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叫历史语言学。采用正视法(以文献考证为基础按时间顺序来叙述一种语言的历史)和回顾法(通过比较来重建一种语言)来研究问题。它所關注的主要是如下四個課題:

  • 對被觀察到的特定語言的變化進行描述和解釋。
  • 話語共同體(Speech communities)的歷史進行描述。
  • 重構語言羣的史前史,並確定她們之間的親緣關係,將她們按親疏遠近歸派到相應的語系語族語支中。(比較語言學
  • 闡述有關語言變化的成因及方式的普遍原理。

歷史

現代歷史語言學肇端於18世紀晚期,由文獻學發展而來,而傳統的文獻學是專注於鑽研古代文章典籍,以復古爲終極理想的學問。

最初的歷史語言學是比較語言學,中文習稱爲歷史比較語言學,它所關心的主要是對語言譜系的梳理和對史前(指有文字以前)語言的測擬(或稱構擬),所採用的是比照法和內部測擬。當時的焦點是對著名的印度-歐羅巴諸語(中文習稱印歐語系)的研究,而該語系中的很多語言都有著相當悠久的文字史。以此爲契機,對烏拉爾語系南島語系、美洲土著諸語羣、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等語言群落的意義深遠的研究工作也相繼展開。

然而,如今的比較語言學已降格成為歷史語言學學科業已開闢出來的廣闊領域中一個分支。現在,對印歐語系的比較研究已經被高度專門化,對所屬諸語後續演進的多項研究特別是對其中規範化現代變體的研究已經取得了成功。

初始,所有的現代語言學都是側重於歷史的,甚至連對現代方言的研究也包含了對語源攷求。直到弗迪南·德·索绪尔將語言學一分爲二,界定爲共時(synchronic)和越時(diachronic)兩大門類,該學科今天所呈現出的格局的基礎纔得以初步奠定。因越時語言現象被定義成了多個共時階段的連續,於是語言學的重心倒向了共時方面。然而今天看來,索緒爾當初的界定方法是過於理想化了。在留聲機發明之前純粹的共時語言學對任何歷史時期而言都是不可能存在的:書簡上固化了的語言總是滯後於口頭語言的發展,並且在現代出版系統通行之前,又總是很難精准地確定文獻的著作年代。社會語言學學者的研究表明,共時的語言狀態其內部也是不均勻的:年長者和年幼者話語習慣的差異暗示了語言變化的趨勢。共時多樣性理論的提出是語言學上的一大進步。

對語言生物學起源的探討也是歷史語言學範疇之內的一個課題,一個一直被擱置的課題,因為大多數的語言學家都認為那實在是太過遙遠了,遙遠到甚至虛無飄渺,很難想像單靠著比照法,能從連綆短汲深都不足以形容的那點實在有限的歷史文獻中找到甚麼有價值的線索。其他一些技術,比如大宗語彙比較(Mass lexical comparison)似乎有可能成為克服比較語言學極限的解決之道,不過多數語學家都對它的可靠性持懷疑態度。

有很多個對種族的(特別是史前時期的)群集和遷徙的猜想都建立在歷史語言學發現的基礎之上。不過,通過將語言史與考古和遺傳學的實證相互參照,人們發現,以語言作為種族確認的依據有時候並不可靠。

