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他盜龍屬

猶他盜龍屬名:)又名猶他龍,意為「猶他州的盜賊」,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是馳龍科最大型的物種。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晚巴列姆階,約1億2600萬年前[1]。目前只有一個有效種,即奥斯特羅姆氏猶他盜龍U. ostrommaysi)。

犹他盗龙属
化石时期:白堊紀早期,126 Ma
PreЄ
根據已知材料繪製的猶他盜龍復原圖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兽脚亚目 Theropoda
科: 驰龙科 Dromaeosauridae
演化支 真驰龙类 Eudromaeosauria
亚科: 驰龙亚科 Dromaeosaurinae
属: 犹他盗龙属 Utahraptor
Kirkland, Gaston & Burge, 1993
模式种
奥斯特羅姆氏猶他盜龍
Utahraptor ostrommaysi

Kirkland, Gaston & Burge, 1993

發現

迄今發現最大型的猶他盜龍標本BYU 15465與人類的體型比較
猶他盜龍(橘色)、恐爪龍伶盜龍和人類體型相比
猶他盜龍的腳掌模型

猶他盜龍的第一個化石,是在1975年由詹姆斯·詹森(James A. Jensen)所發現,發現於猶他州東部格蘭德縣摩押市,但當時並沒有吸引太多注意。之後在1991年,當地發現一個大型腳步趾爪。詹姆士·柯克蘭(James Kirkland)、羅伯特·加斯頓(Robert Gaston)、以及唐諾·伯格(Donald Gaston)前往猶他州格蘭德縣進行挖掘活動,發現許多新化石。該地層屬於雪松山組(Cedar Mountain Formation)的黃貓段、Poison Strip段[2]放射性定年法顯示,該地層的地質年代約1億2400萬年前[3]模式標本(編號CEU 184v.86)目前存放在東猶他學院的史前生物博物館,而最大型的猶他盜龍化石存放在楊百翰大學

在1993年,詹姆士·柯克蘭等人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奥斯特羅姆氏猶他盜龍U. ostrommaysi),也是猶他盜龍的已知唯一種。屬名意為「猶他的盜賊」,種名是紀念美國耶魯大學約翰·奧斯特倫姆(John Ostrom)、Dinamation International的Chris Mays。在2000年,喬治·奧利舍夫斯基(George Olshevsky)將原本的種名「ostrommaysi」,修改成複數形態的「ostrommaysi[4]。最初在命名時,詹姆士·柯克蘭等人曾考慮將種名取為「spielbergi」,以執導《侏羅紀公園電影史蒂芬·史匹柏為名,企圖獲得財務上的贊助,但兩方在財務支援多寡沒有達成共識,因此改取其他種名[5]。詹姆士·柯克蘭等人也曾考慮以恐龍模型製造師Raymond Persinger為種名,Persinger曾協助制造馳龍類的腳部與趾爪模型。

敘述

一頭雷腳龍為了保護未成年的雷腳龍,以後腳踢飛一隻猶他盜龍

猶他盜龍的正模標本包含:頭顱骨碎片、脛骨、趾爪、以及數節尾椎[2]。根據這些化石,可知猶他盜龍的體型約是恐爪龍的兩倍[2]。如同其他的馳龍科恐龍,猶他盜龍的第二腳趾擁有大型、彎曲的趾爪;其中一個趾爪長達22公分,生前可能有24公分。

根據已知最大型的標本,猶他盜龍的身長可達約6.5到7公尺,重量約為500到700公斤,體型接近一頭灰熊[2][6]楊百翰大學的某些標本,身長可能達約11公尺。但這些化石還沒有經過詳細研究,經過詳細研究後可能會產生不同數值[7]

在2001年,布魯斯·羅斯柴爾德(Bruce Rothschild)等人發表一份獸腳類恐龍的壓力性骨折研究。他們研究在2個猶他盜龍的腳掌骨骼,沒有發現壓力性骨折的跡象[8]

分類

有羽毛版本的猶他盜龍想像圖

猶他盜龍被認為與體型較小的馳龍、以及生存於蒙古的巨大阿基里斯龍有接近親緣關係[2][9]

目前還沒有發現猶他盜龍有羽毛的直接、間接證據,但根據種系發生學,顯示馳龍科可能都具有羽毛。如果某演化支的原始物種具有某些特徵,其後代可能也具有相同特徵。小盜龍是已知最古老的馳龍類恐龍之一,在演化關係上比猶他盜龍還原始[10]。由於原始的小盜龍具有羽毛,後期、更衍化的馳龍類可能也具有羽毛。研究人員認為,馳龍科不太可能分批、多次演化出羽毛[11]。另一種可能是,後期、更衍化的馳龍類在演化過程中,逐漸失去羽毛[12]。在找到其他證據以前,目前還無法確定猶他盜龍具有羽毛、或缺乏羽毛。

