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形球儀

渾天儀(也可以稱為球形等高儀渾儀,英文縮寫為armillaarmil)是中国和希腊古代测定天体位置的一种仪器。由相应天球坐标系各基本圈的环规及瞄准器构成,与浑象(浑天仪,一种仿真天体运行的仪器)不同。其主要用作展示圍繞地球的天體軌跡。浑儀也是最早期的複雜機械儀器,其發展促進了機器的改良和設計。浑仪在古希腊和古中国被分别独立发明。

西方渾儀
Jost BürgiAntonius Eisenhoit:1585年在卡塞爾製作的環形球儀和天文鐘,現在收藏在斯德哥爾摩北歐博物館

中國的渾儀西汉落下闳曾制造。《朱子语类》卷二十三錄朱熹與弟子黄义刚曾討論過浑仪的原理,黄义刚曾说:“楼上浑仪可见”,表示朱熹家可能有此種儀器。《宋史·天文志一》亦載:“朱熹家有浑仪,颇考水运制度,卒不可得。”

浑儀是由有刻度的金屬圈組成,這些圓形的骨架代表天體的赤道黃道子午圈等。金屬球代表天體,而浑儀的中央通常是地球太陽。中國古代的渾儀還有代表白道的圓圈和協助觀察用的窺管(作用如同望遠鏡,但沒有鏡片)。由於歷代渾儀增加的圓圈太多,妨礙觀察,元朝郭守敬把圓圈簡化,稱為簡儀

托勒密利用大型的浑仪作為仔細的觀測工具。浑仪在中世紀末期時再度興起。丹麥天文學家第谷(1546年至1601年)建造了作天文觀測用的大型浑仪。文藝復興時間的科學家和公眾人物的畫像中,通常畫有一浑仪,畫中人其中一隻手放在浑仪上,代表他們擁有高度的智慧知識葡萄牙國旗上畫有浑仪。自馬努埃一世起浑仪成為該國之象徵。

球形等高儀的種類和使用

球形等高儀的圖解。

這架儀器的外部結構(或框架)是黃銅環,代表天空主要的環圈。

1.赤道A:被劃分為360度(與黃道交會於白羊座之處是起點)以顯示太陽的赤經;也可以用24小時,以顯示太陽時。

2.黃道B:分為12個宮,每個宮30度,也標示出一年中的月和日並且;以這種方式,在給定的任何一天,太陽會位於黃道圈上特定月份的某一度或點上。

3. 北回歸線 C:與黃道在巨蟹宮接觸的點e是起點,南迴歸線 D在摩羯宮和黃道接觸的點f是起點。兩者都與天球赤道平行,且距離均是23.5度。

4.北極圈 E,和南極圈 F:兩者分別距離北極點N和南極點S23.5度。.

5. 二分圈 G:經過天空上的北極點N和南極點S,並且通過白羊宮和天秤宮在黃道上的分點。

6.二至圈 H:經過天空上的極點,並且在黃道上穿過巨蟹宮和摩羯宮的至點。這些將每個象限被劃分為90度,從赤道到兩極,顯示太陽、月球和恆星的赤緯;每個象限都有字母,從黃道的ef,到極圈的bd,顯示恆星的赤經

在黃道北極b上有一個螺母,固定了一條90度長線的一端,而在另一端有一個代表太陽的小球Y,轉動螺母,它就位會沿著黃道BB繞行。旋轉黃道南極的螺母:栓在d上90度長的飾針另一端上面有代表月球的小球Ζ,這可以用手轉:但是這兒有一個特別的巧思,可以讓月球的軌道與黃道有5又1/3的夾角移動的特殊裝置,相對的這個點稱為月球節點;這個節點也可以移動,在黃道上退行,如同月球在天空中的移動。

