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琮王

玉琮王是1986年在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琮,为礼器或財富象征,是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琮之首,故称“玉琮王”。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良渚出土玉琮王
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公布
时代新石器时代
出土浙江省余杭县(1986年)
现藏浙江省博物馆武林分馆
入录2002年

形制

這件玉琮呈黄白色,有规则的暗黃色瑕斑,纹饰繁復精致。形為方柱体,内圆外方,通高8.8厘米,上下端为圆面的射,射径17.1至17.6厘米,正中有对钻圆孔,孔径4.9厘米。重達6500克。

用途

根據《周禮[1]和《說文解字[2]的記載,琮是一种玉制礼器,用來祭祀地神。良渚文化玉琮之内圆外方、中有圓孔的形制,可能是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

注釋

  1.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
  2.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注:“ 琮,瑞玉,大八寸,似車釭。”

參考資料

  • (中文). 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網. [2009-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28).
  • (中文). 良渚文化網. [2009-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6).
  • (中文). 良渚文化網. [2009-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