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之纹章 烈火之剑

火焰之纹章 烈火之剑(日版名:,英文版名:,)Intelligent Systems开发、任天堂于2003年首发的策略角色扮演游戏,对应掌上游戏机Game Boy Advance平台。游戏是火焰之纹章系列第7款主要作品,也是继《火焰之纹章 封印之剑》后系列又一款Game Boy Advance游戏。《烈火之剑》是系列首款推出西方本地化的游戏;北美版于2003年发行,欧洲和澳洲版于2004年发行。

火焰之紋章 烈火之劍
    日版游戏封面,前方的三名角色为主角艾利乌德、琳、海克托爾
    类型戰略角色扮演
    平台Game Boy AdvanceWii U Virtual Console
    开发商Intelligent Systems
    发行商任天堂
    总监金田妙子西村建太郎
    制作人成广通出石武宏
    编剧橫山健前田耕平
    美术和田幸子金田荣路井塚大介
    音乐辻横由佳春山沙樹
    系列聖火降魔錄系列
    模式单人
    发行日Game Boy Advance
    • 日本:2003年4月25日
    • 北美:2003年11月3日
    • 欧洲:2004年7月16日
    • 大陆:取消
    Wii U Virtual Console
    • 日本:2014年5月14日
    • 欧洲:2014年8月21日
    • 北美:2014年12月4日

    游戏为《封印之剑》的前传,情节同样发生于虚构的埃列布大陆。游戏讲述琳、艾利乌德、海克托爾三位少年领主合作,寻找艾利乌德父亲下落,继而发现并挫败威胁埃列布大陆阴谋的故事。游戏沿用火焰之纹章前作的机制,玩家和敌军在网格制的地图上战斗。游戏角色分为不同的职业,各自能力相异;玩家角色战败即永久死亡。

    游戏借用了《封印之剑》的素材,开发期原定七个月,但因加入新元素而延长至近一年。因《高级战争》拓宽西方策略角色扮演游戏受众,加之《任天堂明星大亂鬥DX》收录系列角色引发玩家注意,任天堂决定于西方市场发行本作。游戏在销量和评测方面均获成功。系列自本作开始大多数作品均有推出西方版。中国大陆公司神游科技曾以“火纹战记 烈火之剑”为题汉化本作,但游戏终未发行。

    玩法

    图为战斗部分,蓝、绿、红角色分别为自军、友军、敌军。蓝色网格为角色移动区域、红色网格为角色可攻击范围

    《烈火之剑》是一款戰略角色扮演遊戲。游戏设定于虚构的埃列布大陆。遊戲主人公为琳、艾利乌德和海克托爾三人;玩家扮演军师指挥主人公部队战斗。游戏依主人公分为三篇:前半部分为琳篇,有操作指導且難度較低,相當於教学部分;后半部分为艾利乌德篇和海克托爾篇,二者情节大致相同,前者通关时后者解锁[1]。游戏分為若干章,各章以剧情开场,之后转入战斗部分。玩家可於戰鬥操作期間中斷存檔,并于各章戰鬥結束时保存进度[2]

    遊戲战斗採用回合制[3],戰場地圖劃分為若干方形網格。玩家自军、友军和敌军轮流行動——各军在己方回合中,指挥自軍全体单位移动並执行指令;一方角色行动完毕后,轮到下一方行动。玩家戰鬥目标为全歼灭军、占领特定目标、坚守若干回合等,具体条件各章不一[2]。玩家戰敗角色将永久死亡,即從此退出遊戲战斗;但玩家可以讀取前期存檔恢復角色。若琳、艾利乌德和海克托爾等重要死亡,游戏即告结束[3],玩家只能重新挑戰。

    角色裝備武器後才能發動攻擊。裝備分為刀、劍、斧、弓等物理武器,以及魔法書、法杖的魔法武器。武器有不同的射程,例如劍為近戰武器,弓只能發動遠程攻擊。角色只能攻擊武器射程內的敵人;处於對方攻擊範圍內,还将遭遇還擊。武器間还存在石头、剪刀、布般的互克關係,例如剑克斧、斧克枪、枪克剑[2]。武器使用一定次數後會損壞;玩家可同隊友交換武器,或從商店中購買武器。玩家多次使用某類武器後,將會提升此類武器的熟練度;從最低的E級到較高的A級,再到最高的S級,玩家達到指定熟練度後,即可使用對應的高級武器。除武器外,角色亦可攜帶各類道具,如回覆生命值的傷藥。