在這些圓環的內部有一個小地球儀J,固定在延伸至天球的南極點s和北極點N的軸K上。在這個軸上固定了一條平板天球子午線L L,這條子午線可以移到世界各地的任何地方,所以只有一條子午線在此處。這條平板子午線上有刻度,就像普通天球儀的黃銅一樣,它們的用途是相同的。在這個地球上裝有可移動的地平線' M ',這個地平線的東西兩個端點被連接到地球赤道溝槽上相對的兩個點,使這個黃銅環可以環繞地球,而地球的也仍可以有自轉的運動。在這個環內的地球可以用手轉動,所以子午線可以在任何的地點之上,直接在天球子午線L之下。地平圈的外緣等分為360度,其作用如同羅盤一樣,使用角度和點來顯示月球和太陽移動的範圍。天球子午線L,如同一般的地球儀,經過地平圈上的南北兩個點:兩者也都一樣,當地球轉動時,地平圈和子午線會跟著一起轉動。在球的南極有一個25小時的圈,固定在環上,並且在軸上有一個指標,如果地球繞軸轉動時可以環繞著這個環。

整個結構支撐在一個基座N上,並且可以在一個固定在R上的連結O上升高或降低,從固定在堅固黃銅臂Q上的P弧,調整出在0到90度之間的任何角度,而滑片可以用螺絲'r '在適當的角度上固定住。

歷史

古希臘

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c. 190 – c. 120 BCE)稱許埃拉托斯特尼(276 – 194 BCE)是環形球儀的發明者[1][2][3][4][5]。此設備的名稱最終的來源是拉丁文的圓環(armilla),因為它有一個有刻度的金屬圈連結極點,還有代表黃道赤道子午圈平行圈。 通常,在它的中心有一個球代表地球,後來改成太陽。 它也用來演示恆星環繞地球的運動。在17世紀望遠鏡發明之前,環形球儀是歐洲天文學家測量天體位置的主要工具。

它最簡單的形式是一個固定在赤道平面上的圓環,這種環形球儀是一種最古老的天文儀器。稍後它有了改進,有另一個圓環穿過平面並固定在子午線上。第一個是二分圈,第二個是二至圈(可能類似於簡儀)。組合的環被以等分的角度刻畫,陰影被用來指示太陽的位置,就成為環形日晷。當更多的大圓組合代表著天球上不同的環圈時,這個儀器就是渾儀

埃拉托斯特尼最有可能是使用分至圈來測量黃道的轉軸傾角喜帕恰斯使用的環形球儀可能有四個環。托勒密在他的著作Syntaxis(第五冊第一章)描述了他的儀器,它包含了一個有刻度的環圈,在裡面還有一個可以滑動,由在直徑兩端的兩個小管來移動。這台儀器有著垂圈和分度圓。

在西元前三世紀,希臘人已經將環形球儀開發成教學工具。更大和更精密的形式則被作為觀測儀器。

東亞

原始的圖出自蘇頌1092年的書,顯示它的鐘塔內部的工作,在頂端有一個機械轉動渾儀

中國歷史上,天文學家曾經創造渾象(天球儀)來協助觀察恆星。中國也使用渾儀以協助制曆和進行曆算的計算。在韓國,也得利於中國的天文思想和天文儀器進一步發展。

根據李約瑟的研究,環形球儀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元前四世紀的石申甘德,他們已經配置了原始的單環環形球儀[6]。這讓他們可以測量各個星宿的去極度(緯度)和經度(赤經)[6]。李約瑟推算的日期,西元前四世紀,否定了英國漢學家克里斯多夫·卡倫仁所追溯這些設備出現在西元前一世紀的觀點[7]

西漢的天文學家落下閎、Xiangyu Wangren和耿壽昌發展並製造出早期階段的環形球儀。在西元前52年,耿壽昌首次提出了有永久固定赤道環的環形球儀[6]。在隨後的東漢時代,天文學家符安(Fu An)和賈奎(Jia Kui)在西元84年添加了黃道環[6]。著名的政治學家、天文學家兼發明家張衡在西元125年將地平圈和子午環加入,完成了渾儀[6]。張衡還完成世界上第一座由水力驅動的渾儀,它是利用水流轉動由擒縱器控制速度的渾儀(參見渾儀水運儀象台條目,有更詳細的介紹)。

漢朝以後的發展,讓環形球儀的使用有了許多改進與演變。在西元323年,天文學家Kong Ting重新組合了渾儀的環,以便黃道可以和赤道在任何需要的點上結合[6]。之後,唐朝李淳風在西元633年使用三層環的環形球儀,稱為'nests' (chhung),從多方位來校準天文觀測[6]。他也負責安裝窺管的一項計畫,以使緯度的觀測能更為精確。然而,到了下個世紀,一行(Yi Xing,參見下文)才完成在渾儀內安裝窺管的工作[8]。在1050年,Zhou Cong和Shu Yijian為環形球儀安裝了赤道裝置,沈括在11世紀晚期也做了相同的改進。但直到歐洲的耶穌會士來到中國,他們才不再使用渾儀。

