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他病毒

漢他病毒(英語:Hantavirus),又譯漢坦病毒漢灘江病毒,是本雅病毒目的一種病毒,其引發的病症稱為漢他病/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為一種經由老鼠傳染給人類的致命傳染病,被列為生物性危害最高第四級病毒。該病毒由韓國生物學家李镐汪於1978年在大韓民國漢灘江疫区的黑线姬鼠肺组织中首度分离成功,因而得名[1]

正汉坦病毒属
在電子顯微境下的汉坦病毒
病毒分類
–未分级– 病毒 Virus
域: 核糖病毒域 Riboviria
界: 正核糖病毒界 Orthornavirae
门: 負核糖病毒門 Negarnaviricota
纲: 艾略特病毒纲 Ellioviricetes
目: 本雅病毒目 Bunyavirales
科: 汉坦病毒科 Hantaviridae
亚科: Mammantavirinae亚科 Mammantavirinae
属: 正汉坦病毒属 Orthohantavirus
模式种
Hantaan orthohantavirus
棉鼠 (Sigmodon hispidus) 為傳播漢他病毒的帶原者之一

病毒學

漢他病毒由單股RNA包含3個節段所組成,屬布尼亞病毒目(Bunyaviridae),直徑約100n,易被油性溶劑(如酒精漂白水等)去活化。对酸、热的抵抗力弱,在60℃经1小时可灭活[2]

傳播

目前已知受漢他病毒感染的黑帶森鼠(Apodemus agrarius.)、棉鼠Cotton Rat(Sigmodon hispidus)、鹿鼠 Deer Mouse(Peromyscus maniculatus)、稻大鼠Rice Rat (Oryzomys palustris)和美國白足鼠White-footed mouse(Peromyscus leucopus),會將漢他病毒傳播給人[2][3]

症狀和體徵

主要引起人类的两种疾病:流行于亚欧大陆肾综合征出血热(缩写HFRS,旧称流行性出血热),流行于美洲大陆的汉坦病毒心肺综合征(HCPS)。
分类和外部资源
ICD-9-CM079.81
MeSHD018778

已被漢他病毒(Hantavirus)感染的齧齒類動物將病毒傳播給人,因血管內皮細胞出現病變而引起多樣性症狀,患者會因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現低血壓性休克及出血性症狀[2]

漢他病毒出血熱

潛伏期一般是12~16天,但最長可達2個月,後突然急性發燒且持續3~8天、出現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及嘔吐等症狀。出血發生在第3~6天,接著蛋白尿低血壓或休克。輕微腎病變,但亦可能惡化至急性腎衰竭,且維持數週。致死率約40.0%~50.0%,存活者多於在數週至數月內肺功能恢復正常,少數有肺功能缺損之後遺症。

漢他病毒肺症候群

為人畜共通之病毒性傳染病,潛伏期尚未有確切定論,一般認為範圍在6天至數週之間,早期主要為非特異性症狀,如發燒、疲倦與嚴重的肌肉痛(尤其是大肌群,如大腿、背部等),半數以上伴有頭痛、胃部不適嘔吐、暈眩與寒顫。約在發病4~10天後,始出現咳嗽及呼吸急促等症狀,一旦心肺症狀出現,病程可能快速發展至呼吸衰竭與休克。

診斷

漢他病毒感染須由實驗室確切診斷,包括病毒抗原、病毒核酸及抗體的檢測,以免疫螢光抗體測定法(IFA)及酵素免疫分析法(ELISA)檢驗特異性抗體,多數病人於住院期間即有IgM抗體產生。蛋白尿、白血球增多、血小板減少、血液尿素氮增多等特徵,皆對診斷有所助益[2]

參考文獻

  1. Lee HW, Lee PW, Johnson KM. .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978, 137 (3): 298–308. PMID 24670. doi:10.1093/infdis/137.3.298.
  2. .
  3. .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