    遊戲設有大量角色職業;不同職業技能各異,可裝備武器種類不一,能力值和機動力也不相同。例如盜賊職業可竊取敵方道具,騎士職業在平地上移動能力強。角色使用武器後將獲得經驗值;每積累100點經驗時,角色等級將升一級,各項能力值隨機提升。角色達到10級時,可使用道具轉為高級職業,提升能力值並習得其他武器。各職業滿級為20級。此外,特定角色緊鄰時將增加彼此友好度。該值達到一定數值將觸發支援對話,建立支援關係。支援關係分為C、B、A三級;相互支援角色距離不遠時,雙方提升能力值將會上升。

    劇情之外,至多四名玩家透過連線,在競技場中對戰。根据比赛条件的不同,最后存活的队伍或得分最高的队伍将获得胜利。竞技场模式下,角色不会永久死亡[4]

    情节

    游戏和前作《聖火降魔錄 封印之劍》一樣,故事背景均為虚构的埃列布大陆。游戏故事开始近千年前,人类和龙族爆发了大战。在大贤者亞托思、魔法师布拉米蒙德等英雄的合力下,“人龙战争”以人类封印龙族而告终。战后埃列布大陆划分为若干国家和区域:如由基亞蘭、費雷、奧斯提亞等諸侯國結成的呂基亞同盟,由草原遊牧民組成的塞迦地区,以及軍事大國伯爾尼王國等。

    游戏前半部分讲述琳的故事。琳是塞迦某部落的遊牧少女;游戏故事开始前,她的部落遭山贼袭击,仅餘她一人生还。游戏的开始,琳遇到了见习军师。之后琳得知,其母实际上是基亚兰侯爵豪森之女。失去亲人的琳決定,前往基亚兰和外祖父团聚。然而,豪森之弟隆格伦觊觎侯位,派军队一路追杀琳。前往基亚兰的途中,琳帮助了遭暗殺組織“黑牙”追殺的少年尼尔斯;費雷侯爵之子艾利乌德则救出了尼尔斯姐姐尼尼安。本部分以琳击败隆格伦,和豪森团聚结束。

    游戏后半部分讲述艾利乌德的故事。一年后,費雷侯爵艾爾巴特失踪,其子艾利乌德动身寻找父亲下落。途中,奧斯提亞侯爵尤瑟之弟,艾利烏德的好友海克托爾加入了隊伍。然而,拉乌斯侯达林遭黑牙怂恿,背叛了利基亚同盟,并派兵袭击基亚兰。解除基亚兰之围後,琳加入了队伍。艾利烏德亦得知,父親不願與達林合作,被抓到了“龙之门”。在龙之门,一行遇到了尼尼安姐弟,并得知黑牙的實際操控者是魔法師涅爾加魯。涅爾加魯企图利用尼尼安的力量开启龙之门,将龙召唤到埃列布大陸。艾利烏德一行击败了达林,艾爾巴特则以生命为代价重创了涅爾加魯。

    撤離龙之门后,一行拜見了大贤者阿特斯。阿特斯指示眾人,前往伯爾尼王国的封印神殿。此時伯爾尼正值王子塞菲尔加冕,然而加冕所需的王家宝物“火焰纹章”被盗,而国王又深恶菲尔,並和黑牙勾结谋划暗殺王子。艾利乌德一行找回火焰紋章並保護了王子,王妃表示感谢,告知了前往封印神殿的秘道。神殿中,英雄布拉米蒙德告诉他們,要击败涅爾加魯,必須取得「烈火之劍」等人龍戰爭時的“神將器”。然而,涅爾加魯将尼尼安抓走,並诱导艾利乌德用神将器杀死了龙型的尼尼安;尼尔斯亦透露,他和尼尼安實際上是人龙混血。艾利乌德等人和亞托思重回龙之门,与涅爾加魯展开决战。涅爾加魯虽然战败,但还是召唤出来三条火龙。此时布拉米蒙德赶到,将尼尼安复活。尼尼安消灭了其中两条龙,众人则将最后一条龙击倒。