主要內容

語系

語言親屬關係的假設: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信息,思想的基本工具。这是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最主要的区别之一,虽然,初期的语言可能与其它动物的发生交流和肢体语言有相似之处,但是,最关键的人类语言应该是能够在相当范围内进行复杂事物,行为的表达,从而使群居于某个群体内或地域内的族群,产生和形成共同认可,共同使用的原始语言。这就是语言亲属关系的基础。人类之所以能够产生众多的语言体系,就是由其远古时期相对独立封闭的群居团体经济生活方式所决定的。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生活生存区域的扩展,有了对于外界群体的接触,才有可能有不同语言的交流和融合。在原始血亲制度下的原始社会,语言就是族属类别的最好区分方式。当人类由血亲氏族过渡到族外婚阶段,语言依然是判定其民族属性的最关键依据之一。因为,只有在共同血亲亲缘关系维系下的族群,才是同一语言使用者,即使有其他族属人加入,也属于被同化或融合的范畴。何况这种现象只是在奴隶制阶级社会建立后,发生对外战争后,大量产生战俘奴隶之后,才有了少量非亲属关系族群的介入。然而,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一旦人们在共同的地域和生产方式下生存下来,通婚,混血就是不可避免的行为,从而,又建立了新的血缘关系,成为这个民族的语言亲属关系。所以,不管今天人类语言发生多么大的变化和相互融合,只要按照遗传学,考古学及生物学的依据,判定人类种属的发源地语言历史,按照可掌握的语言历史线索顺序排序,就可以以其亲缘关系远近,分离时间早晚,判断出语言相互关联的信息,解决语言系统的构成。同时,过去建立在历史学和文献学、考古学基础上的语言学体系,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遗传学、生物学等学科的进步,也会纠正其谬误。例如:印欧语言体系之说,已经随着DNA技术的验证,亚洲人种的来源就在亚洲的西伯利亚地区,推翻了过去传统的北欧雅利安人与亚洲人结合所生成的印欧族属的问题,彻底揭穿了雅利安高贵血统论的谎言。既然,这种亲缘学说不成立,那么,印欧语系之说不也就值得怀疑和纠正吗?

形態變化、語音對應和語言親屬關係的確定:语言不仅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变化,更重要的是随着人类生产生活区域的扩大,包括新的经济生产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化。这个变化除去本族属语言对新事物,新环境,新的社会活动等事物行为的重新认识,命名,描述而产生大量新词汇,从而使语言词汇逐渐丰富起来。同时,随着人类族群的相互接触,交流,渗透,融合,语言也会不断接收其它语族的语言,逐渐形成另一种从祖源语言分离出去的一种新语言。但是,各种语言的发音模式或形态,应该是有很深的内在联系。例如:今定义为阿尔泰语系的语族,发音以粘着音为主,颚化现象较多。蒙古语、通古斯语、突厥语等,不仅语言相通度很高,其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人群生活地域,乃至于历史脉络都十分接近。只是由于对外接触的语言族群不同,其族属语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根据现代DNA遗传学技术,确定了其族属渊源关系,就可以利用目前所存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判定其相互族属语言的祖源,分支关系。解决了族属的亲缘关系,语音的对应,语言亲属关系的确定就会迎刃而解,成为单纯的学术技术问题。

書面材料的運用和親屬關係的考察:书面材料的运用是个十分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其中,既涉及语言的多样性,使用的族群范围,历史文献的相关语言稀缺性,古代语言文字的消亡等。所以在使用书面语言,尤其是远古、中古时期的历史资料是十分稀少,许多语言文字已经消亡,很难还原或释读。所以,借助新的科技手段,确定人类族属,尤其是人种源,起码是智人起源地,就会将人类历史也好,民族历史也罢,都会比较客观地确定下来,然后再利用仅存的历史书面资料,来寻求进一步的区分,才能发现和定义各个语言族属关系和相互的语言亲缘关系,较准确地形成可以经得起检验的语言体系。至于语言亲属关系,只要人群族属关系确定后,根据各个人群族属历史发展关联,社会形态变化经历,语言构成因素,相互包容内容等就可以进一步使用各种形式考察相互的亲属关系。

語言的分化和語系的形成

语言的分化是指同祖语言在社会发展中,异变或分离主语言体系,形成一种既包含祖语成分,也吸收其他语族语言,自成体系的语族结果。这种分化,目前的区分是以语系作为主干,以语族作为分化标志,同时用语支来表述语族中的分化。所以说,语系的形成应该指来源于同一祖语的民族人群,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进步,形成不同地域,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社会结构的同一祖语语言变异人群的语言体系。语系范围以语言亲属关系来界定,语族以使用人群范围来界定,语支以同语族人群中存在语言差异人群来界定。

漢藏語系

基本假設和四鄰,兩種不同的系屬劃分,對立的分類原則 ,傣、苗瑤兩語族的系屬關係新證

歷史比較法:

