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印铸局旧址

清印铸局旧址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西侧,是清朝印铸局的旧址。后来曾先后成为《华北日报》、《武德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社址,现为北京好友世界商场有限责任公司所在地。[1]

2010年8月,好友世界商场大楼。最初为《人民日报》社大楼

简介

此处旧址东到王府井大街,西到晨光街,南到大纱帽胡同,北到梯子胡同(1965年并入大甜水井胡同)。明朝时,此处是一座府第。清朝,在印铸局进驻之前,这里是光绪吏部官员延熙(镜臣)的住宅。[1]

1900年代,清朝“预备立宪”期间,慈禧太后御史赵炳麟之建议,派庆亲王奕劻等人筹办《政治官报》,其宗旨为“开通政治之智识,发达国家之思想,以成就立宪国民之资格。”该报由考察政治馆办理,每日出一册,光绪33年9月20日(1907年10月26日)创刊。《政治官报》由清朝的“宫门抄”演变而来。[1]

宣统3年5月(1911年6月),庆亲王奕劻担任内阁总理大臣内阁会议决定,在内阁承宣厅下设制诰局、叙官局、统计局、印铸局。《政治官报》更名《内阁官报》,明定为“公布法令之机关”,由印铸局接办,采用自英国进口的铅印设备,自上海商务印书馆聘来技术人员,出版铅印邸报。此次变革结束了近千年来中国朝廷邸报手抄木印的历史。印铸局接办《内阁官报》后,将每日出版的《内阁官报》交给设在宣武门琉璃厂铁老鹳庙胡同内的巨兴、巨恒、巨升、信义、合成、集文6家报房。各个报房雇报夫分送至各个衙门、官员府第、各个大商号、钱庄等等订户,每月订费两吊钱。[1]

当时,印铸局占地面积约16000平方米,拥有百十间房屋。印铸局下设文牍、庶务、发行等科室。迁入此处之后,印铸局根据需要,对原有宅院进行了改建,建立了铸字、排版、印刷、装订、机房等车间。除了印报之外,印铸局还负责为朝廷铸造、镌刻朝廷及官员的印章及勋章等等。[1]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印铸局更名为“政治官报局”。1928年,北京政府倒台,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印铸局撤销,此处由中国国民党北平出版的中央直属党报《华北日报》接管。抗日战争爆发后,华北日报南迁,日军占领北平。随后,日伪方面在此处开办《武德报》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民党的《华北日报》迁回原址。[1]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在王府井的原《华北日报》社旧址改设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1950年代,《人民日报》社拆除了东部的旧院落,兴建了楼房。[1]

1970年代,《人民日报》社选择新址,兴建彩印厂。虑及出航空版的需要,新址需接近首都国际机场,最终确定选择朝阳区金台路北京机械学院校址。经过改扩建之后,1980年5月25日,《人民日报》社正式迁至金台路,很快出版“人民日报海外版”。[1][2]1984年2月,国务院批示将王府井大街的《人民日报》社原社址交付《经济日报》社使用。[3]

1996年夏,《经济日报》社从王府井迁址至宣武区白纸坊东街[4]《经济日报》社迁走后,此处房产归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研究院。后来成为北京好友世界商场有限责任公司所在地。

参考文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