    大戰後,亞托思用最后的力量预言,伯爾尼王国未来将挑起一场大戰。尼尼安和尼尔斯将龙之门重新封印。艾利乌德和海克托爾之后繼承了各自领地,琳送走豪森后返回了草原。十五年后,艾利乌德和海克托爾重聚,相互介绍了各自的孩子罗伊和莉莉娜,并讨论了近期的伯爾尼王死亡事件。而在伯爾尼城堡,一名紅袍男子質問塞菲尔為何唤醒魔龙,是为《封印之剑》故事的前奏。

    开发

    《火焰之纹章 烈火之剑》由系列开发商Intelligent Systems制作。Intelligent Systems职员成廣通和出石武宏担任制作人;任天堂山上仁志担任监察人;金田妙子和西村建太郎擔任监制[5][6][4]。橫山健和前田耕平编写剧本[4]。和田幸子擔任角色设计[7];前作《封印之剑》画师金田榮路未署名參與本作;井塚大介绘制了火龙等背景畫[4][8]。如同系列前作,辻横由佳繼續谱写遊戲音乐;但此作之後,辻横不再負責系列譜曲工作。春山沙樹协助辻横谱曲[4][7]

    為補完《封印之劍》並吸引新玩家,開發者沿用了前作的設定和系統。遊戲开发期原定七个月,但最終延長至近一年[9]。因系列對新玩家一向過難,故開發者期望做出變革擴大玩家群,將之打造為任天堂主力作品[6]。例如遊戲前半部分的琳篇為教學篇,即便新手也能輕易打通;之後的艾利烏德與海克托爾篇再漸次提升難度[5][9]。軍師系統亦為系列首次採用。該系統隨教學系統導入,原僅計畫僅於琳篇登場;但西村認為,軍師視角可消除以往作品中「扮演主人公又俯瞰戰鬥地圖」的不協調感,故該系統得以貫穿遊戲始終[5][9]。遊戲還加入了「占卜」系統,玩家可于戰前聽取作战建議[5]

    本作剧情理念为,在简单易懂故事的基础上,构建“详细、复杂的人际关系”[5]。如同《封印之剑》,本作中「火焰纹章」(Fire Emblem)一詞的含義亦為家族饰章[10]

    发行

    《烈火之剑》于2003年上半年公开。游戏为火焰之纹章系列第二款Game Boy Advance作品,并兼容新推出的升级版Game Boy Advance SP游戏机[11][12]。游戏于2003年4月25日在日本首发[13]。。任天堂投放了使用平井堅歌曲Life is⋯,並由堀北真希出演的電視廣告[14]。影片中,堀北手持Game Boy Advance SP游玩本作,旁边相继打出“相识”“入伙”“成长”“变强”“别离”等字幕;影片结尾游戏标识出现后,显示了“人与故事一起成长”的标语。游戏画面出现的时间不多;西村称此举意在改變作品「就是款遊戲」的印象,以此吸引非系列玩家[5]

    2014年5月14日,Wii U Virtual Console版发行[15]

    2017年前,日版游戏副标题英译作“The Sword of Flame”[16][17];2017年,任天堂官方将之翻译为“The Blazing Blade”[18]

    在地化

    火焰之纹章西方本地化的构思已有一段时间;但因游戏文字量大,加之有观点认为,策略角色扮演游戏在海外销量不高,故系列始终未走出日本[19][20][21]。但2001年格斗游戏《任天堂明星大亂鬥DX》中,《封印之剑》的罗伊和系列首作的马尔斯双双登场,则成为系列推出海外版的重要契机[22]。大乱斗系列总监樱井政博希望收录更多挥剑角色,故自初代《任天堂明星大亂鬥》起就期望马尔斯登场。游戏性方面,罗伊则作为翻版马尔斯登场。因火焰之纹章当时尚未登陆海外,故两名角色一齐登场不大现实。最终在北美任天堂的支持下,樱井设法同时留下了两名角色[7]。因《高级战争》扩大西方策略角色扮演玩家群,加之《大乱斗DX》引发了玩家对罗伊和马尔斯的关注,任天堂终愿于海外发行火焰之纹章作品[19][20][21]。游戏本地化制作人蒂姆·奥利里后来在采访中称,《烈火之剑》本地化工作远比续作《圣魔之光石》复杂,但较《火焰之纹章 苍炎之轨迹》简单[23]