清朝的天球儀(渾象)。

唐朝開元十一年(西元723 年),一行和尚和兵曹參軍梁令瓚組合完成張衡使用擒縱器渾象,每15分鐘便會擊鼓,整點便會搖鈴的自動裝置,也就是報時鐘[9]蘇頌著名的水運儀象台在元祐七年(西元1092年)落成,如同一行的渾象使用擒縱器,並用水車將漏壺注滿水來推動。這架儀器上下分三層;上層是渾儀(天體測量之用),中層是渾象(天體運行演示),下層是司辰(自動報時器)。司辰有機械操作的小人偶,可以打開鐘樓的門,定時擊鼓或搖鈴,可以精確報時。還有政治家兼科學家的沈括(西元1031-1095年),曾任司天監,是熱心的天文學者,改進和設計了許多天文儀器:日晷擒縱器渾儀和固定觀察北極星以瞄準極點的窺管[10]

韓國的發明家蔣英實朝鮮世宗之命打造渾儀,在1433年完成,命名為혼천의(Honcheonui)。

1669年,韓國天文學家Song Iyeong重新打造渾儀,做為一座天文鐘。這座天文鐘高度重視製作的技術,是朝鮮王朝留下的唯一一座天文鐘。

伊斯蘭和歐洲中世紀

中世紀伊斯蘭天文學的球形天球儀

波斯和阿拉伯天文學家將西元8世紀的希臘環形球儀改良,並由波斯天文學家Fazari(d.c.777年)撰寫出論文Dhat al-HalaqThe instrument with the rings(圓環的儀器)。Abbas Ibn Firnas (d.887年)為哈裡發默罕默德(852-886年的統治者)製造了另一個有圓環的儀器(環形球儀)[11]。球形等高儀是等高儀和環形球儀變化出來的,是中世紀伊斯蘭黃金時代的發明[12]。對球形等高儀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到波斯天文學家Nayrizifl. 892-902)。穆斯林的天文學家也獨立發明了環形球儀,主要用來解決球面天文學的問題。現今,世界上還留存了126件這一類的儀器,最早的製作於11世紀。太陽的高度,或是恆星的赤經赤緯,都可以從球上的環輸入觀測者的地理經度,計算出來。

桑德羅·波提切利,c. 1480,畫作中環形球儀。

在10世紀晚期,環形球儀經由在安達魯斯的教宗西爾維斯特二世(r. 999–1003)的介紹傳入西歐[13]。教宗西爾維斯特二世使用窺管和這種儀器確認了當時的北極星和紀錄與測量了赤道熱帶[14]

文藝復興

第谷·布拉赫(1546-1601)在儀器設計上有了進展,他精心設計的環形球儀進入了等高儀的領域,並繪製在他的新天文學儀器(Astronomiae Instauratae Mechanica)

環形球儀是第一個複雜的機械設備,它們的發展在許多機械設備的技術和設計上導致了許多改進。文藝復興的科學家和公眾人物經常在他們畫像的手上展示一個環形球儀,代表最高的智慧知識

環形球儀也是很有用的教具,框架可以描述天球,系列的環形成代表天空的大圓,而在軸上旋轉的代表地平線。中心的球代表地球的是托勒密的宇宙;中心的球是太陽的,是哥白尼的宇宙。

目前,自從曼紐一世時代,環形球儀就出現在葡萄牙國旗和國徽上。 。

在日內瓦的環形球儀。

當代:無接縫的天球儀

在1980年代,愛蜜利薩維奇-史密斯在喀什米爾拉合爾發現一些沒有任何縫隙天球。 空心的物體通常使用兩半來澆鑄,儘管滾塑成型等技術在1960年代已經被使用,同樣可以產生無縫的球體,但是薩維奇-史密斯指出鑄造一個無接縫的球體被認為是不可能的。在喀什米爾發現最早的無接縫球是由中世紀天文學家和冶金學家Ali Kashmiri ibn Luqman 在1589-90年(AH998),阿克巴大帝的時期;另一個是在1659-60年(1070AH),穆罕默德·薩利赫賦予阿拉伯文梵文題字;最後一個是由印度天文學家冶金學家 Lala Balhumal Lahuri,在Jagatjit Singh Bahadur統治期間,於1842年在拉哈爾製造的。總共製造了21個這樣的球,而這些也是迄今保存無接縫球體的唯一例子。這些蒙兀兒冶金學家是使用脫蠟鑄造的法來生產這些球[15]

