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锴

王锴-?),字鱣祥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宰相。後跟隨蜀主王衍投降後唐

家世

王锴生年和出生地都不详,唐朝末年唐昭宗天复年间(901年-904年)作为其使节出使西川,从此留在当时由西川节度使王建统治的西川。[1]

前蜀年间

天祐四年(907年)唐朝灭亡、王建在自己控制的地盘上建立蜀国(史学界称前蜀)称帝即高祖皇帝后,[2]王锴官至翰林学士[3]又迁御史中丞[1]曾任司空,与御史大夫冯涓等小酌,王锴举行酒令,要求一字三呼、两物相似,说:“乐乐乐,冷淘似馎饦。”冯涓说:“己已巳,驴粪似马矢。”座上大笑,冯涓只是长啸。[4]武成二年(909年)八月,王建任他为中书侍郎,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为宰相。[5]永平元年(911年),王建建造新宫,于其中收集四部书,王锴上表称赞此事,历数历代帝王用不同手段收集和鼓励阅读书籍。[1][6]永平二年(912年)五月,王锴罢相任兵部尚书,但次年四月复为宰相、中书侍郎。[7][8]

王锴为相时,曾为僧人贯休作像赞。[9]

在王建之子王衍统治期间,王锴和庾传素同朝为相。王衍的狎客文思殿大学士韩昭、内皇城使潘在迎、武勇军使顾在珣诱导王衍宴游无度,王锴、庾传素和大多数其他官员在改变王衍的行事方式上几乎无所作为。[10]乾德元年(919年)八月,王衍东巡阆州,花费很大,群臣多直谏,当月王锴刚判六军诸卫事,没有为此说话,也没有为抗议而辞职。[1]国事日非,王锴、庾传素自保宠禄,无所规正。后唐的一场大规模入侵导致咸康元年(925年)王衍投降,前蜀灭亡。王衍命翰林学士李昊草降表给后唐庄宗,王锴草降书给后唐入蜀军队的名义总指挥、西川四面行营都统庄宗子魏王李继岌[11][12]百官王锴等着衰绖,徒步赤脚抬棺号哭待命,李继岌、郭崇韬承制释罪,君臣东北向拜谢。[13]

前蜀灭亡后

庄宗最初答应封王衍以荣衔,于是李继岌于同光四年(926年)将王衍及大批前蜀官员及家属数千人送往都城洛阳[3]但因军队不满庄宗没有给士卒足量奖赏及杀将领郭崇韬李继麟,后唐政权开始被卷入多起叛乱,庄宗起初命王衍暂歇于长安,后下令诛杀其一家。[11]前蜀官员们奉令继续前往洛阳,但当他们到达时,庄宗已在洛阳死于一场兵变,由养兄后唐明宗继位。明宗任很多原前蜀官员为各州府刺史、少尹、判官、司马,[14]王锴为首被任为州刺史,唯有原前蜀永平军节度使兼侍中马全慨然说“国亡至此,生不如死!”绝食而死。[15]王锴和前蜀诸臣上表乞求安葬王衍骸骨,为人所称道。[1]明宗宣原蜀官员宰相王锴、张格、庾传素及御史中丞牛希济,各赐一韵,让他们试作蜀主降唐诗五十六字,王锴等都言及王衍僭号、荒淫、失国,只有牛希济不谤故主。[16]天成三年(928年)秋七月,因王建族子陕州行军司马王宗寿请求,王衍得以以诸侯礼下葬。[17]

王锴此后的仕途和去世日期不详。王锴家藏异书数千本,亲自书写释藏书若干卷,也以书法和好学闻名。[1]

评价

  • 《十国春秋》论曰:许寂温和而儒素,王锴淹洽而有文,黼黻太平,宜矣,迺社稷倾危,勿之能救,其罪均也。

注释及参考文献

  1. 《十国春秋》卷四十一
  2.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
  3. 《新五代史》卷六十三
  4. 《十国春秋》卷四十冯涓传
  5.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七
  6. s:上蜀主奏记
  7.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
  8. 《十国春秋》卷三十六前蜀高祖本纪下
  9. 《十国春秋》卷四十七僧贯休传
  10.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二
  11.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四
  12. s:王衍降表
  13. 《十国春秋》卷三十七前蜀后主本纪
  14.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五
  15. 《十国春秋》卷四十二马全传
  16. 《十国春秋》卷四十四牛希济传
  17.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