猶他盜龍的足部,顯示出鐮刀狀的第二趾爪

大眾文化

猶他盜龍也出現在BBC的電視節目《與恐龍共舞》(Walking with Dinosaurs)以及其衍生的舞台劇版本(Walking with Dinosaurs: The Live Experience[13]。該節目簡述猶他盜龍的數項身體特徵,例如可以轉向內側的手掌;並錯誤提到猶他盜龍生存於歐洲,實際上牠們生存於北美洲西部[14]探索頻道在2011年的《恐龍革命》(Dinosaur Revolution),對猶他盜龍有較精確的簡述[15]

羅伯特·巴克(Robert Bakker)所著的小說《Raptor Red》是關於一小群猶他盜龍的故事。而Paul Zindel的小說《Raptor》也出現了猶他盜龍,但擁有虛構的特徵,包括趾爪上的有毒分泌物,用來解釋長達6500萬年演化的副作用。

Ryan North從2003年起連載的網路數格漫畫《Dinosaur Comics》裡,猶他盜龍是一個主要角色,扮演質疑與提問的角色。漫畫在提問與回答間傳授許多恐龍的相關知識[16]

參考資料

  1. Kirkland, J.I. and Madsen, S.K. (2007). "The Lower Cretaceous Cedar Mountain Formation, eastern Utah: the view up an always interesting learning curve." Fieldtrip Guidebook,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Rocky Mountain Section. 1-108 p.
  2. Kirkland, J.I.; Burge, D.; Gaston, R. . Hunteria. 1993, 2 (10): 1–16.
  3. McDonald AT; Kirkland JI; DeBlieux DD; Madsen SK; Cavin J; 等. Farke, Andrew Allen , 编. . PLoS ONE. 2010, 5 (11): e14075 [2012-05-03]. PMC 2989904. PMID 21124919. doi:10.1371/journal.pone.001407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9). 已忽略未知参数|author-separator= (帮助)
  4. Olshevsky, G., 2000, An annotated checklist of dinosaur species by continent. Mesozoic Meanderings 3: 1-157
  5. Brooke Adams, 1993, "Director Loses Utahraptor Name Game", Deseret News, 15 June 1993
  6. Holtz, Thomas R. Jr. (2008) Dinosaurs: The Most Complete, Up-to-Date Encyclopedia for Dinosaur Lovers of All Ages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7. Britt; Chure; Stadtman; Madsen; Scheetz; Burge. .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1, 21 (3): 36A. doi:10.1080/02724634.2001.10010852.
  8. Rothschild, B., Tanke, D. H., and Ford, T. L., 2001, Theropod stress fractures and tendon avulsions as a clue to activity: In: Mesozoic Vertebrate Life, edited by Tanke, D. H., and Carpenter, K.,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 331-336.
  9. Turner, Alan H.; Pol, Diego; Clarke, Julia A.; Erickson, Gregory M.; and Norell, Mark. . Science. 2007, 317: 1378–1381. PMID 17823350. doi:10.1126/science.1144066.
  10. Xu, X.; Zhou, Z.; Wang, X.; Kuang, X.; Zhang, F.; Du, X. . Nature. 2003, 421 (6921): 335–340 [2012-05-03]. PMID 12540892. doi:10.1038/nature013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5).
  11. Prum, R.; Brush, A.H. .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2002, 77 (3): 261–295. PMID 12365352. doi:10.1086/341993.
  12. Turner, AH; Makovicky, PJ; Norell, MA. . Science. 2007, 317 (5845): 1721. PMID 17885130. doi:10.1126/science.1145076.
  13. "Unnatural history? Deconstructing the Walking with Dinosaurs phenomenon."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5(3): 315-332. doi:10.1177/0163443703025003002
  14. Haines, T. (2000). Walking with Dinosaurs: A Natural History. London: BBC Publishing.
  15. . Discovery Channel. [September 15,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9月26日).
  16. Whaley, K. (2006). "Tall Poppy Interview: Ryan North of Dinosaur Comics." The Torontoist, 17 May 2006. accessed online 16 Sep 2010, http://torontoist.com/2006/05/tall_poppy_inte_31.php.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