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堂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

美国建筑师莫菲设计之大礼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所在北京市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近代
编号5-476
登录2001年

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建校初期兴建的首批主体教学建筑之一,清华早期建筑之一,始建于1909年。

风格

清华学堂位于清华大礼堂大草坪的东南方,是一座样式别致的二层青砖红瓦楼房,坡顶陡起,属德国古典风格。楼正面和顶墙为白色,其它部分一律是灰色青砖,颜色对比简洁明快,线条清晰自然。

大门上正额端书“清华学堂”四字是文淵閣大學士军机大臣那桐于1911年所题,选清华园为校址就是他於外务部會辦大臣任內批准的。

历史

1918年东扩后的清华学堂

清华学堂分两期工程建成,从南爿中间木质小楼梯为界,以西建于1909年至1911年,以东建于1916年,总面积约4,650平方米。

建校初期,清华学堂西半部用作高等科(High School)的教室,东半部落成后若干年里一直作为高等科四年级毕业班的学生宿舍,所以清华学堂也被称作“高等科”或“一院大楼”(Recitation Building)、“一院”。

1949年以前,学校的总领导机构大都设在这里,部分设于工字厅

1925年起,清华大学在清华学堂增设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著名考古学家李济、文学家吴宓在此任教,培养了整整一代国学人才,清华学堂这座建筑也平添浓重的国学文化色彩。

施晃在清华大学时曾于清华学堂楼内75号房间组织工读团,工读团的各种劳作工场也设于其中。

清华学堂2007年摄

1950年代初期,西半部仍是校委会办公场所,东半部几个房间曾是中共清华党总支办公场所。后来建筑系(系主任梁思成)迁入此楼,用作建筑系馆。大楼的门厅和长廊布满名画奇雕,一派文艺氛围。

后建筑系扩大,迁入新系馆,清华学堂大部分教室用作绘图或自习教室。

1990年代末,清华校教务处迁入东半部,成为全校学生返校注册的必到之处;校研究生部迁入西半部,从此结束了清华学堂用作教室的历史。

2001年,清华学堂作为“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序号5-476。

2010年11月13日凌晨1点左右,清华学堂修缮工地起火,過火面積約800平方米,44辆消防车、308名消防官兵出动,于3时15分扑灭,无人员伤亡。清华学堂东侧屋顶烧毁严重,内部木质结构有超过三分之一彻底焚毁。[1] 8月份开始修缮,2011年4月14日完工,将作为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的专用教学场所[2]

参考文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