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
休克(英語:)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它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其顧名思義,為臨床上常面臨到的一種急性病症,一般人普遍認為休克專指低血壓的狀況,然而,以定義而言,休克其實為指身體的血液循環不夠,造成組織氧氣供應不足,所造成的一種狀態。在这种状态下,全身有效血流量减少,微循环出现障碍,导致重要的生命器官缺血缺氧。即是身体器官需氧量与得氧量失调。休克不但在战场上十分常见,同时也是内外妇儿科常见的急性危重病症。
根据文献,休克的定义为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其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致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1]
人的血管容量为20升,这比人身上的5升血液要多得多。若30%以上的毛细血管同时开放,其效果无异于失血。当人体失血超过20%,即可出现休克。倘若失血超过50%,即可致死。因此对休克的治疗是需要争分夺秒的。
对休克的研究史
18世纪,Henri Francois Le Dran提出休克一词,并指这是机体创伤后的一种状态。
19世纪,Grile通过实验,提出“休克是由血管运动中枢麻痹所致。”
20世纪,系统的研究表明,休克乃循环功能急剧障碍所致。1960年代,Lillehei提出,休克的关键环节是微循环衰竭。
现在,通过生物化学和病理生理学对休克的研究,人们更清楚了解到休克的机制和发生过程。
休克种类与原因
休克可分为四种类型,但实际中经常遇到的是其混合形式。
徵候
由于导致休克的原因不同,其徵候也有不同之处。以下的症状并不一定全部出现:
休克三期
休克的过程可根据其微循环特征分为三期:缺血缺氧期,淤血缺氧期和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期。但有些休克并不一定都经历了这三期。
缺血缺氧期
即休克早期。缺血缺氧期指的是由于失血、失液、烧伤等导致机体有效循环血量绝对不足引起的组织供血供氧不足。机体实行“自我输血”和“自我输液”,保证回心血量。除心脑血管外,全身血管收缩。心脑供血并无明显障碍。
淤血缺氧期
休克病因未消。组织持续缺血缺氧,乳酸等扩血管物质增多,微血管和后微动脉痉挛减弱而出现淤血。血液滞留在腹腔器官中,心脑供血下降明显。此期又称休克期。
DIC期
又称微循环衰竭期或休克难治期。该期中微循环血管平滑肌麻痹扩张,血流停止。凝血系统被激活,广泛微血栓形成,继而引起多功能系统衰竭。微血管对血管活性物质无反应性。
微血管收缩
微血管的收缩是休克的重要环节,其在休克中有以下变化:
- 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增加,血管运动加剧。
- 真毛细血管网关闭
- 少灌少流
- 动静脉吻合支开放。
导致其出现的化学物质有:
器官功能衰竭
由于休克过程中,血流量的变化,身体器官因缺血缺氧会出现各种病理变化甚至衰竭。
肺休克
肺休克指严重休克患者晚期发生的呼吸衰竭。肺部出现肺出血,肺水肿,肺不张,微血栓形成,肺泡透明膜形成和飞虫量增加。
休克的防治
- 去除病因
- 纠正酸中毒
- 扩充血容量
- 应用血管活性物质
- 防治器官功能衰竭
相關條目
参考資料
- 吴伟康主编:《病理生理学》(2003年3月)第一版
- Guyton, Arthur; Hall, John. . Gruliow, Rebecca (编). 11th.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Elsevier Inc. 2006: 278–288. ISBN 0-7216-0240-1.
外部連結
分類 | |
---|---|
外部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