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應
王應(?-324年),字安期,琅邪郡臨沂县(今山東臨沂)人,受到王敦的假聖旨成為武衛將軍,被設定為王敦的繼承者。其父王含為東晉征東將軍、都督揚州江西諸軍事王含。叔父王敦無子,以王應為嗣,王敦是東晉丞相、江州牧、武昌郡開國公。參與王敦之亂失敗後,與其父王含逃至荊州被王舒命人推進江水溺斃。
家族背景
在晉室南遷之初,王導與王敦兩人分別掌握住朝廷的政治及軍事力量並在江南士族有不少的威望。之後,當司馬睿當政時,司馬睿欲消除瑯琊王氏的勢力,因此開始重用許多非瑯琊王氏的士族為官。這樣的舉動導致瑯琊王氏與司馬家族的政權開始有隔閡並導致後來的王敦之亂。而王應身為瑯琊王氏的一員,便隨著其父及叔父參與了一系列的與晉朝鬥爭的軍事行動。
王應與王敦之亂
前期(第一次進攻建康)
王應在王導之亂的前期並沒有太多的記載,可能原因會是因為王敦的力量過於強大,而王敦本人也成功的進入建康並扶植更多屬於自己的勢力。不過在太寧元年(323年),對王敦懷恨在心的周嵩稱王應並不適合帶領軍隊,這樣的舉動使得王敦後來採取行動將周嵩逮捕處決,說明了王敦對王應的一定程度的重視以及整肅異己的決心。
中期(第二次進攻建康)
在第二次進攻建康時,王敦的身體狀況相對於第一次明顯惡化了許多。也因此在許多軍事行動並非由王敦本人親自率領,並將權力逐漸的轉移至王應及其生父王含。首先王敦藉由假聖旨使得王應成為武衛將軍並作為自己的副手,為繼承王敦職位製造合法的理由。爾後,在王含戰敗於晉朝將軍段秀和中軍司馬曹渾於越戰,王敦的病況逐漸失去控制,因此向少府羊鑒和王應要求在他死後要先立朝廷百官後營葬事。王敦病死後,謀士諸葛瑤對王應說:「今丞相歸天,不可發喪,若三軍聞知,則在外將士,不肯盡心出戰。不如秘之,將鋪席裹屍,埋於廳中,只管飲酒調將,去攻建康;待取得京師,然後發喪。」王應聽從建議,不公佈王敦死訊,用席子包裹王敦屍身,外面塗蠟,埋在議事廳中,和諸葛瑤等人日夜縱酒淫樂。隨著戰爭的情勢變化,王敦的殘留勢力開始成為晉朝將領的眾矢之的,其勢力也開始逐漸走向下坡。
後期(晉朝反攻)
隨著戰爭靠近尾聲,晉朝的戰況越來越好,王敦的勢力逐漸被會稽內史虞潭、前安東將軍劉超和宣城內史鍾雅起兵討伐。雖然仍有地方上的勢力支持王敦,但王敦當時已命在旦夕。在整個勢力缺乏領導的情況下,加速了個反抗勢力的瓦解與歸降,但是司馬紹惟王敦黨眾不赦,並派出了許多軍隊去追擊王含及王應等人。最後王含、王應父子倆不得不撤離原有地盤並找尋親族投靠,而王含與王應的想法在此時並不一致。王應一開始想去投靠江州刺史王彬,卻被王含阻止:「王敦平時和王彬的關係很一般,而你卻想去投靠他?」,而王應回說:「這才是應該去的原因。王彬在人家強大的時候,能夠堅持不同意見,這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到了看見人家衰敗、危急時,就一定會表示同情。王舒穩重守法,怎麼能按意料之外的做法辦事!
」最後,王含與王應仍然是投靠了王含的堂弟—荊州刺史王舒。就在父子前往荊州的路途上被王舒所派出的士兵推進江水最後溺斃身亡。而王彬聽說王含、王應會來,暗地裡準備好了船來等候他們;他們最後沒能前來,王彬深感遺憾。
參考資料
- 1. 張儐生. . 台北市: 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3: 頁283–288 (中文).
- 2. 柏楊. . 台北市: 遠流出版社. 1983: 頁4106– (中文).
- 3. 張程. . 台北市: 大地出版社. 2013: 頁264. ISBN 978-986-6451-98-0 (中文).
《晋书·卷九十八·王敦 桓温列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