紋章學和旗幟學

葡萄牙國旗,在其中包括象徵環形球儀的圖樣。

環形球儀經常在紋章學旗幟學中被使用,關聯的符號主要出現在葡萄牙巴西,這和葡萄牙帝國葡萄牙發現有關。

在15世紀結束時,環形球儀成為葡萄牙未來的國王曼紐一世個人的徽章,而當時他還只是葡萄牙的王子。在曼紐一世的統治期間,從環形球儀轉化過來,簡化的這個私人徽章在文件、紀念碑、旗幟和其它物品上被大量的使用,特別是在海外殖民地。在曼紐一世死後,這個環形球儀的標示繼續被使用作為國家的象徵。在17世紀,它與葡屬巴西有了特別的連結。在1815年,當英屬巴西和葡屬巴西聯合成為一個國家時,這個徽章正式被作為一塊藍色領域上的金色環形球儀。除了代表巴西,這個環形球儀也出現在葡萄牙-巴西-阿爾加維聯合王國的旗幟和紋章。當巴西在1822年獨立成為帝國,這個徽章繼續出現在國旗和國家的紋章上。在1889年,巴西國旗上的環形球儀才被現今的天球取代。在1910年,環形球儀再度出現在葡萄牙的國徽國旗上。

相關條目

註解

  1. Williams, p. 131
  2. Walter William Bryant: A History of Astronomy, 1907, p. 18
  3. John Ferguson: Callimachus, 1980, ISBN 978-0-8057-6431-4, p. 18
  4. Henry C. King: The History of the Telescope, 2003, ISBN 978-0-486-43265-6, p. 7
  5. Dirk L. Couprie, Robert Hahn, Gerard Naddaf: Anaximander in Context: New Studies in the Origins of Greek Philosophy, 2003, ISBN 978-0-7914-5537-1, p. 179
  6. Needham, Volume 3, 343.
  7. Christopher Cullen, “Joseph Needham on Chinese Astronomy”, Past and Present, No. 87 (May, 1980), pp. 39-53 (45)
  8. Needham, Volume 3, 350.
  9. Needham (1986), Volume 4, Part 2, 473-475.
  10. Sivin, III, 17
  11. Al-Makkari, (ed. 1986), Nafh Al-Teeb, Volume 4. Dar Al-Fikre, Egypt, pp. 348-349.
  12. Emilie Savage-Smith (1993). "Book Reviews", Journal of Islamic Studies 4 (2), pp. 296-299.
    "There is no evidence for the Hellenistic origin of the spherical astrolabe, but rather evidence so far available suggests that it may have been an early but distinctly Islamic development with no Greek antecedents."
  13. Darlington, 467–472.
  14. Darlington, 679–670.
  15. Savage-Smith, Emilie, ,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Washington, D.C., 1985

參考資料

  •  本條目出自公有领域Margaret Lindsay Huggins. . Chisholm, Hugh (编). (11th ed.). 劍橋大學出版社. 1911.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771), "Geography".
  • Darlington, Oscar G. "Gerbert, the Teacher,"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ume 52, Number 3, 1947): 456–476.
  • Kern, Ralf: Wissenschaftliche Instrumente in ihrer Zeit. Vom 15. – 19. Jahrhundert. Verlag der Buchhandlung Walther König 2010, ISBN 978-3-86560-772-0
  • Needham, Joseph (1986).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ume 3. Taipei: Caves Books, Ltd.
  • Sivin, Nathan (1995). Science in Ancient China. Brookfield, Vermont: VARIORUM, Ashgate Publishing
  • Williams, Henry Smith (2004). A History Of Science. Whitefish, MT: Kessinger Publishing. ISBN 1-4191-0163-3.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環形球儀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