(上)客觀根據和擬測步驟

  • 歷史比較法及其客觀基礎
  • 材料的收集和選擇
  • 同源成份的確定
  • 年代順序的確定
  • 原始形式的擬測
  • 原始語
  • 歷史比較法的成效和侷限

(中)規律與例外

  • 語音的對應規律和演變規律
  • 格林律和歷史比較法的雛形
  • 格林律三組例外的解釋和歷史比較法的修正
  • 「音變律不二」和「青年語法學派的音變理論」
  • 例外

(下)空間和時間

  • 時空結合的原則和書面文獻資料的運用
  • 時間與空間在漢語音韻研究中的運用
  • 材料的欠缺對語言史研究的影響
  • 對《切韻》性質的認識與漢語史研究的理論框架
  • 《切韻》與方言的研究

(上)結構與音變

  • 語言系統的學說和音變理論的發展
  • 音系的結構
  • 雙向對立和音位演變的系列性
  • 單向對立和音位演變的特殊性
  • 發音器官發音能力的不平衡和音系中的不對稱結構
  • 對立的中和

(中)音位的鏈移和音系的演變

  • 音變(sound shift)和音移(sound draft)
  • 拉鏈和推鏈
  • 循環的變化

(下)內部擬測

  • 索緒爾
  • 空格
  • 不規則的形態教替和內部擬測
  • 內部擬測法的成效和侷限

語言的擴散:

(上)地區擴散和方言地理學

  • 語言的擴散和波浪說
  • 方言地理學的興起和它對音變規律說的衝擊
  • 等語線和方言區的劃分
  • 「每一個詞都有他自己的歷史」

(下)詞彙擴散

  • 變形派的理論弱點和詞彙擴散理論的誕生
  • 詞彙擴散理論(王士元/Wang,S.Y.)
  • 音變在詞彙中的擴散和離散式音變
  • 離散式音變中的時間層次和它的演變規律
  • 中斷的變化和音系中的不規則現象
  • 歷史上已經完成的音變的擴散解釋

(上)有序異質

  • 語言變異和「有序異質」的語言理論
  1. 同質的系統(homogeneous system)
  2. 語言變異理論拉波夫差不多是和詞彙擴散理論同時誕生的。
  3. 「有序異質」的語言理論認為,每一個言語社團所說的語言可以分為若干個子系統(subsystem),這種子系統相當於索緒爾所說的語言系統。
  4. 在語言子系統中含有變異成份(Variable)。
  • 常見控制因素有風格、年齡、階層等。
  • 「假若紐約市本地人中有任何兩個集團在社會分層的階梯上處於高低不同的地位,那麼他們在發R音上也會表現出相應的體現聲望高低的差異」
  1. 和階級、年齡、風格等社會因素一起共變的變異成份的變異也可能會在語言系統中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映。
  2. 變異成份變異規則語言有序異質理論的核心。
  • 語言變異的研究和音變理論的新進展
  1. 語音變異論:方法論高度的有序異質理論。
  2. 語言的變化首先從變異成份的變異開始,而後逐步的從這一社會人群擴散到其他的社會人群而完成演變的過程。
  3. 在語言共時狀態中存在著變異,而變異又體現了語言的變化,因而我們可以從變異中考察語言演變的具體過程。
  • 用現在的變異解釋過去的演變
  1. 語言的共時變異既然體現語言的變化,那麼我們自然有可能通過微觀的變異去研究中觀、宏觀的語言史、為歷史上已經完成的音變作出一些新的、具體的解釋(拉波夫1978)。[1]
  2. 如果對現正進行的音變進行具體的考察則可以對歷史的音變得到具體的啟示。
  3. 歷史上已經完成的變化遺留給我們的只是一些變化的結果,而變化的原始狀態我們已經無從知曉,但可以根據正在進行中音變的平行現象去推斷歷史上已經完成的音變狀況。
  4. 既然根據一致性原則可以用正在進行變化中的「現在」去解釋歷史上已經完成音變的「過去」,那自然也可以根據微觀的變異去考察語言史研究中的一些爭論不休的問題,以便做出理論性的總結。
  • 無序和有序的相互轉化與變異理論的修正
  1. 語言變異研究的價值不僅在於可以觀察到語言共時狀態中的一些細節以及它與社會因素之間的聯繫,而更重意的是在於它能為解決重大的語言理論問題開闢廣闊的前景。
  2. 說語言的演變由變異成份的變異開始,這一點是無可非議的,但是這種變異如何引起語言結構系統的變化,似還沒有進行很好的研究。實際上,變異成份的變異和音系結構的變化是有密切關係的。
  3. 拉波夫根據一致性原則用現在的變異去解釋文獻記錄上已經合併的音類的「再分化」問題是有啟示的,但他似沒有很好地考慮音變分合的多種可能性。語音的變化往往是從外地遷移來的某一社會人群開始的,就是說,它可能是外方言影響的結果。這是拉波夫一再強調的一個問題。根據一致性原則,合併的音位的再分化也可能是由這種原因引起的。江西高安的筠陽話變異[2]是外方言影響的結果,不是歷史上貌似合併而實際上沒有合併的語音現象的發展。
  4. 拉波夫音變理論還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問題,我們想在後面幾章結合漢語的情況再進行一些具體的討論。

