滂江街站

滂江街站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是沈阳地铁1号线10号线的车站,于2010年9月27日随一号线开通而启用,并在2020年4月29日十号线部分启用后成为换乘车站,车站名称来源于本站上方的滂江街。

滂江街站

Pang Jiang Jie Station
本站B出入口,通往一号线西站厅
位置 中国沈阳市大东区滂江街与珠林路交汇口南侧
地理坐标41°48′32.34″N 123°29′17.98″E
途经  1号线  10号线
2个岛式站台
车站构造
站体类型地下车站
站厅类型地面站厅(1号线)
地下站厅(10号线)
方式通道换乘
出口数目6个
历史
启用日期2010年9月27日(1号线部分)
2020年4月29日(10号线部分)
营运
首班车  1号线
黎明广场:06:17
十三号街:06:01

  10号线

丁香湖:05:49
张沙布:05:59
班车  1号线
黎明广场:23:47/23:07
十三号街:23:01/22:21

  10号线

丁香湖:23:19/22:39
张沙布:23:29/22:49
(4月-10月/11月-3月)
邻近车站
上一站 沈阳地铁 下一站
东中街 1号线 黎明广场
终点站
东北大马路 10号线 长安路
位置

车站结构

本站主体结构位于沈海立交桥南侧,一号线车站主体下穿沈海立交桥引桥,跨滂江街布置,呈东西走向;十号线车站主体沿滂江街设置,呈南北方向。车站形式为地下双层岛式车站。地面层为一号线站厅层,设有A及B出入口;地下一层为一号线与十号线的换乘通道,通往龙之梦购物中心的C出入口,换乘通道内设置有一个地铁科普馆;地下二层为两个线路的站台层,其中一号线站台位于十号线站台的上方[1]

本站的换乘通道设置于B1层,十号线换乘一号线的乘客需要先上至十号线站厅层,再进行换乘,反之则需要先上至B1层夹层再进行换乘。

车站设置有两组地下岛式站台供1号线和10号线使用,均设置有高站台门

本站C出入口,可通往龙之梦购物中心
十号线往一号线的换乘通道一角,左转即为地铁科普馆

车站楼层

1层 出入口及一号线站厅 A、B、E、G、H出入口、乘客服务中心、自动售票机、自动售货机、ATM机、安检
B1层 出入口及十号线站厅 C出入口、乘客服务中心、自动售票机、安检
换乘夹层 换乘通道 换乘通道、地铁科普馆
B2层
  1号线列车往黎明广场方向黎明广场
島式月台,左边的车门将会打开
  1号线列车往十三号街方向东中街 西
  10号线列车往丁香湖方向东北大马路
島式月台,左边的车门将会打开
  10号线列车往张沙布方向 长安路

车站出口

车站设置6个出入口,A出入口设置于滂江街东侧,朝向西;B出入口设置于滂江街西侧,朝向东;C出入口设置在龙之梦购物中心负一层;E和H出入口设置于沈阳地铁滂江街控制中心,与该中心结合布置,E出入口朝向北,H出入口暂不开放;G出入口设置于滂江街西侧近龙之梦购物中心处,朝向南。

本站的无障碍电梯设置于B出入口(位于1层站厅内)及地面近G出入口(通往十号线站厅层)处。因本站设计原因,B出入口内的无障碍电梯出口位于1层站厅付费区内,并同时含有站台层至站厅层电梯的作用。

本站一号线部分有两个位于地面两侧的站厅,且两个站厅互不相通,需经由付费区或地面绕行。

出口编号出口指示建议前往的目的地
一号线东站厅
滂江街、沈海立交桥、青光街、富裕路
一号线西站厅及换乘通道
滂江街、珠林路、龙之梦公交枢纽A区、老龙口酒厂
龙之梦亚太城龙之梦购物中心B1层及家乐福超市、龙之梦公交枢纽B区、沈阳长途客运总站、龙之梦茶城、龙之梦大厦
十号线站厅
滂江街、沈阳地铁滂江街控制中心、瑞光北巷、居易新青年
滂江街、津桥路、龙之梦购物中心、长峰中心、沈阳龙之梦大酒店
暂不开通沈阳地铁滂江街控制中心

利用状况

本站位于滂江街与珠林路交汇口,紧邻东一环,是往来城东地区的交通要道,周边交通繁忙。同时,车站与龙之梦亚太城综合商业体相连,还可以接驳龙之梦公交枢纽换乘公交,或者前往沈阳长途客运总站乘坐客运班线往来省内外城市和桃仙国际机场,因此车站每日客流量较大,以购物、工作或转乘交通工具的客流为主,也有大量乘客在本站进行换乘,前往线网其它地区。

接驳交通

A、E、G出入口 - 127、245路公交车。(公交站名:龙之梦红星美凯龙)

B出入口 - 133、168、179、218、219、230、243、384、385、386、观光一线公交车。(公交站名:天江老龙口)

C、G出入口 - 107、116、127、134、173、207、251、254、275、275支线、276、286、287、296、303、383、V126、汽车城专线公交车。(公交站名:龙之梦亚太城)

历史

  • 2010年9月27日 - 1号线开通。

参考文献

  1. . 东北新闻网. 2010-09-27 [2012-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0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