    2003年年中北美任天堂作品发行表外泄,首次揭示了西方版游戏的消息[24]。同年E3电子娱乐展上,任天堂正式公开游戏并推出试玩版[25]。西方版游戏名不含副标题,直接称作“火焰之纹章”(Fire Emblem[19]。游戏于2003年11月3日在北美发行[26],2004年2月20日在澳洲发行[27],2004年7月16日在欧洲发行[28]。Wii U Virtual Console版于2014年8月21日在欧洲发行[29],同年12月4日在北美发行[30]

    中国大陆公司神游科技曾于2007年将《封印之剑》和本作官方中文化。两款游戏通过了软件审批,但未于中国大陆地区正式发售[31][32]

    评价

    评价
    汇总得分
    汇总媒体得分
    Metacritic88/100(31篇评测)[33]
    评论得分
    媒体得分
    Eurogamer9/10[34]
    Fami通34/40[35]
    GamePro4.5/5[36]
    GameSpot8.9/10[2]
    GameSpy4/5[37]
    IGN9.5/10[3]
    PALGN9/10[38]
    游戏机实用技术26/30[39]
    电子游戏软件39/40[40]

    日本杂志《Fami通》和中国大陆杂志《游戏机实用技术》《电子游戏软件》均点评了游戏。情节方面,《Fami通》和《游戏机实用技术》称赞游戏故事更为饱满、角色更为鲜明。游戏系统上,三家杂志均认为教学系统是新玩家的福音,但对老玩家而言多余。《电子游戏软件》的MASCAR称,《烈火之剑》系统虽无本质变化却依然新颖;但《游戏机实用技术》LIKY持相反观点,称本作“不思进取”,“几点改进全部都是不关痛痒的东西”。对于游戏艺术设计,《游戏机实用技术》的邪魔天使称,游戏淡化了前作中可爱儿童的角色设定;《电子游戏软件》的星川名人则认为,淡彩铅插画令人耳目一新[35][39][40]

    评论汇总网站统计,《烈火之剑》获西方媒体普遍称赞[33]Eurogamer的汤姆·布拉姆韦尔称,游戏故事中可见同类优秀作品的影子,且亦无缝融入到游戏系统之中[34]GamePro评测人Star Dingo將遊戲故事稱為“复杂(但不晦涩)的经典幻想传说”[36]GameSpot的贝萨妮·马西米拉認為主线故事很一般,但剧本和角色发展值得称赞[2]GameSpy的克里斯蒂安·纳特称,无论日版还是西方版,游戏剧本都很令人享受[37]IGN的克雷格·哈里斯亦表示,游戏憑角色刻画勝過了《高级战争》,但“阵亡”角色還活在剧情中的設定有所不足[3]PALGN的安德鲁·伯恩斯称,開篇琳的故事告一段落后,更精彩的故事才到來[38]

    布拉姆韦尔称赞游戏融合了角色扮演和策略元素,角色永久死亡亦很契合游戏世界[34]。Dingo称赞关卡设计与操作,但認為和《最终幻想战略版Advance》相比,長度過短、深度亦不足[36]。马西米拉打通游戏后称,游戏既容易上手又富有挑战[2];纳特对游戏体验满意,但对永久死亡系统表示质疑,并就游戏金钱系统表示批评[37]。哈里斯再将游戏和《高级战争》对比,称《烈火之剑》自有其特點,并对游戏总体表示肯定[3]。身为系列老玩家,伯恩斯称《烈火之剑》为系列之佳作,值得西方玩家体验[38]

    销量

    日版《烈火之剑》首周销量为9.3万套,位居周销量榜亚军[41];次周销量为4.8万套,跌至榜单第4位[42];第三周销量为2.3万套,回升至榜单第3位[43]。2003年上半年,游戏共售出22.4万套,为同期第21畅销游戏[44]。截至2012年,《烈火之剑》在日本售出27.2万套[45]。西方版游戏销量未具体公布;但开发者后来表示销量不错,并促成了任天堂GameCube家用游戏机续作《苍炎之轨迹》的开发[46]

    荣誉

    《烈火之剑》获IGN和GameSpy的“编辑推荐”[37][3]。2004年,互动艺术与科学学会提名《烈火之剑》为“年度掌上游戏”[47]。同年,游戏获国际游戏开发者协会的”最佳编剧奖“(与《超越善恶》和《星際大戰:舊共和國武士》共同获奖)[48]。游戏亦登上IGN、游戏雷达Game Informer的最佳Game Boy Advance游戏榜单[49][50][51]