(中)變異規律和格局

  • 音系中的變異層和它的結構
  1. 語言系統同質說的語言基本上以個人方言(idiolect)為基礎,認為語言是一種由語言單位之間的關係構成的完全靜態的結構。語言系統同質說變異理論各有所長,我們可以從中吸取它們的合理內核,取長補短,辦法是:調查若干個有代表性的個人方言,比較他們的異同,然後對相異的部份進行專題調查,並在此基礎上對語言的結構進行動態的分析。
  2. 變異形式的分層特點說明,變異不僅是語言系統本身所固有的特徵,而且是有規律的,可以依據一定的原則加以分析。具體的分析語言的變異,可以使我們看到正在進行中的語音演變和它的規律,看到它對音系結構的具體影響以及社會因素在語言變異中的作用,看到語言在言語社團內部變異空間差異的內在聯繫;而且,具體的分析語言的變異,還可以使我們從語音的這種微觀的演變中悟察歷史上已經完成的音變的特點,從而可以進一步對歷史上的一些爭論不休的問題進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 音位的漸進變移和連續式音變
  1. 音值變異中的漸進變移,看來與語言環境、即音變條件也有密切關係,因為同一個人的發音(個人方言)在不同的語音條件下也有不同的變異。音變受一定的語音條件的限制,這是青年語法學派音變理論的一個重要觀點;結構語言學的的變體也著眼於語音條件,不過它只是分析共時的分佈關係,而不說明變異的歷史去向。從變異所反映的音變發展趨勢來看,語音條件確實也是起作用的。
  2. 音位的漸進變移反映音變的具體過程,這就是說,音變要經歷一定的時間長度。這也是青年語法學派音變理論的一個重要觀點,認為音變只能在某一時段中起作用;如果沒有趕上這一時段,即使處於同樣的語音條件下也不會發生同樣的音變。
  3. 語言共時狀態中充滿著變異的因素,而這些因素又受到各種語言的或非語言要素的制約,可以從中清理出條理和線索,因而是異質的,又是有序的,有規律的,是系統中的結構成份。這種類型的變異與語音的共時組合條件有關,具有青年語法學派的音變規律的特點,即音變在一定條件下進行,在某一地區、某一時段完成。它們的區別只在於:一個研究微觀的、正在進行中的因變,能看到年齡、職業等非語言的社會因素在因變中的作用;另一個研究歷史上已經完成的音變,在音變中曾經起過作用的非語言的社會因素早就退出歷史舞台,只留下音變條件青年語法學派把音變條件絕對化,是特地條件下的歷史產物。正在進行中的音變與已成音變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已成音變的特點可以從正在進行的音變中得到啟示。變異是聯係共時和歷時的橋梁。
  • 詞中音類的更替和離散式音變
  1. 方言地理學和詞彙擴散理論認為音變以詞為單位,而「每一個詞都有他自己的歷史」因而音變沒有規律。音變的微觀研究可以澄清宏觀研究中的某些模糊,使歷史語言學增添新的光彩。
  2. 我們稱之為離散式音變,因為它的特點與「詞彙」擴散的方式類似。和連續式音變一樣,離散式音變也要受非語言的社會因素的制約,但在制約音變的語言因素方面兩種音變方式有原則的區別。
    1. 音變的單位不同。離散式音變的單位,其表現形式比較複雜,從實質上說,它以音類為單位,即音系中的聲類、韻類和調類的變化,但這種單位的變化只有在演變完成時才能顯現出來,而在演變過程中只表現為語素(詞)的語音形式的改變。
    2. 在漢語中音位音類這兩種現象有時候是交叉的。離散式音變在音變進行過程中其音韻條件是隱蔽的,人們不易察覺是在某種音韻條件下進行的;只有當音變過程完成之後,隱蔽的音韻條件才能表層化。
