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鶴

澳洲鶴學名英語:)是鹤科赤颈鹤属的物种,喉部有一塊黑色肉垂,腳的顏色為黑色。求偶時會跳舞。分佈於北澳和東南澳。

澳洲鶴
保护状况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鹤形目 Gruiformes
科: 鹤科 Gruidae
属: 赤頸鶴屬 Antigone
种: 澳洲鶴 A. rubicunda
二名法
Antigone rubicunda
(Perry, 1810)
異名[2]
  • Ardea rubicunda
  • Grus antarctica Illiger, 1816
  • Mathewsia rubicunda (Iredale, 1911)
  • Grus rubicundus
  • Grus australasianus

英文名“布罗佳”()來自於澳洲傳說,一位名叫布罗佳的女孩因不願嫁酋長而與一少年私奔。最後在酋長的追逐下,變成兩隻灰色大鳥飛出。

历史和分类

1865年约翰·古尔德为澳洲鹤做的插图

博物学家乔治·佩里于1810年首次描述了该物种,但是它被错误地归类到了鹭属(鹭属的知名物种包括苍鹭白鹭)。[2]其实它是鹤科的成员。1865年,鸟类学家约翰·古尔德曾记录过该物种,将其命名为“Grus australasianus”,通称澳大利亚鹤,并指出它广泛存在于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他还介绍说这种鹤很容易被驯服,政治家詹姆斯·麦克阿瑟卡姆登的住宅中就驯养了一对。[3]1926年,澳大利亚皇家鸟类学家联盟决定用当地土著语卡米拉瑞语的“”命名该物种。[4]

1976年,有专家指出,澳洲鹤、赤颈鹤白枕鹤鸣叫声存在相似性,能形成自然群体。后来的DNA分子系统发生学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5]这一研究也证明了与澳洲鹤亲缘关系更近的其实是白枕鹤,而不是形態學上相似的赤颈鹤。[4]

在之前的分类中,澳洲鹤属于鹤属。但2010年发表的一项分子系统发生学研究表明,鹤属是多系群的。[6]所以,在之后对鹤科重新分类中,澳洲鹤、白枕鹤赤颈鹤沙丘鹤被移到了赤颈鹤属。赤颈鹤属这一分类最早由德国鸟类学家路德維希·賴興巴赫于1853年提出。[7][8]

传统上,它一直被认为有两个亚种分化:A. r. argentea,即北澳洲鹤亚种,分布在西澳大利亚州北領地昆士兰州西部;A. r. rubicunda,即亚种,分布在新南威尔士州巴布亚新几内亚、昆士兰州、南澳大利亚州維多利亞州。这两个亚种在分布范围重合的地方逐渐合一。[9]现在的鸟类学权威机构认为没有亚种,只是两组分布在不同栖息地的澳洲鹤适应了不同的环境,所以繁殖期的具体时间会有差异。[10]

外形

澳洲鹤属大型鹤类,有细长的脖子和高跷般的腿。虽然雌性体型较小,但在外表上难以区分性别。[11]澳洲鹤的头部除了纤细的黑羽毛外,其余部分裸露。头顶和额呈淡绿色,两侧和颈呈红色。喉部长有一悬挂着的黑色肉垂,腿和脚呈黑色。成年澳洲鹤的身高在0.7至1.3米之间,翼展在1.7至2.4米之间。成年雄性的体重略低于7千克,雌性略低于6千克。总体的重量范围在3.7至8.7千克之间。[3][9]

澳洲鹤很容易与赤颈鹤混淆,后者的头部的红色会延伸到颈部,而澳洲鹤则仅限于头部。澳洲鹤的腿部是黑色而不是粉红色。除此之外,仅赤颈鹤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一些较为分散的地区,澳洲鹤则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9]

鸟蛋

图集

參考文獻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澳洲鶴
  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2013-11-26].
  2. Australian Biological Resources Study. . Australian Faunal Directory. Canberra, 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Water, Heritage and the Arts, Australian Government. 2014-04-16 [2017-06-29].
  3. Gould, John. . self. 1865: 290–92.
  4. Veyret, Lynda. (PDF). Australasian Society of Zoo Keeping. 2008 [2013-03-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12-24).
  5. Christidis, L.; Boles, W. E. . Canberra: CSIRO Publishing. 2008: 119. ISBN 978-0-643-06511-6.
  6. Krajewski, C.; Sipiorski, J.T.; Anderson, F.E. . Auk. 2010, 127 (2): 440–452 [2018-11-25]. doi:10.1525/auk.2009.090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9).
  7. Gill, Frank; Donsker, David (编). .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7.2.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2017 [2017-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5).
  8. Reichenbach, Ludwig. . Leipzig: Friedrich Hofmeister. 1853: xxiii [2018-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1).
  9. Johnsgard, John.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3: 140–148.
  10. . Status Survey and Conservation Action Plan. Northern Prairie Wildlife Research Center. [2013-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3).
  11. Marchant, S.; Higgins, P.G. (编). (PDF). . Melbourne, Victor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470. ISBN 978-0-19-553069-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