    参考文献

    1. 星夜; 火花天龙剑. . 游戏机实用技术 (游戏机实用技术杂志社). 2003-06-01, (80): 6680. ISSN 1008-0600.
    2. Massimilla, Bethany. . GameSpot. 2003-11-11 [2007-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6).
    3. Harris, Craig. . IGN. 2003-11-05 [2007-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5).
    4. (PDF). Nintendo. 2003 [2020-10-15].
    5. . Nintendo Online Magazine. 2003 [201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8) (日语).
    6. . Hobonichi. 2003-05-09 [201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05) (日语).
    7. . Tokuma Shoten. 2015-11-28. ISBN 4-19-864056-4 (日语).
    8. Daisuke Izuka(okome) [@okome_di]. (推文). 2015-04-14 Twitter.
    9. . Nintendo Dream (Tokuma Shoten). 2003-05-21, (89) (日语). Info
    10. . . Shogakukan. 2010-06-30. ISBN 4-09-106467-1 (日语).
    11. Stone, Cortney. . RPGamer. 2003 [201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12. . Game Watch Impress. 2003-02-05 [201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8) (日语).
    13. . Dengeki Online. 2003-04-25 [201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7) (日语).
    14. 早川清一朗. . マグミクス. MediaVague. 2020-04-25 [2020-10-13] (日语).
    15. . Nintendo. [201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1).
    16. . Shueisha. 2004. ISBN 4-08-782076-9 (日语).
    17. . Nintendo. [201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7) (日语).
    18. . Nintendo. 2017-01-18 [2017-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8).
    19. East, Thomas. . Official Nintendo Magazine. 2013-05-30 [2016-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1).
    20. . Game Informer (GameStop). May 2016, (277).
    21. . Edge. 2010-04-26: 2 [201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4).
    22. East, Thomas. . Official Nintendo Magazine. 2013-04-13: 7 [2015-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0).
    23. Casamassina, Matt. . IGN: 2. 2005-09-28 [201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6).
    24. Long, Andrew. . RPGamer. 2003 [201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25. Kasavin, Greg. . GameSpot. 2003-05-16 [201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6).
    26. Stone, Cortney. . RPGamer. 2003-11-09 [201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27. Keller, Matt. . PALGN. 2004-02-03 [201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7).
    28. . Eurogamer. [201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2).
    29. Sahdev, Ishaan. . Siliconera. 2014-08-20 [201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30).
    30. Sahdev, Ishaan. . Siliconera. 2014-12-04 [201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5).
    31. . 2009-01-06 [2017-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6).
    32. . www.chuapp.com. [2017-10-31] (英语).
    33. . Metacritic. [2015-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0).
    34. Bramwell, Tom. . Eurogamer. 2004-07-07 [2007-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5. . Famitsu. [2016-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1) (日语).
    36. Star Dingo. . GamePro. 2003-11-03 [2007-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11-10).
    37. Nutt, Christian. . GameSpy. 2003-12-03 [2007-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2-14).
    38. Burns, Andrew. . PALGN. 2004-02-28 [2016-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3).
    39. 星夜; 邪魔天使; LIKY. . 游戏机实用技术 (游戏机实用技术杂志社). 2003-06-01, (80): 12. ISSN 1008-0600.
    40. MASCAR; 星尘大海; KI; 星川明人. . 电子游戏软件 (电子游戏软件杂志社). 2003-06-15, (112): 33. ISSN 1006-5032.
    41. Winkler, Chris. . RPGFan. 2003-05-03 [201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5).
    42. Winkler, Chris. . RPGFan. 2003-05-10 [201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5).
    43. Winkler, Chris. . RPGFan. 2003-05-18 [201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5).
    44. Winkler, Chris. . RPGFan. 2003-07-19 [201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6).
    45. . Dengeki Online. 2012-04-27 [201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8) (日语).
    46. . Nintendo Dream. 2007 [2015-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18).
    47. Heller, Benjamin. . RPGamer. 2004-03-06 [2016-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8. Long, Andrew. . RPGamer. 2004-02-24 [2016-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31).
    49. Harris, Craig. . IGN: 2. 2007-03-16 [2007-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9).
    50. . GamesRadar. 2016-05-31 [2016-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9).
    51. Gwaltney, Javy. . Game Informer. 2016-03-21 [2016-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9).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