    3. 連續式音變是某一音位的音值在某一音韻條件下一起發生變化。連續式音變和離散式音變的差別可歸納如下[3]
連續式音變離散式音變
單位音位詞中的音類
條件共時歷時
方式漸進性變移突發性更替
詞彙體現整齊的突變參差的漸變
對音系的影響能較快得到反應在音變過程中無反應
  1. 音變的方向性和目地性也就是音變的規率,只是它是一種「縱隊行進式的音變,每一個成員不是同時到達目的地」的那種規律。
  2. 所謂「語音規律無例外」的論斷只適用於連續式音變,而「每一個詞都有它自己的歷史」的論斷只適用於離散式音變,各有自己的適用範圍和條件。
  3. 拉波夫的《解決青年語法學派的爭論》一文,為解決這一爭論提出了一種富有啟示性的辦法。他以語言的有序異質性為理論基礎分析了一些具體的語言現象,得出了幾點重要的結論:
  4. 音位為單位的青年語法學派式的音變和以詞為單位的離散式音變都是音變過程中實際存在的音變方式,不過以青年語法學派式(音位單位)的音變方式為主。
  5. 兩種音變分屬於不同的音變層次:青年語法學派式的音變是低層次輸出規則的變化,在字典的入口處仍舊是一個單位,沒有分化,不涉及底層音位;而詞彙擴散式的離散性音變屬於高層次的變化,在字典的入口處已分裂為二,涉及到底層音位的變化。
  6. 青年語法學派式的音變是單維向(dimension)的,元音的高低、前後和輔音發音方法的變化屬於這種音變;而詞彙擴散式的音變是多維向的,伴隨有高低前後變化的元音鬆緊和輔音發音部位的變化屬於這種類型的音變。
  7. 這是一篇重要的論文,對我們的研究有啟發,但拉波夫的論點不無可議之處:
變異和音系結構格局
  • 音系內部的變異和語言的空間差異的內在聯繫
  1. 語音系統可按其內部的結構特點分出不同的層次穩定層構成語言共時系統的穩定性基礎,是保持方言內部一致性的核心。各個變異層各有自己的特點,可以從中總結它們不同的活動規律。所以語音系統(乃至整個語言系統)是「靜中有動」。
    1. 宏觀的角度看,交際中的語言是「」的,不變的,穩定的,但從微觀的角度看,交際中的語言又是「」的,是不斷在變化的。系統中「動」的、變異的部份不斷的改進語言的系統的結構,調整系的的結構格局,而一當新的格局形成,變異部份就完成了它們的變異過程而進入系統中的穩定層
    2. 所以,考察活的、正在發生變異的語言現象,從中理出變異的方式及其所體現的語言發展的線索、特點和原因,就可以從微觀的研究中悟察宏觀的特點。
  2. 音系變異和語言的間差異有緊密的聯繫。如前所述,變異與社會因素如性別、年齡、職業、階級、文化程度等有關。實際上,這些社會因素也是一種空間,不過不是地域的空間,而是社會結構的空間。語言的變異把這兩種空間聯繫在一起。在一個語言社團裡,音變總是由某一部份人率先開始,而後一方面有次序的擴散到其他居民和下一代,表現為系統內部的變異;另一方面也將有次序的擴散到其他方言點中去,表現為語言的地區差異。這就使系統內部的變異和語言在地區上的變異出現驚人的一致性
  3. 歷史語言學中有兩種音變理論的模型:
    1. 青年語法學派的音變規律的理論,著眼於語言在時間上的發展;
    2. 波浪說方言地理學的擴散理論,着眼於語言在空間上的擴展散。
    3. 由於兩種理論所研究的側重點的區別和音變中空間和時間的聯繫紐帶的中斷,因而人們把它們看成為兩種對立的理論模型。
    4. 現代語言學已經發現這兩種相互「對立」理論的相互補充的地方多於對立的地方,但還缺乏具體的分析。
    5. 語言變異的研究可以補充這方面的不足,通過進行中音變的空間和時間的聯繫去透視歷史上已經完成的音變的時空聯繫,也就是從微觀的研究中去透視宏觀的原理和原則,探討音變在不同時間階段、不同地區的發展規律及其各種特點。

(上)疊置式變異和內部擬測法

  • 文白異讀的產生和系統中的疊置
  • 疊置式音變和它與離散式因變的區別
  • 疊置式音變和語言發展的時間層次
  • 疊置和內部擬測法的修正

(下)疊置式變異和歷史比較法

  • 文白異讀與歷史語言學中兩種對立理論模型的結合
  • 疊置的層次和歷史比較研究
  • 結構格局的比較和方言親疏關係的確定
  • 文白異讀和原始形式的擬測

語言年代學

  • 詞彙變化速率的統計和語言年代學
  • 漢藏系語言的分化和語言年代學的測算
  • 語言年代學的成效和侷限

代表性著作

(中文)

  • 洪堡特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
  • 安東尼·梅耶歷史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
  • 房德里耶斯《語言論》
  • 索緒爾《語言內部結構擬測》
  • 庫利洛維奇《論內部擬測法》
  • 拉波夫語言變化理論的經驗基礎
  • 米爾羅伊網絡分析
  • 王士元聲調辨異屬性」《辞彙擴散理論

(英文)

  • Bernd Kortmann: English Linguistics: Essentials, Anglistik-Amerikanistik, Cornlesen, p. 37-49

相關主題

注釋

  1. "On the use of the present to Explain the past"
  2. 徐氏著頁321-322
  3. 徐氏著頁340

延伸閱讀

  • Karl Brugmann, Berthold Delbrück, Grundriss der vergleichenden Grammatik der indogermanischen Sprachen(1886-1916)。
  • Theodora Bynon, Historical Linguis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ISBN 0-521-29188-7
  • Henry M. Hoenigswald, Language change and linguistic reconstruction(Chicago: Univ. of Chicago Press 1960)。
  • Richard D. Janda and Brian D. Joseph (Eds), Th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Blackwell, 2004)ISBN 1-4051-2747-3
  • Roger Lass,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ISBN 0-521-45924-9
  • Winfred P. Lehmann,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Holt, 1973)ISBN 0-03-078370-4
  • April McMahon, Understanding Language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ISBN 0-521-44665-1
  • James Milroy, Linguistic Variation and Change(Blackwell, 1992)ISBN 0-631-14367-X
  • M.L. Samuels, Linguistic Evolu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ISBN 0-521-29188-7
  • R.L. Trask(ed.), Dictionary of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Fitzroy Dearborn, 2001)ISBN 1-57958-218-4
  • August Schleicher: Compendium der vergleichenden Grammatik der indogermanischen Sprachen.(Kurzer Abriss der indogermanischen Ursprache, des Altindischen, Altiranischen, Altgriechischen, Altitalischen, Altkeltischen, Altslawischen, Litauischen und Altdeutschen.)(2 vols.)Weimar, H. Boehlau(1861/62); reprinted by Minerva GmbH, Wissenschaftlicher Verlag, ISBN 3-8102-1071-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